泡在阳光里的芦苇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跟在母亲屁股后头,上村西头的梅丫家去。从我家到梅丫家是一条灰白的路,右边是绿里发黄的麦子,左边是灰绿色的芦苇,好闻的河风把芦苇和麦子都吹得不停地点头哈腰。芦苇丛中有鸟儿在歌唱,是一种像麻雀又比麻雀个头小的鸟,我们叫它芦柴儿。我捡起一块干硬的土块扔过去,一根芦苇被砸断垂下头,芦柴儿又飞到另外的芦苇上去了。我快活得要死,远比后来我第一天去上学还高兴。
  来的人真多,屋里屋外到处是人。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说笑,小孩儿屋前屋后乱窜。有人在哭,但我听不清楚。
  梅丫见我来了,一蹦一跳地跑过来,笑盈盈地说:“泥巴,我奶奶死了。”
  我说:“晓得,菜多吗?”
  梅丫脸上有泪痕,但这不影响她那欢快的笑,她说:“多呢,有肉,块儿可大了。有鱼、鸡蛋,还有,还有……我说不上来,反正你吃不了。”
  梅丫穿一身白衣服,头上戴一顶别着红布条的白帽子。她跑起来时,那红布条翻飞着,她说话时它又温顺地耷拉着。
  我摇着母亲的手哀求道:“我没帽子,我还没戴过帽子呢。”这话被身后的爷爷奶奶听到了,爷爷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嘴唇翕了翕,但没吭气;奶奶侧过脸看了看母亲,那眼光就像秋天的芦苇秆。母亲脸一沉,怒瞪着我说:“瞎嚼蛆,掌你嘴。”说完,呼地抬起巴掌要掴。
  奶奶拉住母亲举到半空的手,说:“你怎么和小孩子计较?他还什么都不懂呢。”
  我趁机挣脱母亲的手,溜进小孩儿堆里。大人们边吃边说笑,我们小孩儿要么在桌洞里钻来钻去,要么在外面躲猫猫相互追逐。后来,梅丫被她家大人拉去磕头,我看到梅丫奶奶躺在棺材盖上,双手埋在屁股下。她脸色白白的,像刚出笼的白馒头。她睡得真香啊,这么多人在吵,都弄不醒她。
  丧席吃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反正往家去时太阳都西落了。母亲问:“吃饱没?”
  我摸着肚皮说:“到明朝中午不吃都不饿。”
  爷爷迈着四方步,像只鸭子在灰白的小路上慢悠悠地走着,一边用鳖骨剔他那黄得跟粟米似的牙,咧开的嘴角不住地流出金灿灿的口水。奶奶的小脚像踩鼓点样,身后落下两排鸡蛋大的窝。
  我说:“这丧席该从早到晚连吃三顿,最好从村西头挨排排吃。”
  母亲说:“又瞎嚼蛆了。”
  我说:“没,菜又多又好。”
  我腮帮子上沾满了红烧肉的酱色,嘴唇浸泡在肥油里,说到这儿,口水又禁不住流了下来。
  母亲说:“说不好我们家也快办丧席了。”
  我说:“好啊,什么时候哇?”
  母亲没吭声,只是扣紧我的手,把我当成一头羊往家牵。
  这时,西面天空已现出和梅丫帽上红布条一样的颜色。芦苇在晚霞的映照下,渾身上下红通通的,落在水面河沿上的影子也是淡红的。浸着阳光的芦苇仿佛在燃烧,发出豆荚爆裂时的哔叭声。整个河面都成了一片火海,我有点担心这样下去会把鱼烧死。我老是在这火红中望见梅丫奶奶那苍白的熟睡了的脸。
  2
  河围着我们朱湾村划了一道弯向东走了,朱湾村像戴了一顶水帽子,两岸密密长长的芦苇是帽子上的两条装饰带。芦花纷飘时,好像有数不清的蝴蝶围着帽子在跳舞。
  河里有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鱼,河泛时,调皮的鱼儿会突然在我放个屁的工夫全部冒出来,水面挤满晃动的眼睛、咂巴的嘴。那些鲦子、河虾之类的家伙特别起劲,像我们在晒场蹦跳一样跳跃在水面上,有的能飞出好远。这时用篮子捞,从不会落空。人站在河沿,时不时有蹦上岸的鱼虾在脚旁打滚。我不会去捡,也不会用篮子下河捞。
  父亲从不下水捉鱼虾,他钓鱼。每次回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河边抽水烟、收放鱼竿中度过的。家里来了客人,快到做饭的时候了,他和人家说我出去转一下,就提着鱼竿到河边,两锅水烟的工夫再回来,饭桌上便少不了一盆浮着蒜花的清炖鱼。
  父亲也常钓鳖,村里就他一个人钓鳖。绣花针穿线,用鸡心做饵,晚上放到河里,早上去收,一根针一只鳖,小的他不要。接下来炖鳖,水开了后,把鳖扔进去,死劲摁住釜冠,只听锅里一会儿是鳖爬锅的嚓啦嚓啦声,一会儿是它撞锅的通通声。
  我说:“剁了头再煮,鳖没那么疼。”
  父亲说:“那不好吃。”
  起锅时什么也不放,汤白白的、稠稠的,有点儿像我小时候喝的奶。
  父亲说:“这样吃补身子。”
  父亲又说:“有点麻油最好了。”
  我家就父亲吃鳖,村里也只父亲一个人吃鳖。大家在路上捉到鳖,全往我家送。父亲在村里是个人物,多少和他敢吃、喜欢吃鳖有点关系。吃完了,父亲把鳖骨搭成老虎、猴子、飞机什么的,样样都像活的。挂在屋梁上,风一吹,相互碰到一块儿的声音好听着呢。
  后来有一天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时,看到黑咕隆咚的屋顶上游荡着无数的鬼怪,发出母亲所说的“叫魂”的喊声。父亲只得把这些玩意儿全送人了。但以后的好多天,我还是常做些可怕的梦。
  没下雨的前半月,天热得要死。大人们忙着从河里挑水往田里倒,地头田间流动着古铜色的皮肤、大花的裤头。地和我口干时一样,怎么喝都不解渴。我头顶着篮子,在知了狂躁蛮横的叫声的海洋里游向细鸭家。
  半路上,和我一样光溜溜的细鸭老远就喊我:“泥巴,泥巴,快没水了。”
  小河西边的芦苇都爬上了岸,干巴巴的身子和地里的庄稼一样弯着腰,芦叶被太阳烤成一卷一卷的,时不时还有芦秆裂开的噼啪声,跟炒豆似的。它们在和阳光吵架,在向河水告状。小河,犹如奶奶干瘪的乳房。甜滋滋的乳汁,几乎被狗日的太阳吸干了。
  我们跳进一段断开的洼塘,一人手里抄一把芦苇在水里来回搅。黑黝黝的淤泥渐渐泛上来,河水很快变成了墨汁,而我们都成了蘸满墨汁的毛笔头。当我们累得不行时,鱼开始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露出可爱的肚皮。我们一手拎着篮子,一手拣大的拾,比我们在地里拾麦子还容易呢。   我扛着大半篮子鱼回家去,母亲还没收工。我想这么多鱼吃不了,不如送点给外婆,说不定过年时她会多给我点压岁钱。
  外婆家和我家隔一个村,我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母亲却常说:“不远,大嗓门喊一声,你外婆听不到,你舅舅肯定听得到。”我洗了十多条最大的鲫鱼装在淘篓里,向外婆家颠去。到了外婆家门口的晒场上,我喊外婆,喊了好几声,才听到屋里传来外婆断断续续的像蚊子哼的声音:“谁,谁呀?”
  我说:“我啊,泥巴。”
  外婆说:“噢,泥巴呀,送东西来了?”
  我说:“是鱼,大鲫鱼。”
  外婆说:“噢  ,是大西瓜啊,进屋吧。”
  我推开大门,一股潮潮的、冷冷的气味向我涌来。一口架在长板凳上的棺材横在我眼前,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怪兽。我腿脖子一下子抽筋了,可我还跑得动。我跑得飞快,和躺在草窝里睡觉的兔子被人发现了一样。我一直跑到晒场看不见棺材的地方。
  棺材,爷爷奶奶也有,专门用一间房存着,我从来不敢一个人进去。那年,爷爷过六十大寿,叫了两个木匠做寿材。那几天爷爷把木匠盯得紧紧的,木匠每刨一根木头,都要等爷爷笑着点头才算好了。有几次,爷爷着急了:“这木头上还有这么多倒刺呢,不行不行!”
  爷爷说:“不要太大,只要我现在能躺得下去就成,人越老,个头就缩得越多嘛。”
  寿材做好了,爷爷先是用手在棺材内外捋了个遍,指着几处让木匠刨了又刨。爷爷又细细地审视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这才笑眯眯地躺到里头睡了睡,出来时笑嘻嘻的。
  我问:“爷爷,你弄棺材做什么呢?”
  爷爷说:“爷爷老了,就睡里头了。”
  我问:“什么叫老了?你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人家都喊你老队长嘛,奶奶也叫你老头子嘛!”
  爷爷说:“人老了,就不吃不动不说话了。”
  我问:“那是不是和睡着了一样?”
  爷爷说:“是大睡。”
  后来,每年爷爷在晒场上给棺材上漆,我都躲得远远的。白花花的太阳下,爷爷跨进棺材躺下,传出叮叮嗵嗵的声响。
  再出来时,他扶在棺材那厚厚的边上不无惋惜地说:“还是空出了一截,早晓得这样,省块料打个桶也好。唉,作孽哩!”
  我呆呆地站在晒场上。
  外婆说:“泥巴,进来呀,让我看看。”
  我的声音似打不出鸣的公鸡:“不,不啦,我,我把鱼挂在外头……我,我走了。”
  没等外婆再说话,我将淘篓往枇杷树上一挂,撒腿朝家奔。到家后,我惊魂未定:“妈,吓死我了,外婆的棺材摆在明间里。”
  第二天,母亲上外婆家去,半路上我像泥鳅一样滑脱母亲的手跑了。母親没有怪我,只是叹了口气。她眼里阴沉悒郁,如同雨天里的河塘一样了无生气。母亲在我家河对岸那条灰白的小路上晃动着。路南是一片坟场,坟墓高高的,上面的草木有疏有密,有的是癞子头,有的是大光头,形状却是一样的——坟上都安了一个像倒扣的海碗的土块。听爷爷说,这些墓是从各家原先的祖坟迁过来的。爷爷说:“迁时,有的墓里是几块烂棺材板、几根骨头,有的什么都没得。”
  母亲走在坟场和河水中间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早晨的阳光和鸟儿一道在芦苇丛中嬉戏、捉迷藏,芦苇在母亲身边摇摇晃晃。
  人的一生,是不是总要走这样一条路?
  我想起了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牛脚塘里溺死人。”
  3
  母亲从外婆家回来没几天后的一个早上,舅舅来了又走了,母亲说:“这回上外婆家,你再跑,以后别进家。”不进家,白天有人玩,我才高兴呢。可天一黑,大伙儿都跟麻雀进窝一样回家去了,我怎么办?我没胆冒这个险,只好跟母亲上外婆家去。路上母亲对我说:“到了外婆那儿,可不许皮,不能笑,我一拉你,你就跪下来哭。”
  我说:“你又不打我,我才不会哭呢!”
  母亲说:“你外婆老了,你就得哭,听话的孩子都得哭。”
  一路上,母亲不停地说,说得我耳朵都生出了茧子。
  离外婆家还远,我就听到好多人在哭。那哭声悠悠扬扬,高音拉得很长,像在唱大戏。这种哭法真有趣。我们那一带的女人,哭起来都是这味儿,边哭边说,韵味十足。那拉腔太精彩了,有时一个音能拉上分把钟,手舞足蹈,呼天抢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比唱戏有意思多了。
  刚到外婆家的晒场,母亲就甩开我一溜小跑,跪到人群中发出她那嘹亮的哭喊:“我的妈哎——你怎么就走了——妈呀——”母亲跪坐在地上,拍着大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很奇怪,一路上母亲都没有哭,怎么到这儿说哭就哭了。我们小孩子也不这样啊。我怯生生地越过跪在地上的大人们仰俯不停像鸡啄米的头,只见外婆睡在反放着的棺材盖上,盖着大红的被子。
  大概是母亲哭累了,想到了我,她起身拉住我,说:“过去,跪下!”
  我被母亲拖到棺材跟前跪下,眼前只有棺材盖的头和架着它的两条大板凳。
  母亲一摁我的头,说:“路上说的话呢?你长没长耳朵?磕头,哭!”
  我头磕得比鸡啄米还快,用的力也很大,只是额头快接近地面时,陡然收力轻轻贴上去,有时干脆下到一半就上抬了。我怕疼,我可不能让自己磕破头皮流出血来。
  母亲说:“哭啊。”
  我说:“我没眼泪。”
  母亲的手跟钳子似的夹我的屁股,那种疼痛和赤脚医生用大号针头戳我屁股时差不多。赤脚医生是当兵时学的医,据说医死了一个人才回村的。
  母亲说:“外婆都老了,你还不哭?”
  我说:“外婆睡在棺材上做什么呢?”
  母亲说:“外婆白疼你了,压岁钱都扔到河里去了。”
  我说:“过年,外婆还会给我压岁钱的。”
  母亲压着嗓门说:“屁,人都老了,谁给你钱?”   我仰起因疼痛而有些变形的小脸,问:“那我的压岁钱呢?”
  母亲说:“做你个大头梦,没了,什么都没了。”
  外婆死了,不说话了不能动了也不会再给我压岁钱了,我想到外婆跟前把她喊活,让她答应再给我压岁钱。我那十几条大鲫鱼不能白送啊。可我不敢上去。想到压岁钱,想到大鲫鱼,我伤心了,号啕大哭起来,泪水哗哗地流,流过鼻子,流进嘴里,咸咸的。到后来,母亲让我不要再哭时,我已不晓得我为什么要哭。
  我拼命地哭,直到看见香喷喷的红烧肉上桌,才破涕为笑,顾不得揩掉脸上的眼泪就往桌上爬。在我吞进一大块红烧肉時,我又想起了压岁钱,没了,那就吃肉吧,多吃,一定要吃够本。
  舅舅对从镇上赶来的父亲说:“这么多孩儿,就数泥巴最懂事。”
  我问:“人为什么要死呢?
  舅舅说:“竹笋外头的皮不掉,里头的笋叶就长不出来。人,也一样啊。”
  我没听懂舅舅的话,一道韭菜炒鸡蛋上来,我的口水流得比眼泪还快还多。
  4
  我最高兴的是有了一顶白花花的帽子,和梅丫的一样,只是别在上面的是黑布条。这没什么要紧的。到家后,我把帽子藏在纸盒里,那里头有我的玻璃球、弹弓。我这弹弓是上好的桑树桠做的,弹性特别强,拉皮是输液用的皮管,怎么拉都吃得住。拉皮抖动的噼啪声,弹子飞行的嗖嗖声,让我既兴奋又有点儿紧张。弹弓是我随身携带的武器。我喜欢拉紧拉皮再放出去的动作,目标常常是河水和恣意游弋的鱼。直到打野鸡之前,我从未真正打过动物。
  我手枕着头跷起二郎腿,躺在踏倒的芦苇上,天空像块纯蓝的玻璃。我告诉细鸭他们,我有帽子啦。我等着他们问我帽子是什么样的,可一阵扑棱棱的声音窜过来,使我们像士兵一样跳了起来。
  声音是从不远处灰绿色的芦苇丛中传来的,我们悄悄地猫着身子边走边观察。一只野鸡在芦苇间觅食,灰黄的毛印上了芦苇的影子,泛着微微的波儿。
  一粒弹子穿进野鸡的肚皮,黏稠的血染红了那灰黄的羽毛,一串串血珠滴落在芦叶上。野鸡歪歪扭扭地像个醉汉,爬起来,又摔在地,两腿不住地抽搐。我见它没死,抓起碎砖块想砸,但被我举得高高的砖块终究没能落下。我改变了主意,用蔓藤把它拴在裸露的树根上。
  我们围坐着,像大人开会那样讨论如何处置这战利品。根本无须讨论,我们揩口水的动作早已说出了心中的念头。我们常在河边煮东西吃,每人按分工从家里偷来瓷碗、油盐、洋火等,然后偷村里的蚕豆、玉粟棒,下河摸鱼虾,到谁家鸡肚下掏几只热乎乎的蛋。味道说不上是好是坏,反正我们高兴。
  我们让梅丫留下看野鸡,她哇的一声哭了。
  她说:“母亲刚买了洋火,我去家拿。”
  我们回来时,野鸡已经死了,凝成紫黑色的血块巴在灰黄色的毛上。铁匠端着小铁锅下河舀水,狗窝、细鸭忙着掏洞。
  野鸡,我们最终没吃成,没人敢下手。这里头,我胆最大,我不敢弄,谁还敢?大家都停下来,一声不吭地望着躺在芦叶上的血迹斑斑的野鸡。
  我说:“狗窝,你拎回家去吧。”
  狗窝说:“到了家,我连根鸡毛都捞不着,我也不敢拿。”
  细鸭说:“埋了吧。”
  我们在野鸡身边挖了个坑,用小锹把它推了进去。铁匠说:“料倒里头吧。”
  细鸭的盐、我的油、狗窝的蒜,连同铁匠舀的水以及黑色的芦叶埋葬了野鸡。梅丫本来要把洋火撂下去,我说:“又不真煮,你带回家去吧。”
  我们怀着一种说不清是失落是伤感还是其他的什么滋味,对准自家扶摇直上的炊烟无趣地迈开小腿。落日的余晖披在身上,我成了一根透红的胡萝卜。
  母亲问:“又偷油了?”
  我说:“没有啊。”
  这我早想到了。每回我从家偷两根洋火或一匙油什么的,母亲都晓得。屁股挨几下,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下回再偷。这回,母亲发狠了,从厨房拿来明晃晃的菜刀,把我的手往床沿一摁,厉声地问:“偷没偷?”
  我坚贞不屈地说:“没。”
  母亲抡着明晃晃的菜刀在我手腕处比划着说:“再说谎,把你鸡爪剁了喂狗。”
  我投降了,如实招供,可母亲不饶我,问:“哪个手?”
  我说:“右手。”
  母亲问:“哪个手指?”
  我说:“全用上了。”
  母亲说:“那就全剁了。”
  我说:“你说话不算数要吃屁。”
  母亲说:“不剁,你记不得。”
  母亲扬起明晃晃的菜刀,真剁了。我吓得眼一闭大哭起来,泪水哗地流了下来。
  过了好久,还不疼,我睁开眼一看,母亲已走了。
  夜里,我梦见母亲真把我的五个手指剁下来了,血流了好多好多,野鸡在一边咧着尖嘴笑。
  5
  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爷爷到茅坑拉了泡屎,提着肥大的裤子对着雨后新鲜的太阳说:“天老爷这回折大本喽。”
  下过雨的村子像刚洗了澡一样干净明亮,原先罩着芦苇的晨雾被太阳赶跑了,轻风送来青芦苇上水汽渐渐收干的味道,这中间还弥漫着泥土、棉花、蚯蚓、蜈蚣等拌在一块儿的味道。大人们跟过年似的高兴,只是在新出的太阳下好像还没睡足,有点像我早上刚醒来的样子。我如同出笼的鸟儿,向常去玩耍的地方跑去,脚下响着欢快的、湿湿的声音,身后的小脚丫印一直追着我不放。
  割了一会儿草,我们几个小伙伴又扮八路军打鬼子。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我们个个累得跟毒太阳下的狗似的。热乎乎的河沿上,我们四仰八叉地躺着,一人嘴里叼根芦叶。
  我说:“天热死了,细鸭,上你家去耍会儿。”
  细鸭说:“不行,我爸妈要在家会把我揍死。”
  铁匠说:“小气鬼。”
  我说:“就一会儿,没事的。”
  狗窝说:“不让去拉倒。”   我坐起来看看河对岸细鸭的家,说:“要不,你先回家去看看,没得人,我们就去。”
  我见细鸭有些为难,又说:“不让我们去,以后别找我们耍了。”
  细鸭说:“那要绕很远的路呢。”
  我拨开芦苇一看,通往细鸭家的河道里,土坎已被水淹下不少。用脚试试,刚好没到膝盖。我说:“没事,过得去。”
  细鸭说:“我怕。”
  我说:“亏你长了个雀儿,不让我们去,说一声。”
  铁匠、狗窝、梅丫都向他投去轻蔑的目光,细鸭可怜巴巴地垂了一会儿头,挎起篮子排开芦苇,颤颤悠悠地踩上水中的土坎。芦苇合上了,细鸭不见了,我们在一棵树下看蚂蚁搬家。一长溜的蚂蚁都回家了,细鸭还没从家来,我们喊了好几声,他也不睬。我说:“细鸭太坏了,怕我们上他家去,躲起来了。”
  我们骂骂咧咧地回家去,路上不停地把土当成细鸭死跺。到了吃夜饭时,细鸭妈在门外叫我,我还在生气。细鸭妈问:“见细鸭没?”
  我像告状一样把下午的事说给她听,可还没等我讲完,她就风风火火地走了。我冲她的背影说:“一家都是小气鬼。”
  细鸭是他爸爸和另外两个大人捞了一宿才捞着的,刚出水时像条黑鱼。天亮后全村的人都涌向了细鸭家。躺在门板上的细鸭没穿衣裳,肚皮鼓鼓的。他睡得真死,我几次想上去叫他,可都被细鸭父亲的目光挡了回来。细鸭妈哭得死去活来,母亲劝她说:“别伤着身子,你肚里还有孩儿呢。”我想,哭那么凶做什么,肚里不是有小细鸭吗?外婆死了,我哭是因为没人再给我生个外婆了。没了外婆,就没得压岁钱。噢,她哭,一定是暫时没人替她做活了。小细鸭要好多天,才能长大嘛。
  铁匠说:“不会水,还躲到水里头。”
  狗窝说:“肯定是滑下去的。”
  我说:“你望见了?”
  梅丫说:“他还欠我半块糖呢。”
  我说:“本来下回该他偷油了,这下子又轮到我,我又得挨打,你们不知道我妈打起来多疼。”
  6
  这一年的夏天,先是狠狠地旱了一阵子,接着不要命地下雨,就像我被母亲打时有流不完的眼泪一样。难道天也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看看,这太阳还没出三天,天又像个破锅似的直往下倒水。与这雨一块儿来的还有让大人小孩都恐惧的消息——地震。地震会让地裂个大口子、塌个大坑,说不定海里的水还会淹过来。这消息如蛇样在村里游来游去,把人们都赶出了屋子,家家在晒场上用茅草或油毛毡子搭起了防震棚。我家的防震棚在村里是最好、最宽敞的。父亲从镇里弄来油布,一家人花了一整天的工夫,又是打桩,又是搬东西——值点钱的、能用上的,都搬出来了,到头来,棚子里没多少地方了。奶奶的棺材单有个小棚子放,爷爷的仍在屋里,他不让动。一个村子,就爷爷没挪窝,只是他不睡床了,睡棺材。
  爷爷说:“老天要我死,我在哪儿,它也不放过。”
  看着父亲、母亲、奶奶挨个儿劝爷爷,我觉得爷爷真了不起。
  那天,我特别想听故事,就壮着胆子进了爷爷的屋。一盏洋油灯挂在棺材上头,爷爷躺在棺材里跷着二郎腿在看一本红皮书——大人们叫红宝书。灯是暗红的,书皮是鲜红的,这样一来,棺材里头也变成了浅红色,爷爷的脸像口烧红的锅。爷爷嘴里念念有词,从棺材里传出来,就像好多蚊子在屋里飞。
  这老天真是发大脾气了,天天刮风下雨,没个停的时候。白天,我把脸盆摆在外头接水。从天上下来的水很清很清,掉在盆里,先是一个坑,再就是数不清的水滴。河里的水涨得很高,要是全村的小孩都下河洗澡,这河水就要爬上岸了。水中的芦苇只露出个头,早被雨浇得半死。到了晚上,风更大雨更大,闪电照亮了天空,我眼前全是煞白的。那雷声怪怪的,我一听浑身就缩成一团。我好像听到河对岸的坟场里有许多人在小声地说话,像刀捅进猪身体里的噗噗声。
  我怕,睡不着,不让母亲吹熄洋油灯。母亲说:“这油是拿钱买的,不熄,你想不想吃饭了?”刚开始,母亲是搂着我的,可不一会儿,她就侧到一边去了。奶奶早就打呼噜了,还磨牙,咯吱咯吱的,和老鼠吃东西一个样。我睡不着,觉得好冷好冷。我想,我也应该像爷爷那样睡在棺材里,把棺材盖盖上,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那些鬼也进不来了。可是,那是棺材啊,我看都不敢看。再说,爷爷也不让我睡。
  细鸭死后,大人们再也不许小孩子下水。我们也不敢下水。母亲要打我时,我只好往屋头跑。我当然知道只有跳进河里才不会被她抓住,但水鬼比母亲可怕多了。每挨一回打,我就冲着河水吐唾沫,尿尿,骂细鸭。没有了细鸭,我失去了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前玩打仗游戏时,我都是和他当八路军,铁匠、狗窝一个扮鬼子一个演汉奸。
  到了冬天第一场雪撒在大地上时,细鸭父亲背着大篮子挨家送喜。捧着红蛋,我说:“小细鸭出来了。”
  细鸭父亲说:“叫网子,不叫小细鸭。”
  我一想,叫小细鸭也没用,他太小,和我们尿不到一块儿。
  我对母亲说:“他就是小细鸭!干吗叫网子?”
  母亲说:“照规矩该叫网子,这样才不会像细鸭那样。”
  四年后,爷爷躺在草席上注视着他每年亲手上油的棺材,说:“怎么有一块没上足油?”跪在爷爷身边的我,扭过脖子顺着爷爷干瘦的目光寻找了许久,才看到那块米粒大的褐色斑点。那天,我在爷爷身边跪了两个多小时。午后的阳光洒在我的后背上,爷爷无力地躺在我的阴影里。爷爷有四个孙子、一个外孙女,可他只让我跪着。他不停地和我说话,那拉着我肉嘟嘟的小手的大手,不停地颤抖,像晚风中的芦叶。爷爷真是累了。
  我问:“你怕死吗?”
  爷爷的目光一激灵,他一定没想到他十岁的孙子会问这个问题。他用目光抚揉着我,眼里湿了,只是没有湿到足以流出眼眶。他说:“你呀你……”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爷爷在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这句话,爷爷微闭上眼睛,面色渐渐红润起来,现出了跟躺在摇篮里的婴儿一般的神色。   第二天凌晨,爷爷死了。
  父亲把爷爷从草席上抱起来,让他坐到太师椅上,一根红绳缠在爷爷的手指上,另一头在火盆里。火盆里烧着黄黄的纸。我晓得,这是给爷爷的钱。所有人都不敢大声说话,做什么事都轻手轻脚的,好像生怕把爷爷吵醒了。爷爷坐在那儿,就跟冬天坐在太阳下打瞌睡一样。
  大人们说:“老队长走了。”
  我说:“是死了。”
  母亲说:“走了,就是死了。”
  我挠挠头想不通,死就是死呗,怎么一会儿是老了,一会儿是走了,一会儿又是睡了呢?
  7
  那天我从城里回到阔别了十年的乡下。
  在村头,我遇见了铁匠伯。认了许久,我才问  :“你认得铁匠吗?”
  他怔了一下,说:“噢,那是我家国成的小名儿,你是哪个?”
  我说:“我是泥巴。”
  他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我说:“我是家群的二小。”
  他说:“家群家二小……都这大了?”
  我说:“你记得细鸭吗?”
  他说:“那孩儿死得真惨!”
  我本来还想问铁匠现在怎么样了,但话终究没出口。我撇下他,径自向坟场走去,背后传来他的声音:“国成的小名现在没人叫喽!”
  他的声音和他的脸一样布满坎坎沟沟的皱纹,嘶嘶啦啦的喘息声在麦地里飘飘荡荡,融入青青的麦香之中。他的手在我眼前晃动,引起我阵阵寒噤。那双手似剔尽了肉的灰褐色树皮,全没了当年的壮肉青筋。他的生命也已如同这手了。
  我曾经多么崇拜他。
  铁匠铺里铁花四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叮叮当当的欢声笑语四处飞溅。紫红色的脸膛,紫红色的双臂,紫红色的后背,到处爬满蚯蚓样的汗水,一块块肌肉如同小老鼠在窜跳。我坐在小板凳上,看他手中的铁锤欢快地起落,听他讲故事。他从炉膛里夹出一块红通通的铁,故事就开始了,抡起的铁锤应和着故事情节的急缓,时快时慢,声音忽高忽低。一把镰刀或锄头浸入水中滋起粗粗的雾烟,故事刚好收尾。
  在我眼里,他是个最出色的说书人。
  细鸭的坟还在,坟前没碑,但我不会认错的。长满草的坟像晒场上的草垛,不过不是枯黄色,而是青绿青绿的。人啊,来自黄土,又化作沃土滋养着绿树青草。浩浩荡荡的风中,拥挤着数不清的灵魂。坟场,是我童年时代的禁地,即便是光天化日之下看一眼也心惊肉跳。在细鸭拥有了那一身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涤卡新衣裳后的第三天,他父亲一连在坟场睡了七个晚上。他燃起的烟火和鬼火一道,在坟场的草丛中忽现忽隐,人气、鬼气和那幽幽怨怨时低时高断断续续的声音越过芦苇,越过河流,刺进我的耳里。我壮胆拉开门缝,试图望一望月下的坟场。眼前的芦苇挡住了我的视线。芦苇被朗朗的月光泡着,其间有鸟儿虫儿的呢喃细语应和着缓缓的水流声。在月光中沐浴的芦苇,浑身毛茸茸的,芦叶像没长肉的手,左抓一把右抓一把,把月光撕成了无数奇形怪状的碎片。白天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少女,变成面目丑陋、眼中溢着绿光的魔鬼。我一阵眩晕,一股浊气从胸中涌至喉口。
  我带了酒,但后来改变了主意,没有打开,更没有洒在坟前。细鸭还是个六岁的孩子,不能喝酒。哪像我整天烂醉如泥。
  河,已不是当年的河了,现在像个老妇人。河岸的芦苇稀稀的,似癞子的头发,比盐碱地上的茅草还瘦削,一副苍老衰竭的形容。
  我不知道,伴我童年的芦苇还在不在其中。
  河水腥臭,褐色的水草间漂浮着胀得像气球的死猪、死狗、死魚、死鸡、死鸭,有几只头骨散落其中,我分不清是人的还是动物的。它们和芦苇一样半死不活。村民们早已不用河水淘米洗菜汰衣裳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
  我站在河边,河水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照见我的脸了。
  责任编辑    刘鹏艳
其他文献
期刊
一  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李婶快不行了,你应该回来一趟,送送你李婶。  我回到干休所时,才听说等李婶走了之后,白叔要把她送回老家与前夫合葬在一起的决定。  白叔娶李婶是因为李婶的丈夫牺牲在了朝鲜战场。铁原阻击战后,李婶的丈夫便再也没有回来。战争结束后,白叔赶到李婶老家,软磨硬泡,把李婶连同她刚出生的儿子大川一同接到了部队,在首长的主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从那以后,白叔和李婶就成了一家人。  我赶到医
期刊
期刊
一  米林走了漫长的一段路,额上汗流如雨。他将装着脸盆暖瓶等什物的网兜从右手换到左手,而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涔涔的脸颊。  笔直向前延伸的一排梧桐树上,纸片般倾泻下来的蝉鸣,仿佛要将米林整个吞没。沥青路面蒸腾的热气,在夏日四处弥散,带给人沉沉无望的倦意。只有站在树荫下,才会稍稍驱走懊闷心绪,获得片刻凉爽。  米林终于来到一扇黑漆漆的大铁门前,他放下网兜,使劲甩了甩发麻的手臂。铁门右侧的水泥
期刊
1  饮马池其实没有池,只有一眼欢快的山泉。辽西十年九旱,这脉溪流四季长流不绝,堪称奇观。县志可考,很早的时候,就有这眼山泉。溪流不大,却也从未断流过。传说曹操东征乌桓的时候,率军打此路过。兵马皆口渴难耐,突见一脉细流,自崖隙涌现。虽少得可怜,但总算能够缓解饥渴。曹操遂命令大军在此歇脚,军士开始饮马安营。谁想到,千军万马饮过,这脉山泉依然奔涌如旧。曹操询问本地住户,发现此村无名。于是,就赐名饮马池
期刊
下班高峰,路上有点堵。要是在往常,他会烦躁,焦虑,会忍不住把满腔怒火发泄出来,摁喇叭,咒骂,把音乐开到最大,把车窗摇下来探出脑袋看路况。可是今天,他一点都不着急。  他倒很感激这拥堵的黄昏的北京。漫长的红灯,十字路口,汽车和人潮汇成汹涌的河流,沸水一般,在盛夏夕阳的余烬里蒸腾着溽热的暑气。车里冷气很足,凉爽宜人。他靠在驾驶座上,随音乐轻轻打着拍子,是蔡琴的歌,《你的眼神》。他喜欢蔡琴的歌,那种醇厚
期刊
期刊
孔令安走下石拱桥,脚打闪,右脚稍稍崴了崴。他坐到青石栏杆上,轻揉踝关节,同时放眼四周。虽有准备,他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住。街巷、弄堂里全是断垣残壁,熟悉的建筑夷为平地。  在乱石满地的小街上推拉杆箱费力,他就身子前倾,攥紧拉杆往前拖。花了平时两倍的力气和时间,他望见了接成“口”字形的高挑的瓦房。“口”当中,一棵高大的榉树把枝叶铺到瓦片上。其他房子都倒下成了废墟,老宅像座孤岛,挺立在瓦砾中。  小时候
期刊
由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主办的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培训项目,经卫生部批准,正式列入2004年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4-05-01-008)。现定于2005年5月11日至15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办第八次“全国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学习班。会议将重点讨论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包括非子宫脱垂和子宫脱垂)、次全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经阴道子宫切除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技巧评价及其并发症的防
期刊
北方天高地阔的季节,一群翅膀巨大的鸟儿离开茅草和森林的腹地,排列整齐地向南飞行。鸟群掠过灌木丛生的沼泽地带,在落日余晖照耀下披荆斩棘的人们听到响彻云霄的鸟鸣,望着庞大鸟群向南飞翔的整齐阵容,说不出一句话。直到鸟群消失在晚霞漫天的边际,他们才仿佛听到启程的命令,放下手里的鹤嘴锄头,脱掉沾满泥浆的帆布工装,穿上散发着肥皂香味的斜纹布衣裤,把机车冲洗干净,踩灭篝火,踏上一条崎岖的山道,抵达五十里外的车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