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续前)
31
聆听《回家》,暑消了,心静了,而“回归”的旋律依然缭绕耳畔,放飞的思绪依然挥之不去。思接千载,归意绵长,有意无意间,恰恰与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契合相园凝。怀古忆往,不知有多少动人而警醒的故事洇渗代人的精神厚土。
不是吗,山不转水转,人不归心归;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怀思而情不断。游子孤旅天涯举目望断两行秋霄归雁;思妇独守肠断烟水唯盼远方归舟;宦海沉浮乡思渺邈心冀解甲归田;儿女孤清一灯荧荧弹断空弦只待亲人归来……
人去人归,舟行舟归。古往今来有多少动彻肺腑的思乡曲、回归赋和历历行歌;大爱怀远,大美归心,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催人泪下的相思曲、沧桑赋和声声歌哭啊。
望夫者,望夫思归而重逢相聚之谓也。望夫塔是一首情歌,一首属于孙尚香也属于天下思妇的情歌;望夫塔是一首悲歌,一首属于孙尚香也属于天下所有思归无望的苦命人的悲歌。斯人已逝,一塔巍然,依然无声地诉说1700余年前的那段感伤往事,取“望夫”之名,纯属民间感情民间口语。在口语里翻出文化,在情感里溢出美感。民间的文化记忆,就是口碑,就是历史最为确凿的证词;民间的情感,就是令人仰望和攀援的崇高之美。世上的美与好皆生成于民间,这是对时间最为深挚的回馈。真水无香,流泉有声。愚爱民间真情一如爱自然的朴质无华,又爱民间美丽的传说一如爱天籁自然之声。
望夫,多么朴质无华的望夫思归的真声音啊。
这种“思归”的文化,发乎人的心灵深处,发乎历史的幽微深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本是自然的常态,社会的常态,民间的常态。常态的艺术表达,即使普通平凡得如同日常光景,却依然令人感动,产生共鸣,这可贵在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声音。你听听,时间的梦呓和历史的回声,犹若天然真切的脉脉私语,传出“思归”的颤音,恰恰就是民间的情态和心声——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唐·温庭筠·《梦江南》)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宋·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
春心如杜鹃,日夜思归切。
(宋·向子諲:《生查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宋·柳永《八声甘州》)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元·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往事堪忆,旧情犹惜。归心如山山自静,情怀似水水长流。中国古典诗词中,从三教九流贫女思妇,乃至帝王将相簪缨之族,历来多有伤别佳作归心杰构。羁旅思乡怀人念家;春恨幽怨相思谩然;离骨愁肠箫音晚凉;孤负纸帐归梦无著……诸多悲欢离合事,千端万绪或缠绵悱恻或悲叹淋漓,一如历代诗人词家慨然浩叹的“思归梦”啊。
当然,也有侥幸梦园者。花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了,苏武牧羊十九年终于归汉了,蔡文姬也在胡笳声中归来了,张季鹰乡思莼鲈归舟一叶静泊家园了,兰兰生游宦经年终以回乡筑园颐养天年了……
然而,苍天有眼,人世无情,“别时容易见时难”。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梦,不一样的遭际不一样的命。花开有年,凝伫无望,可叹烟水渺渺不见归舟,可恼杜鹃声声唤不回那个人归来。诗赋词曲读遍,长歌短吟听遍,“如梦令”外唯闻“长相思”,何以独缺一笺“欢见欢”呢?!
万喜良应征服役不归孟姜女竟把长城哭倒了;昭君出塞屈嫁终日思乡却回不来了;宋徽宗被掳北荒受尽屈辱永远也回不来了;陈圆圆颠沛流离忧思故乡终以客死他乡了……
《诗经·式微》云:“式微式微。胡不归?”
劳累在外日落天黑了,怎么还不归来呀?非不归也,乃痛在思归而不得归啊。
陶渊明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久寓外乡是要归来了啊,田园将要荒芜了,怎么好不归来呢?
欧阳修《青玉案》一词点破倦游客子的泣泪心声:“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是的,“惟有归来”才合乎人之常情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倦鸟尚且知还,何况人呢?留守盼归人,日也盼,夜也望,何时不起“风雪夜归人”的期待和惊喜;游子哭旅更思归,“行尽长亭又短亭”,惟有归来好与家人重团圆啊。
由此可见,“思归”作为人的一种内心感情,一种深切的人生祈愿,一旦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里,人无论贫富贵贱,悉皆洇漫出强烈的民间文化的色晕,有谁真能“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呢?只有这种民间文化,最能反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与融洽的共同人性,形成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一种最具天籁般的诗意和人情味的审美文化和美感体验。无怪乎中国的民族性格,活着一生挥不去的是乡愁,心中永远维系的是乡土情结和家园情怀。思而得归当然好,那是圆满,是心灵的慰藉;思而不得归,即使形成残缺的生活或人生形态,也会激起人的文化记忆或审美共鸣,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32
絮絮叨叨说到这里,读者诸君或许已不难理解愚之于一塔引发的文化随想了。是塔虽不见三国文字,却正好填补了罗氏用笔的一段空白。孙夫人受骗回到吴地,从此别夫独守永难相聚,十年漫漫岁月竟只字不提。孙夫人残缺姻缘的悲剧意味倒是在民间传说里引发出“望夫”思归的文化蕴含和美学魅力,并以物化的形式绵延千年历久不衰,进而在代人的瞻仰和感叹以及时间的流变和沉积中衍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乃至人类与之相通的人情和人性。 于是,即使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种超越残缺而显示的文化定力和动人心魄的美。
望夫塔,静默在太湖之岸,静默在时间深处。愚数度登塔,放目眺望古镇周遭风物,今之所见已为一寺一塔,民间坊肆又流传一段孝心女儿思父建寺的佳话。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徽宗被掳,慈云公主避难于此,日夜牵挂父皇安危,遂建一寺虔敬上苍保佑其父安康无恙,平安归来。寺称慈云禅寺,塔立寺中,随之又称慈云塔。一塔二名,前以“望夫”,后以“望父”;一则以见证爱情,一则以见证亲情,可见“思归”的文化精神,何等深入人心,念念不忘。宋代柳永有《归期欢》词曰:“一望乡关烟如隔,转觉归心生羽翼。”念兹在兹,大美无言,又何等令人相忆如归心灵慰帖……
33
望夫,望夫,空望一生独自悲;思归,思归,空留残梦思难归。姻缘犹断,情思无尽。孙夫人忧郁终生而抱憾病逝,留得一世空守孤情独殇。对一个女人而言,已是人生大残缺大悲剧了。哪知罗氏狠心在这一残缺处撕开了一个更大的缺口,让我们看到的是更是一个痴恋中见血性、痛苦间现风骨、决绝时显灵魂的多情女子,一个侠风犹存超凡脱俗的绝代美人。其性格风貌和生命归宿迥异于“望夫”传说。照通常写法,必有一大篇铺叙和渲染文字,但罗氏一落笔仅寥寥34字,好像只是吴蜀彝陵之战的一个随兴插叙;
是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
看似一个简略的交代,其实包孕极为复杂的悲剧内涵。其悲在一个“讹传”即信以为真。在孙夫人的感情世界里,夫君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内心之痛无以复加,随即精神崩溃,于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其实刘备兵败猇亭已被赵云救出重围,安然避走白帝城了。岂料夫人闻难痛不欲生,“遂驱车至江边”。一个“驱”字,表现了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是时也,一不追究传言之真伪,二不情绪外露以抒郁结心中的挚爱和痛苦,三不犹豫留连急至江边决意绝尘而去了。何以如此迫不及待?当时她的心理状态,可以想见,又难以尽意。
独立北固山上,倾听涛声任山风撼树江水逐浪,向西遥望水流断处,可是伊人断肠处?向西遥祭沙洲隐约怎不见那人身影呢?哦,思归无望心无寄处了,残梦惊破不必于世空守了。哭吧,哭吧,尽情一哭可抒一生苦痛!终于“望西遥哭”,哭出一生的思念,哭出一世的挚爱。心已碎了,泪已干了,此情无处可消除,一无留恋的人生也已走到尽头了……
罗氏最后只逼出了四个字:“投江而死”!
一首摇人心旌的感伤曲,未及悲诉,未及咏叹,就戛然而止了。
34
多年前,愚曾游北固山,探访三国遗踪。甘露寺的姻缘奇葩早已在历史中风吹雨打去了,大江之岸的哭声也早已淹没在昼夜不息的滔滔江水里了,周遭树木葱郁,山径盘曲,悉皆归于寂静。放眼眺望,江水拍打山崖,沙岛沉浮其间,令人顿起兴亡之叹。
据小说云,“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盘桓之际竟未觅得,也不见罗氏诗中所说的“江畔遗碑”,而是在北固亭上见一联:“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亭初建年代不详,历经岁月沧桑,或经修葺翻建恐非昔日原貌,有称凌云亭、摩天亭,号为天下第一亭。有传孙夫人得知夫君噩耗,曾在亭中设奠遥祭,故又名祭江亭。不知事出何据。亭中此楹联倒有点意思。怀古思人,层云在胸,激人遐思不尽。
岁月跌宕,人生无常。从甘露寺喜剧性的热闹,到北固亭悲剧性的沉寂,经由人生两个极端的大转折,大颠覆,可怜见东府的“两情欢洽”已化为风烟随之飘逝了,一路私奔的惊险和快意已为沧桑往事了,荆州相与和鸣的琴瑟也已落尘无声不堪回首了,不辞而别的人生憾事再也无法挽回了……所有赋予人性温度的光明,瞬即湮没于无涯的黑暗。前也茫茫,后也沉沉,“望夫”何望?今已毋须望了;“思归”何归?今也毋须思了。
思归梦碎,命断情殇。
曾经的刚毅和遗恨,曾经的孤独和痛苦,曾经的眷恋和执念……人生的一切苦乐和羁绊,悉都放下了。她走的时候,无眷无恋,无牵无挂,只把那颗纯真的心留下了。心系一人,情专一处,人生的道路走得何等坦然而纯粹,又何等清洁而磊落,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情味,已融凝在至死不渝的初心里,融凝在非同凡响的生命里。她走时,只留给渺渺时间一声悲情的绝响,留给茫茫寥廓一个孤寂的背影。
但品藻在,美也在。也许,以这一决绝的方式,厮守一山一水或许就是一生的宿命啊。
罗氏写她走,结笔简约而平静,虽有依依痛惜和不忍之意,却于沉痛之外更见沉着之妙。
愚独立江边,久伫山亭,见江涛拍崖,远帆隐现,听任思古幽情荡胸激臆,一时竟也不知说什么好。
(待续)
31
聆听《回家》,暑消了,心静了,而“回归”的旋律依然缭绕耳畔,放飞的思绪依然挥之不去。思接千载,归意绵长,有意无意间,恰恰与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契合相园凝。怀古忆往,不知有多少动人而警醒的故事洇渗代人的精神厚土。
不是吗,山不转水转,人不归心归;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怀思而情不断。游子孤旅天涯举目望断两行秋霄归雁;思妇独守肠断烟水唯盼远方归舟;宦海沉浮乡思渺邈心冀解甲归田;儿女孤清一灯荧荧弹断空弦只待亲人归来……
人去人归,舟行舟归。古往今来有多少动彻肺腑的思乡曲、回归赋和历历行歌;大爱怀远,大美归心,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催人泪下的相思曲、沧桑赋和声声歌哭啊。
望夫者,望夫思归而重逢相聚之谓也。望夫塔是一首情歌,一首属于孙尚香也属于天下思妇的情歌;望夫塔是一首悲歌,一首属于孙尚香也属于天下所有思归无望的苦命人的悲歌。斯人已逝,一塔巍然,依然无声地诉说1700余年前的那段感伤往事,取“望夫”之名,纯属民间感情民间口语。在口语里翻出文化,在情感里溢出美感。民间的文化记忆,就是口碑,就是历史最为确凿的证词;民间的情感,就是令人仰望和攀援的崇高之美。世上的美与好皆生成于民间,这是对时间最为深挚的回馈。真水无香,流泉有声。愚爱民间真情一如爱自然的朴质无华,又爱民间美丽的传说一如爱天籁自然之声。
望夫,多么朴质无华的望夫思归的真声音啊。
这种“思归”的文化,发乎人的心灵深处,发乎历史的幽微深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本是自然的常态,社会的常态,民间的常态。常态的艺术表达,即使普通平凡得如同日常光景,却依然令人感动,产生共鸣,这可贵在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声音。你听听,时间的梦呓和历史的回声,犹若天然真切的脉脉私语,传出“思归”的颤音,恰恰就是民间的情态和心声——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唐·温庭筠·《梦江南》)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宋·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
春心如杜鹃,日夜思归切。
(宋·向子諲:《生查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宋·柳永《八声甘州》)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元·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往事堪忆,旧情犹惜。归心如山山自静,情怀似水水长流。中国古典诗词中,从三教九流贫女思妇,乃至帝王将相簪缨之族,历来多有伤别佳作归心杰构。羁旅思乡怀人念家;春恨幽怨相思谩然;离骨愁肠箫音晚凉;孤负纸帐归梦无著……诸多悲欢离合事,千端万绪或缠绵悱恻或悲叹淋漓,一如历代诗人词家慨然浩叹的“思归梦”啊。
当然,也有侥幸梦园者。花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了,苏武牧羊十九年终于归汉了,蔡文姬也在胡笳声中归来了,张季鹰乡思莼鲈归舟一叶静泊家园了,兰兰生游宦经年终以回乡筑园颐养天年了……
然而,苍天有眼,人世无情,“别时容易见时难”。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梦,不一样的遭际不一样的命。花开有年,凝伫无望,可叹烟水渺渺不见归舟,可恼杜鹃声声唤不回那个人归来。诗赋词曲读遍,长歌短吟听遍,“如梦令”外唯闻“长相思”,何以独缺一笺“欢见欢”呢?!
万喜良应征服役不归孟姜女竟把长城哭倒了;昭君出塞屈嫁终日思乡却回不来了;宋徽宗被掳北荒受尽屈辱永远也回不来了;陈圆圆颠沛流离忧思故乡终以客死他乡了……
《诗经·式微》云:“式微式微。胡不归?”
劳累在外日落天黑了,怎么还不归来呀?非不归也,乃痛在思归而不得归啊。
陶渊明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久寓外乡是要归来了啊,田园将要荒芜了,怎么好不归来呢?
欧阳修《青玉案》一词点破倦游客子的泣泪心声:“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是的,“惟有归来”才合乎人之常情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倦鸟尚且知还,何况人呢?留守盼归人,日也盼,夜也望,何时不起“风雪夜归人”的期待和惊喜;游子哭旅更思归,“行尽长亭又短亭”,惟有归来好与家人重团圆啊。
由此可见,“思归”作为人的一种内心感情,一种深切的人生祈愿,一旦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里,人无论贫富贵贱,悉皆洇漫出强烈的民间文化的色晕,有谁真能“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呢?只有这种民间文化,最能反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与融洽的共同人性,形成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一种最具天籁般的诗意和人情味的审美文化和美感体验。无怪乎中国的民族性格,活着一生挥不去的是乡愁,心中永远维系的是乡土情结和家园情怀。思而得归当然好,那是圆满,是心灵的慰藉;思而不得归,即使形成残缺的生活或人生形态,也会激起人的文化记忆或审美共鸣,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32
絮絮叨叨说到这里,读者诸君或许已不难理解愚之于一塔引发的文化随想了。是塔虽不见三国文字,却正好填补了罗氏用笔的一段空白。孙夫人受骗回到吴地,从此别夫独守永难相聚,十年漫漫岁月竟只字不提。孙夫人残缺姻缘的悲剧意味倒是在民间传说里引发出“望夫”思归的文化蕴含和美学魅力,并以物化的形式绵延千年历久不衰,进而在代人的瞻仰和感叹以及时间的流变和沉积中衍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乃至人类与之相通的人情和人性。 于是,即使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种超越残缺而显示的文化定力和动人心魄的美。
望夫塔,静默在太湖之岸,静默在时间深处。愚数度登塔,放目眺望古镇周遭风物,今之所见已为一寺一塔,民间坊肆又流传一段孝心女儿思父建寺的佳话。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徽宗被掳,慈云公主避难于此,日夜牵挂父皇安危,遂建一寺虔敬上苍保佑其父安康无恙,平安归来。寺称慈云禅寺,塔立寺中,随之又称慈云塔。一塔二名,前以“望夫”,后以“望父”;一则以见证爱情,一则以见证亲情,可见“思归”的文化精神,何等深入人心,念念不忘。宋代柳永有《归期欢》词曰:“一望乡关烟如隔,转觉归心生羽翼。”念兹在兹,大美无言,又何等令人相忆如归心灵慰帖……
33
望夫,望夫,空望一生独自悲;思归,思归,空留残梦思难归。姻缘犹断,情思无尽。孙夫人忧郁终生而抱憾病逝,留得一世空守孤情独殇。对一个女人而言,已是人生大残缺大悲剧了。哪知罗氏狠心在这一残缺处撕开了一个更大的缺口,让我们看到的是更是一个痴恋中见血性、痛苦间现风骨、决绝时显灵魂的多情女子,一个侠风犹存超凡脱俗的绝代美人。其性格风貌和生命归宿迥异于“望夫”传说。照通常写法,必有一大篇铺叙和渲染文字,但罗氏一落笔仅寥寥34字,好像只是吴蜀彝陵之战的一个随兴插叙;
是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
看似一个简略的交代,其实包孕极为复杂的悲剧内涵。其悲在一个“讹传”即信以为真。在孙夫人的感情世界里,夫君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内心之痛无以复加,随即精神崩溃,于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其实刘备兵败猇亭已被赵云救出重围,安然避走白帝城了。岂料夫人闻难痛不欲生,“遂驱车至江边”。一个“驱”字,表现了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是时也,一不追究传言之真伪,二不情绪外露以抒郁结心中的挚爱和痛苦,三不犹豫留连急至江边决意绝尘而去了。何以如此迫不及待?当时她的心理状态,可以想见,又难以尽意。
独立北固山上,倾听涛声任山风撼树江水逐浪,向西遥望水流断处,可是伊人断肠处?向西遥祭沙洲隐约怎不见那人身影呢?哦,思归无望心无寄处了,残梦惊破不必于世空守了。哭吧,哭吧,尽情一哭可抒一生苦痛!终于“望西遥哭”,哭出一生的思念,哭出一世的挚爱。心已碎了,泪已干了,此情无处可消除,一无留恋的人生也已走到尽头了……
罗氏最后只逼出了四个字:“投江而死”!
一首摇人心旌的感伤曲,未及悲诉,未及咏叹,就戛然而止了。
34
多年前,愚曾游北固山,探访三国遗踪。甘露寺的姻缘奇葩早已在历史中风吹雨打去了,大江之岸的哭声也早已淹没在昼夜不息的滔滔江水里了,周遭树木葱郁,山径盘曲,悉皆归于寂静。放眼眺望,江水拍打山崖,沙岛沉浮其间,令人顿起兴亡之叹。
据小说云,“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盘桓之际竟未觅得,也不见罗氏诗中所说的“江畔遗碑”,而是在北固亭上见一联:“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亭初建年代不详,历经岁月沧桑,或经修葺翻建恐非昔日原貌,有称凌云亭、摩天亭,号为天下第一亭。有传孙夫人得知夫君噩耗,曾在亭中设奠遥祭,故又名祭江亭。不知事出何据。亭中此楹联倒有点意思。怀古思人,层云在胸,激人遐思不尽。
岁月跌宕,人生无常。从甘露寺喜剧性的热闹,到北固亭悲剧性的沉寂,经由人生两个极端的大转折,大颠覆,可怜见东府的“两情欢洽”已化为风烟随之飘逝了,一路私奔的惊险和快意已为沧桑往事了,荆州相与和鸣的琴瑟也已落尘无声不堪回首了,不辞而别的人生憾事再也无法挽回了……所有赋予人性温度的光明,瞬即湮没于无涯的黑暗。前也茫茫,后也沉沉,“望夫”何望?今已毋须望了;“思归”何归?今也毋须思了。
思归梦碎,命断情殇。
曾经的刚毅和遗恨,曾经的孤独和痛苦,曾经的眷恋和执念……人生的一切苦乐和羁绊,悉都放下了。她走的时候,无眷无恋,无牵无挂,只把那颗纯真的心留下了。心系一人,情专一处,人生的道路走得何等坦然而纯粹,又何等清洁而磊落,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情味,已融凝在至死不渝的初心里,融凝在非同凡响的生命里。她走时,只留给渺渺时间一声悲情的绝响,留给茫茫寥廓一个孤寂的背影。
但品藻在,美也在。也许,以这一决绝的方式,厮守一山一水或许就是一生的宿命啊。
罗氏写她走,结笔简约而平静,虽有依依痛惜和不忍之意,却于沉痛之外更见沉着之妙。
愚独立江边,久伫山亭,见江涛拍崖,远帆隐现,听任思古幽情荡胸激臆,一时竟也不知说什么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