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再次成为今年中国“两会”焦点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像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
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环境;教育因素;引导讲解
一、联系实际,从地理教材中分析环境教育因素
做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从地理教材中,总结归纳其核心内容,那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讲授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讲水资源时,可以介绍由于我国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再加上人口稠密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污水未经处理的排放,致使江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讲到生物资源时,可介绍由于人们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显示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环境概念和原理的思考,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二、通过系统地引导和讲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人类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过多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苦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等都可以朝著协调、与和谐的方向发展。做为一名教师,就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探究式教学,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老师还可以收集各种环境污染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又通过实例和数据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三、重视开放式教学,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开放性教学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我国土地资源问题”时,结合三幅图片:“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的”,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小鸟失去了家园,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速。再由于人口增长,乱占耕地,造成耕地减少等。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社会实践中
除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外,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和增强环境意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可以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日”、“节水日”、“爱鸟日”、“世界粮食日”等重大环保节日,组织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编写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环保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五、采取多样化的地理教育方式,进行环保教育
在环境保护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地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我的环保教育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科学性。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资源来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兴趣,利用一些重大环境和地理节日,进行专题环保学习、宣传和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总之,调动学生在环境教育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课内外资源有效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道德的目的。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使环境意植根于学生的心田,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校更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佚名. 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环保教育[J]. 读书文摘(中),2018(1):207-207.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像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
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环境;教育因素;引导讲解
一、联系实际,从地理教材中分析环境教育因素
做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从地理教材中,总结归纳其核心内容,那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讲授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讲水资源时,可以介绍由于我国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再加上人口稠密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污水未经处理的排放,致使江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讲到生物资源时,可介绍由于人们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放牧,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显示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环境概念和原理的思考,使学生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二、通过系统地引导和讲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人类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过多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苦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等都可以朝著协调、与和谐的方向发展。做为一名教师,就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探究式教学,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老师还可以收集各种环境污染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又通过实例和数据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三、重视开放式教学,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开放性教学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我国土地资源问题”时,结合三幅图片:“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的”,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小鸟失去了家园,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速。再由于人口增长,乱占耕地,造成耕地减少等。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社会实践中
除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外,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和增强环境意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可以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日”、“节水日”、“爱鸟日”、“世界粮食日”等重大环保节日,组织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编写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环保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五、采取多样化的地理教育方式,进行环保教育
在环境保护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地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我的环保教育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科学性。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资源来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兴趣,利用一些重大环境和地理节日,进行专题环保学习、宣传和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总之,调动学生在环境教育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课内外资源有效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道德的目的。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使环境意植根于学生的心田,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校更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佚名. 浅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环保教育[J]. 读书文摘(中),2018(1):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