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门课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的学生慢慢的对美术课没有了兴趣。特别是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其他课业的压力增大,加上美术课程不被考核。美术课的课堂就成了聊天、放松、写课外作业的课,没有多少同学愿意认真听课,带学具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怎样改变这种消极课堂情况呢?成功的教育就要从教育者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加入赏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几点体会。
一、利用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分运用赞赏与肯定的教育方式。然而,教育的失败往往是教育者不是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去责怪学生,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因此,我们不要太苛求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满心地不舒服,横加指责。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在波动中前进。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慢慢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好”的信心,从而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教师要独具慧眼,要细心观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挖掘找寻他们身上的那些优点,用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肯定。
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会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总之,利用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这把“金钥匙”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二、用赏识教育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考察指出,95%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学习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他们不能体验成功快乐,把获得的成功的原因归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认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这种情况我就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讲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暗示语言,例如:“你太棒了!你的创作画能和大师相媲美了!”“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的创意”“你们的想法太好了,比老师想的还要全面”等等。适时的语言暗示带给学生自信,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磁场,推动学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和创造。
三、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赏识教育给“宠”的!赏识要把握一个度,赏识不是盲目的肯定和表扬,其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自负。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其实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在课堂内缕缕出现,但也有一些“奖过其实”,赞美泛滥的现象,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赞美,赞美要讲原则,要有方法。总之,赏识无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我们只要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原有初衷。
一、利用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分运用赞赏与肯定的教育方式。然而,教育的失败往往是教育者不是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去责怪学生,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因此,我们不要太苛求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满心地不舒服,横加指责。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在波动中前进。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我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和看法,让学生慢慢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好”的信心,从而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教师要独具慧眼,要细心观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挖掘找寻他们身上的那些优点,用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肯定。
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会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总之,利用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这把“金钥匙”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二、用赏识教育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考察指出,95%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学习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他们不能体验成功快乐,把获得的成功的原因归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认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这种情况我就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讲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暗示语言,例如:“你太棒了!你的创作画能和大师相媲美了!”“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的创意”“你们的想法太好了,比老师想的还要全面”等等。适时的语言暗示带给学生自信,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磁场,推动学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和创造。
三、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赏识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赏识教育给“宠”的!赏识要把握一个度,赏识不是盲目的肯定和表扬,其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自负。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其实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以恶意中伤及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未尝不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在课堂内缕缕出现,但也有一些“奖过其实”,赞美泛滥的现象,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赞美,赞美要讲原则,要有方法。总之,赏识无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我们只要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原有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