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乡情·友情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潘 琦 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历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散文集《琴心集》《撷英集》《青山漫步》《黄昏散步》等近二十部,小说集《不凋谢的一品红》《人的故事》三卷;并有多部小说集、诗歌集、歌词集、理论专著及书法作品集。有《潘琦文集》九卷、《笔耕录》四卷、《潘琦文集》十八卷。《琴心集》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幽谷中的一棵玉兰》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我家开放四朵花》获2010年全国“盛世民族情”优秀作品奖,作词歌曲《三月三 九月九》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包玉堂同志是一位著名诗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彩调剧《刘三姐》作者之一。广西作家协会资深副主席。不幸于2020年4月28日病逝。因时值新冠病毒疫情未完全解除,我无法去见他最后一面,十分遗憾,万分悲痛!特撰此文,以飨读者,并借以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乡友、文友、诗友,文学艺术界的老前辈。生前,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包。
  他——诗人、作家、仫佬族民间文学的开拓者包玉堂,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懈追求、辛勤笔耕,终于以独到的视角、民族的自信、优美的诗文,立于诗坛,以一个少数民族的作家融进了中国著名作家行列,仫佬山乡的人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与自豪!
  他一生追求着什么?又眷恋着什么?他创作的众多优美动人的诗篇中,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
  老包,他出生在仫佬山乡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家境贫穷,小小年纪便给有钱人家放牛,十岁才开蒙读书,长到十四岁都没穿过一件棉袄。新中国成立后,他十五岁参加工作,当上一名小学教师。仫佬山乡是歌仙刘三姐的家乡,是歌海,他从小就在这歌海里长大,跟着大人学唱歌,学编歌。他凭着对仫佬山歌一片钟情和勤奋,编了不少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唱清匪反霸斗争、土地改革,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仫佬族民歌,传遍了村村寨寨。初显出他的文学天赋,受到当地领导的表扬,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他创作热情高涨,从山歌台、黑板报到报刊,从编新民歌、写通讯到写新诗、散文、小说、剧本全方位、多文体开展文学创作。1953年7月《宜山农民报》连载了他的第一首长诗——《谢豪光》;1956年6月《广西文艺》刊登了他的长诗《虹》,接着被《人民文学》转载,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于同年被收入全国《诗选》,一举成名。1976年专送毛主席看的《诗刊》第二期大字版,选入的三十首诗中就有老包的一首。可见他当时在诗坛的影响。至此登上了新中国诗坛,成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人们问及老包,是什么使你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假思索爽快回答:“是党和人民,是仫佬山乡这片热土,是崭新的时代,是火热的生活!”
  老包有诗人的情怀、文人的气质,极重感情,容易激动。他经常把自己的乡土、自己的民族放在心坎上,为家乡为民族的兴旺发展,特别是家乡的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而操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自治区文化艺术部门工作,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回仫佬山乡调研、采风,扶持基层文学艺术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在罗城县工作,有一次他独自搭乘老乡的货车回县里采风,我去车站接他时,见他一身灰尘,面目全非。我说:“怎么不坐班车回来啊?”他笑着说:“坐货车比坐拖拉机好多了!”那次他要去黄金拜访几位民间艺人,第二天清早下着大雨,我劝他改日再去,他说时间来不及了,打把雨伞就走。一直在黄金待了三天才回南宁。他亲自组织仫佬族作家搜集整理,出版了第一部《仫佬族民间故事集》,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空白。他经常与仫佬族的青年作家、诗人谈心,给他们鼓励与帮助,热切地期望他们走上正路,尽快地成长起来。不少文学青年受过他的文学启蒙,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为我一本书作的序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一直盼望着在家乡的土地上早日升起我们民族自己更多的文学新星,形成自己的文学星群,为祖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学事业增添光彩。”这些话都表露出他作为一个仫佬人对家乡、对民族、对文学事业发展的一往情深!
  我和老包既是老乡,又是文友,更是师友,我的文学之旅能走到今天,与他的鼓励、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分配回罗城县委宣传部新闻报道组工作,常在广西一些报刊发表点诗歌、散文。老包当时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学界已很有名氣,作为家乡的名人,我极想认识他,但苦于没有机会。有一次他回罗城竟然主动找我。那天,我在办公室赶写一篇新闻稿,他走进来用仫佬话问我:“你是潘琦吧?”我抬头见是老包,热情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是呀!老包,久闻你的大名,今天终于见到了!”他坐下说:“看到你发表的作品,知道你是刚毕业回来的,也想认识一下你这仫佬族的后起之秀!”打那以后,我们交往甚密,成为诤友、挚友。他每次回罗城都会找我聊聊,询问创作情况,写有作品他带回南宁帮润色并向报刊推荐。1986年4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泉淙淙》出版时,老包为之作序。九十年代初,他四处筹资出版《南国诗丛》,还专门为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山乡晨曲》,他在诗集的序中,对作品给予真挚、真实、真心的评价,希望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出更多的好诗,为仫佬族文学事业增光添彩。后来我每发表一篇文章、出版一部作品,他都第一时间打电话或直接到办公室表示祝贺,并提出些意见和建议,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多年的友好交往、真诚相处,使我深切感受到老包许多优秀品质,他热情、勤奋、真挚、坦诚。他学历较低,文字功底薄,但由于对文学的钟情,他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笔耕不辍。广西没有专业作家,他把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别人下棋、打扑克、逛街、聊天的时间,都用在读书、练习写作上。他就凭着这股牛劲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创作发表了二十多首长诗、一千多首短诗和百余篇散文、小说、创作随笔与评论文章,出版了十一本作品专集。退休之后,还不顾年老多病,花三年时间,创作了三十二集电视剧《新刘三姐》,后因诸多缘故未能开拍,但个中可见老包的一片苦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先后十次获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老包对文学锲而不舍、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作家不论学历高低,“勤能补拙”“天才就是勤奋”的极好榜样!
  如今,老包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中国诗坛、广西文坛,尤其是仫佬族文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日子以来,我的眼前经常会浮现一个满腔热情但时时都在沉思或伏案笔耕的老包,他手里总是离不了一支香烟,桌上摆着一杯茶水……我耳边,时时会响起他那浓重浑厚亲切的仫佬话音:“作为一个仫佬族作家,我将为我的家乡、我的民族,为祖国和人民的文学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老包,九泉之下,安息吧!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倾 听  我听见落叶在路上轰鸣  我听见闪电在墙里奔突  我听见流星打碎屋顶的瓦片  我听见生锈的锁子对钥匙的拒绝  我听见有人在地下翻身 仿佛一直醒着  我听见日月的班车开出了村口  故乡已不在那里  我不喜欢的  老眼昏花 昏花是我不喜欢的  白发似雪 这雪是我不喜欢的  满脸皱纹 皱纹是我不喜欢的  泥沙俱下 泥沙是我不喜欢的  生命里落满灰尘 灰尘是我不喜欢的  尤其是有些灰尘 明明就在那
期刊
兑换的,并非是一枚铜板  夜色深沉了些,隐瞒了资水右岸的码头。   一条古朴的渔船  被鹭鸟衔着  娘一直坐在槐树下  槐花已经去了下游,或葬身卵石之间  沙洲有雾,雾中有露,露珠中有细碎的目光  在旁人的眼里,娘是幸福的。至少,子孙   們会定期回来看她  但月亮是一个孤儿,它站在落雁塘的村口  → 铎 木,本名张泽欧。湖南邵阳人,现在广西南宁市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迄今为止在《诗刊》《诗选
期刊
虚掩的门  我发现  一岁多的儿子学会了皱眉  学会虚眼看人  我知道  他来到这个世界后  看灯光  看太阳  看黑夜里从他身边经过的车流  他都得虚着眼  有些时候  他会通过这扇虚掩的门  看镜中的自己  然后哈哈大笑  那天我也学着对镜子虚眼  看到模糊不堪的自己  我慌张不已  我们谈论公平时  我们谈论公平时  你在黑夜里竖起了天平  把所有委屈和付出称出了  重量,包括眼泪  远处,
期刊
国家最小的医生  行走在旮旯角落  从插秧、打谷、搓麻将、吼山歌……中  揪出潜伏的微恙,施以草药  匡扶正路,鸡鸣犬吠,皆成好评  小疾不除,终会致命  一直认为农村农业是国家根本  扎根在此,大有作为  花花草草交他为知己,不斥西医  融为中用,像写一首拿手的现代自由诗  把父母、妻女统统安置在田园里  便在村與村之间不停奔波  诊脉山水,听闻天色,云锦烟霞  再百年梨花,暗暗发誓——  终生
期刊
如果有人不小心丢了名字  那就去村口,跟沉默的老树领回来  它一直替大家保管  如果有人不慎丢了魂魄  就去村边的那个矮小的庙宇旁与土地爷爷说  他会上天入地帮忙找回来  如果有人丢了脸面  就走到地里,俯下身去  用泥土重新捏塑憨厚的一張  如果有人丢了心性  就往村外走,左拐,下坡  走进河流  → 划 痕,本名罗秀花。20世纪80年代初生于广西巴马县。有诗作刊发于《诗刊》《广西文学》《南方文
期刊
年届不惑,经历过娶妻生子、生老病死,生活中酸甜苦辣对于举子来说正如同一扇又一扇“虚掩的门”(《虚掩的门》)被逐一推开,“生活的杂碎”(《逼近中年》)差不多也已经吞咽了七七八八,这组诗基本上都是书写、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片段的,色调顯得比较黯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诗人尝试通过书写日常生活的庸常、琐碎来拆解虚假的崇高和严肃,伴随着三十余年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实上成为最切肤的政治
期刊
题记:一场雨的酝酿,横跨中国三个阶梯。它从川西高原的风起,到四川盆地的云升, 最后降临在江南的烟雨蒙蒙,是风、是云、是雨,也是诗。  康定没有月亮  今夜的康定没有月亮  折多河咆哮着,奔腾翻滚  像在给世人说: 它在!它在!它在!  许是云雾深沉  抑或隔千山,离万水?  如若有爱  请让我用手  拭去你脸庞盈泪的花瓣  成都东西  傍晚的颜料  把成都铺开,一分为二  西城  黑云波动,涌现出
期刊
他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地下  这里,黏土被挖空移走  空气是西元前的形状  洞穴的空旷此时被填满  灯光。琴声。节奏密集的鼓点  荷尔蒙从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肉体上  散发出一圈儿磷光  他们喝酒他们跳舞他们默诵着  信仰的经典。如果  你想辨认出他们的面孔  你就抵达了你缺席的现场而我正在其中  他们旋转他们旋转像奥斯曼帝国的辉煌  我想试着赞美  可我的眼睛是通灵的我看见了战争的创伤  我看见无数
期刊
我的外婆来过一次大城市  在市中心公园喂鱼  回到家  在田垄间跟人唠嗑  总是先谈粮食:熟悉的,重复的  蒜苗,洋芋,玉米,小麥,黄金稻  十句之中,才羞怯说起一次鱼  她不说它们  永远张开讨食的圆嘴  不说即使是调皮的喂食者  将矿泉水洒到湖面,也引起它们  拼命挤攘——相争一场空  我外婆谈起鱼:颜色鲜艳  结伴寻食,不歇息地游  勤奋,合群,实在,多惹人爱  → 隆莺舞,壮族,1993年
期刊
→ 潘荣才 《广西文学》原副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编辑荣誉证书,广西人民政府颁发的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编辑奖。  他《童年的故事》中写道:“罗城……便是我学习诗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提起包玉堂,人们就会马上联想起《回音壁》。正是《人民文学》1960年10月号发表了《回音壁》的丰收,使得作为仫佬族诗人的包玉堂名声大振,并直接引领他开启了缪斯殿堂的大门。  直到晚年以后,包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