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复杂的言语现象,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道歉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各有不同。本文主要针对汉语道歉语使用过程中的特例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究道歉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歉语;言语交际;无效道歉;隐性道歉
一、运用道歉语言但不是道歉(无效道歉)
如“很抱歉,听说你的姑妈生病了”、“很抱歉,你恢复得这么慢”等等都表示同情(可见“分类”研究中的“无效道歉”)。“很抱歉”除了不一定能够表达歉意之外,似乎现在“抱歉”这个词正在取代表示礼貌或同情的“对不起”,如“停车场已满,抱歉”,表示道歉的一方其实是因为某些限制或不便之处而向他人表示关心或同情。
除了“抱歉”之外,要提早离开的人还可以说“对不起”,或者“对不起,我先走一步”、“真的抱歉,但是我得走了”;酒店也可以说“抱歉”,也可以说“不便之处敬请原谅”等;博物馆也可以因为各种限制而表示“遗憾”或“对不起”。
所有这些都是礼貌、关心、同情的表达方法,但他们都不是道歉。检验“我很抱歉”是否表示正式道歉的方法是看看当类似情景出现时,这个人会不会重复这一行为。显然,因为规定禁止吸烟而“对不起”的博物馆是不会改变它们的行为和规定的。
另外,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去探宝钗的病,二人正在说“冷香丸”,这时: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看似在道歉,但根据当时的场合和人物关系,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在讽刺二人的亲密,吃醋的嗔怪,并不是真的为打扰了他们的谈话道歉。
二、无道歉语言但蕴含道歉意味(隐性道歉)
语用学研究为什么传达出来的内容总比实际表述的话语多。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现在说话人的原意和听话人的理解之间经常存在偏差。很多情况下,话语字面所不具备的意义都被听话人“听”了出来,附会到说话人的表达中。这些都是字面上看不见的意思。也叫隐性言语行为。这里借《红楼梦》作解。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有这么一段:
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我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
这里的王熙凤和鸳鸯因为身份的原因分别运用了隐性道歉和显性道歉,而鸳鸯最后的这句“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也是曲折的给刘姥姥道歉的话。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脫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
在这段文字中,宝玉首先为没有参加薛蟠的生日派对向宝钗道歉,并且做出了解释:生病了,不方便去。这显然是借口,因为真正的原因在第二十九回中有所提及:宝玉跟黛玉因为金玉之说发生口角,宝玉自然没心情赴宴,所以他采用了婉转曲折的方式道歉。而薛宝钗也是明白人,只是不愿把话说破。
另外再如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
赖大家的笑道:“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赖嬷嬷听了,笑道:“可是我糊涂了,正经说的话且不说,且说陈谷子烂芝麻的混捣熟……”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不胜枚举。
这就是会话隐涵,它不属于句子固有的、不变的意义,具有可消除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的特征。而非规约性指的是会话隐涵产生于具体语境的对话中,与词与词之间没有规约性联系。
三、合理运用道歉语的重要性
语言学学者Nicholas Tavuchis在著作《都是我的错:道歉及和解社会学》中发出了疑问:“我们很难确切地说,相对于以往而言,我们是更少道歉了呢,还是发现需要道歉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呢。”同时,他也不乏对道歉的重要性作出肯定,“随着我们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中的用于控制社会的公平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增多,过去那种个人与集体用于调和分歧的道歉将越来越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道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能让人恢复尊严、消解怨气、平息争斗、给予宽恕。对于做错事的人而言,道歉可以帮助他们从紧张中获得一点解脱,不再恐惧他人的报复,消解心中挥之不去的愧疚感,完善和巩固新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它所带来的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双方和解,既往不咎。并以这种积极进取的力量不断培养健康的道德思维习惯,纠正行为的偏差,维护文明社会的秩序。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伴随目的,道歉同样存在目的,即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而成功的道歉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受害者至少一种有时甚至是几种心理需求,包括:恢复自尊和尊严,确认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确认错不在自身,确保双方关系的安全性,亲眼目睹伤害者的痛苦,弥补伤害造成的损失,与伤害者坦诚对话等等,不再一一例举。
参考文献:
[1]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J].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郝晓梅.关于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话语功能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作者简介:
刘艺(1995.11—),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现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关键词:道歉语;言语交际;无效道歉;隐性道歉
一、运用道歉语言但不是道歉(无效道歉)
如“很抱歉,听说你的姑妈生病了”、“很抱歉,你恢复得这么慢”等等都表示同情(可见“分类”研究中的“无效道歉”)。“很抱歉”除了不一定能够表达歉意之外,似乎现在“抱歉”这个词正在取代表示礼貌或同情的“对不起”,如“停车场已满,抱歉”,表示道歉的一方其实是因为某些限制或不便之处而向他人表示关心或同情。
除了“抱歉”之外,要提早离开的人还可以说“对不起”,或者“对不起,我先走一步”、“真的抱歉,但是我得走了”;酒店也可以说“抱歉”,也可以说“不便之处敬请原谅”等;博物馆也可以因为各种限制而表示“遗憾”或“对不起”。
所有这些都是礼貌、关心、同情的表达方法,但他们都不是道歉。检验“我很抱歉”是否表示正式道歉的方法是看看当类似情景出现时,这个人会不会重复这一行为。显然,因为规定禁止吸烟而“对不起”的博物馆是不会改变它们的行为和规定的。
另外,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去探宝钗的病,二人正在说“冷香丸”,这时: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看似在道歉,但根据当时的场合和人物关系,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在讽刺二人的亲密,吃醋的嗔怪,并不是真的为打扰了他们的谈话道歉。
二、无道歉语言但蕴含道歉意味(隐性道歉)
语用学研究为什么传达出来的内容总比实际表述的话语多。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现在说话人的原意和听话人的理解之间经常存在偏差。很多情况下,话语字面所不具备的意义都被听话人“听”了出来,附会到说话人的表达中。这些都是字面上看不见的意思。也叫隐性言语行为。这里借《红楼梦》作解。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有这么一段:
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我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
这里的王熙凤和鸳鸯因为身份的原因分别运用了隐性道歉和显性道歉,而鸳鸯最后的这句“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也是曲折的给刘姥姥道歉的话。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
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脫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
在这段文字中,宝玉首先为没有参加薛蟠的生日派对向宝钗道歉,并且做出了解释:生病了,不方便去。这显然是借口,因为真正的原因在第二十九回中有所提及:宝玉跟黛玉因为金玉之说发生口角,宝玉自然没心情赴宴,所以他采用了婉转曲折的方式道歉。而薛宝钗也是明白人,只是不愿把话说破。
另外再如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
赖大家的笑道:“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赖嬷嬷听了,笑道:“可是我糊涂了,正经说的话且不说,且说陈谷子烂芝麻的混捣熟……”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不胜枚举。
这就是会话隐涵,它不属于句子固有的、不变的意义,具有可消除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的特征。而非规约性指的是会话隐涵产生于具体语境的对话中,与词与词之间没有规约性联系。
三、合理运用道歉语的重要性
语言学学者Nicholas Tavuchis在著作《都是我的错:道歉及和解社会学》中发出了疑问:“我们很难确切地说,相对于以往而言,我们是更少道歉了呢,还是发现需要道歉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呢。”同时,他也不乏对道歉的重要性作出肯定,“随着我们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中的用于控制社会的公平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增多,过去那种个人与集体用于调和分歧的道歉将越来越重要”。
事实确实如此,道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能让人恢复尊严、消解怨气、平息争斗、给予宽恕。对于做错事的人而言,道歉可以帮助他们从紧张中获得一点解脱,不再恐惧他人的报复,消解心中挥之不去的愧疚感,完善和巩固新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它所带来的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双方和解,既往不咎。并以这种积极进取的力量不断培养健康的道德思维习惯,纠正行为的偏差,维护文明社会的秩序。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伴随目的,道歉同样存在目的,即希望得到宽恕等等。而成功的道歉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受害者至少一种有时甚至是几种心理需求,包括:恢复自尊和尊严,确认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确认错不在自身,确保双方关系的安全性,亲眼目睹伤害者的痛苦,弥补伤害造成的损失,与伤害者坦诚对话等等,不再一一例举。
参考文献:
[1]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J].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郝晓梅.关于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话语功能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作者简介:
刘艺(1995.11—),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现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