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美术欣赏课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现状的考察和研究,对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施方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1-01
引言
现今,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案,美术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变化,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美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更是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指导下,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为指导,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重点论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定义
美术欣赏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动漫等多种不同的科目。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先学会了欣赏,才能帮助学生更深更广的了解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多为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为主,而建筑、服装、摄影等内容几乎涉及不到或者蜻蜓点水般的带过。比如,《父亲》这张油画作品,罗中立先生在颜色和线条上都展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面孔,直观的体现出父亲的淳厚质朴、勤劳善良的品质,直观明确的表达作品主题。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及作用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美术欣赏就是对美术的学习,得到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特鉴赏能力,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有它的自身特殊性,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其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有序进行,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课程可以有着统一的授课方式,或是明确的大纲要求,而美术欣赏更加注重老师的自我发挥。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作用。
1.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去审美,达到鉴赏、感受、创造美的能力。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描绘作品,表达内容,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注重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授美术欣赏的同时,还能传授学生作品相关的知识或题外话,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系列作品《大卫》、《最后的晚餐》等,学生在欣赏认知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能从老师口中知道当时代艺术三巨匠的故事。
2.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拿出其中具有趣味的话题,引导学生对美术更深层次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欣赏的不但是作品的美感,同时感受的还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还原美术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结合作品与生活相对应,在欣赏的同时不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打开学生发现美眼睛,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3.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是需要靠丰富的想象来进行创造,而美术的内容需要想象去填充。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老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脱离单一无趣的学习,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新的去认识理解美术作品,这才是老师真正应该去引导教会的美术作品内涵。
三、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我国美术欣赏课程现状。
1.模式化。在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制定欣赏课,内容多,教学难度大,成为众多老师的共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单一。欣赏课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介绍作者生平轶事,讲解作品内容与背景,解析它的色彩等。一味的讲学,使其“欣赏”变成了“讲赏”。一人讲众人听,缺少师生交流,不给学生理解的时间,这对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养成独特的欣赏能力显然不利。
2.普通化。中小学因为自身限制原因,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够深入多样,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我国的欣赏课程教学体系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教师无法更深层次的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热情没有得到释放,教学模式趋于普通。教师应规避大纲的枷锁,多与学生交流,展现个人特色。
3.局限化。在欣赏课中,很多中小学只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本中多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虽然作品包含众多,但是这些对于处在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太过局限,这些内容无法直接的运用到身边,没有达到贴近生活的目的。而类似于手工制作、设计、书法等一些可以灵活运用,方便取材的美术应用知识涉及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设想和实施方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对教学成果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学成果是衡量教学方式是否可行的标准。在上述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小学欣赏课程的问题所在,而如何更好的针对性的去改善这些问题,本人在实际与理念的框架下探寻了一下几点:
1.改变单一的模式,寻找学生的关注点。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惰学的态度。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大体的框架模式下,应更多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们想欣赏什么,对什么样的艺术最为关注,引导学生去自我挖掘作品的样式美感和其内涵。老师应该探索在教学中的多样性,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于下堂课的意见,或结合歌曲、电影等多种现代手段去讲解艺术,这样的课堂会更很有意义。
2.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学习不光只能在课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趋于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活跃,批判性思维开始加强,同时逆反心理开始萌芽,普通的课堂环境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态度。欣赏并不是只有用眼去观察,学生爱玩的天性是不变的,让他们看一些东西的同时多思考,活用时代发展的产物:服饰、工艺品等。
3.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的美感和内涵,品味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作品中感受壮丽的风景,培养他们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去主动走进艺术的海洋。在此之上,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带同学们多出去走走,春游、参观博物馆、游览动物园这些活动就是最直观的让他们去贴近自然、动物以及艺术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梁久.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3):12—14.
作者简介:陈颖(1992.10-)女 湖南省常德市人 湖南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1-01
引言
现今,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案,美术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变化,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美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更是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指导下,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为指导,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重点论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定义
美术欣赏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动漫等多种不同的科目。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先学会了欣赏,才能帮助学生更深更广的了解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多为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为主,而建筑、服装、摄影等内容几乎涉及不到或者蜻蜓点水般的带过。比如,《父亲》这张油画作品,罗中立先生在颜色和线条上都展现了饱经沧桑的父亲面孔,直观的体现出父亲的淳厚质朴、勤劳善良的品质,直观明确的表达作品主题。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及作用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特点。美术欣赏就是对美术的学习,得到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特鉴赏能力,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有它的自身特殊性,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其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有序进行,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课程可以有着统一的授课方式,或是明确的大纲要求,而美术欣赏更加注重老师的自我发挥。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作用。
1.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美术欣赏就是让学生去审美,达到鉴赏、感受、创造美的能力。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描绘作品,表达内容,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注重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授美术欣赏的同时,还能传授学生作品相关的知识或题外话,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系列作品《大卫》、《最后的晚餐》等,学生在欣赏认知这些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能从老师口中知道当时代艺术三巨匠的故事。
2.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拿出其中具有趣味的话题,引导学生对美术更深层次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欣赏的不但是作品的美感,同时感受的还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还原美术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结合作品与生活相对应,在欣赏的同时不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打开学生发现美眼睛,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3.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是需要靠丰富的想象来进行创造,而美术的内容需要想象去填充。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老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脱离单一无趣的学习,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重新的去认识理解美术作品,这才是老师真正应该去引导教会的美术作品内涵。
三、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我国美术欣赏课程现状。
1.模式化。在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制定欣赏课,内容多,教学难度大,成为众多老师的共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单一。欣赏课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介绍作者生平轶事,讲解作品内容与背景,解析它的色彩等。一味的讲学,使其“欣赏”变成了“讲赏”。一人讲众人听,缺少师生交流,不给学生理解的时间,这对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养成独特的欣赏能力显然不利。
2.普通化。中小学因为自身限制原因,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够深入多样,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我国的欣赏课程教学体系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教师无法更深层次的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热情没有得到释放,教学模式趋于普通。教师应规避大纲的枷锁,多与学生交流,展现个人特色。
3.局限化。在欣赏课中,很多中小学只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本中多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虽然作品包含众多,但是这些对于处在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太过局限,这些内容无法直接的运用到身边,没有达到贴近生活的目的。而类似于手工制作、设计、书法等一些可以灵活运用,方便取材的美术应用知识涉及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设想和实施方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对教学成果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学成果是衡量教学方式是否可行的标准。在上述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小学欣赏课程的问题所在,而如何更好的针对性的去改善这些问题,本人在实际与理念的框架下探寻了一下几点:
1.改变单一的模式,寻找学生的关注点。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惰学的态度。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大体的框架模式下,应更多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们想欣赏什么,对什么样的艺术最为关注,引导学生去自我挖掘作品的样式美感和其内涵。老师应该探索在教学中的多样性,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于下堂课的意见,或结合歌曲、电影等多种现代手段去讲解艺术,这样的课堂会更很有意义。
2.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学习不光只能在课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趋于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活跃,批判性思维开始加强,同时逆反心理开始萌芽,普通的课堂环境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态度。欣赏并不是只有用眼去观察,学生爱玩的天性是不变的,让他们看一些东西的同时多思考,活用时代发展的产物:服饰、工艺品等。
3.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的美感和内涵,品味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作品中感受壮丽的风景,培养他们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去主动走进艺术的海洋。在此之上,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带同学们多出去走走,春游、参观博物馆、游览动物园这些活动就是最直观的让他们去贴近自然、动物以及艺术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梁久.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3):12—14.
作者简介:陈颖(1992.10-)女 湖南省常德市人 湖南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