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外电力企业规划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国内电力体制改革形势,分析了改革对电网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与改革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及内容,提升电网规划管理水平。 关键词: 电网规划; 投资; 电力体制改革 引言
美国、德国等大多数国外电力企业的规划是对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规划流程值得公司借鉴。本文论述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与改革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系建议。
1.1 规划目标
传统配电网规划分为负荷预测、电力平衡、电网结构规划、智能化规划、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等环节。然而,传统配电网规划不考虑单个项目的投资收益。虽然传统配电网规划也会涉及技术经济评价,但是技术经济评价一般考虑两种评估方式:(1)在给定投资额度的条件下选择供电可靠性最高的方案;(2)在给定供电可靠性目标的条件下选择投资最小的方案。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各省公司管辖营业区内按照全省统一建设、统一收费的思路确定输配電价,《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输配电价,核定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先核定电网企业输配电业务的准许收入,再以准许收入为基础核定输配电价,并依据不同电压等级和用户的用电特性和成本结构,分别制定分电压等级、分用户类别输配电价。因此各省传统营业区内的配电网规划不以单个配电网项目的收益率为目标,不考虑单个配网项目配电价格与投资成本的关系,重点仍然考虑的是配电网规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然而增量配电业务配电价格模式采用的是激励性监管办法,结合《关于制定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的指导意见》和国内外其他定价方法,增量配电业务区域内配电价格将主要采用准许收益法、标杆电价法、市场竞争法、标尺竞争法、价格上限法。
不同定价机制下,对增量配网的规划原则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收入上限或固定电价模式,应在满足安全可靠性等基本技术目标下,根据最小运行投资费用考虑增量配电网的规划;在准许收益模式下,应在满足安全可靠性等基本技术目标下,根据财务净现值最大目标考虑规划。
因此,增量配电业务的配电网规划首要目标发生了变化,适应配电价格监管机制并提高增量配电业务的投资效益是增量配电业务规划的首要目标。
1.2 规划方法
新电改的相关政策下,对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负荷预测。传统负荷预测方法略显粗犷。负荷预测不仅和增量配网计划投资相关,也和增量配网的配电价核定相关。为提高增量配网规划以及投资的准确性,应更精细化负荷预测。二是容载比选取。容载比是某一电压等级的整体概念,代表的是该电压等级上变电设备容量与负荷水平的相对关系。在电网规划中,一般采用容载比来确定某一电压等级的整体容量,然后再用负载率来选取单个变电站的容量。对于增量配网而言,供电区域范围并不大,宜首先分析单个变电站最大允许负载率,再分析整个增量配网的容载比。三是区域内分布式电源。为提高增量配网的经济效益,增量配网运营者更有动力在增量配网区域建设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增量配电网的电力平衡应适当考虑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平衡系数。在传统的电力平衡方法中,几乎不考虑光伏、风电对电力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将电池储能考虑进电力平衡。而对于增量配电网而言,由于放开了社会资本投资,同时其又可以开展直接面向用户的售电服务,因此增量配电网有了更多市场动力发展分布式电源和用户侧储能。四是电量平衡的目的。一般而言,电量平衡是用来判断投产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进而分析其投资效益,但增量配电网的电量平衡是为配电价核定服务的。
1.3 规划技术标准
安徽省电网全网一直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规划管理规定》等标准,从而确保电网整体结构不断加强、整体品质不断提高。
配电网络涉及不同用户供电,具有网络特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单个工程效益难以确定,故障影响范围大,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然而售电侧放开后,由于主体多元,增量配网投资既可能出现不执行配电网建设标准、投入不足,也可能出现不执行电网规划的无序建设、违规建设和重复建设。
1.4 电网网架
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鼓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机制,建立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新机制,完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电力多方直接交易范围的扩大将导致配电网潮流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工业园区内各电网企业共同参与购电,将有可能产生一批由园区中小型电网企业组建的大用户,直接与电网企业进行交易,使大负荷用户数量增多,这将对电网网架结构的坚强程度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的逐步建立,也将进一步要求电网企业提升跨区资源配置能力。
2.1 基本思想
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电网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多元化市场竞争需求;统筹规划促进各级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
2.2 优化思路
一是主动加强与政府沟通,确保各类、各级电网规划协调发展。二是实践规划新方法。深化用户需求分析,针对多样化的目标内容和多元化的主体,搭建规划新方法。三是加强规划闭环管理。强化信息共享,打破专业壁垒,建立规划后评价指标体系。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的快速发展以及分布式电源的日益增多,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配电网由“无源”变为“有源”,潮流由“单向”变为“多向”,这对配电网规划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增量配电业务放开后,各种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市场,类似于地方电网的增量配电网类似于微电网,因此,含微电网的配电网电源规划与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位置选择、分布式能源(电源)类型和规模、储能类型及容量以及系统运行、网络规划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需要研究不同类型微电网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构建相应的“电源”模型,提出含高渗透率微电网的大电网电源规划方法,提升电网规划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卫国. 中国电力体系改革的新进展及其深化[J]. 社会科学, 2005(6).
[2]史丹. 中国电力体系改革的目标选择[J]. 中国能源, 2014(8).
美国、德国等大多数国外电力企业的规划是对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规划流程值得公司借鉴。本文论述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与改革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系建议。
1 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分析
1.1 规划目标
传统配电网规划分为负荷预测、电力平衡、电网结构规划、智能化规划、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等环节。然而,传统配电网规划不考虑单个项目的投资收益。虽然传统配电网规划也会涉及技术经济评价,但是技术经济评价一般考虑两种评估方式:(1)在给定投资额度的条件下选择供电可靠性最高的方案;(2)在给定供电可靠性目标的条件下选择投资最小的方案。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各省公司管辖营业区内按照全省统一建设、统一收费的思路确定输配電价,《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输配电价,核定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先核定电网企业输配电业务的准许收入,再以准许收入为基础核定输配电价,并依据不同电压等级和用户的用电特性和成本结构,分别制定分电压等级、分用户类别输配电价。因此各省传统营业区内的配电网规划不以单个配电网项目的收益率为目标,不考虑单个配网项目配电价格与投资成本的关系,重点仍然考虑的是配电网规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然而增量配电业务配电价格模式采用的是激励性监管办法,结合《关于制定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的指导意见》和国内外其他定价方法,增量配电业务区域内配电价格将主要采用准许收益法、标杆电价法、市场竞争法、标尺竞争法、价格上限法。
不同定价机制下,对增量配网的规划原则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收入上限或固定电价模式,应在满足安全可靠性等基本技术目标下,根据最小运行投资费用考虑增量配电网的规划;在准许收益模式下,应在满足安全可靠性等基本技术目标下,根据财务净现值最大目标考虑规划。
因此,增量配电业务的配电网规划首要目标发生了变化,适应配电价格监管机制并提高增量配电业务的投资效益是增量配电业务规划的首要目标。
1.2 规划方法
新电改的相关政策下,对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负荷预测。传统负荷预测方法略显粗犷。负荷预测不仅和增量配网计划投资相关,也和增量配网的配电价核定相关。为提高增量配网规划以及投资的准确性,应更精细化负荷预测。二是容载比选取。容载比是某一电压等级的整体概念,代表的是该电压等级上变电设备容量与负荷水平的相对关系。在电网规划中,一般采用容载比来确定某一电压等级的整体容量,然后再用负载率来选取单个变电站的容量。对于增量配网而言,供电区域范围并不大,宜首先分析单个变电站最大允许负载率,再分析整个增量配网的容载比。三是区域内分布式电源。为提高增量配网的经济效益,增量配网运营者更有动力在增量配网区域建设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增量配电网的电力平衡应适当考虑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平衡系数。在传统的电力平衡方法中,几乎不考虑光伏、风电对电力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将电池储能考虑进电力平衡。而对于增量配电网而言,由于放开了社会资本投资,同时其又可以开展直接面向用户的售电服务,因此增量配电网有了更多市场动力发展分布式电源和用户侧储能。四是电量平衡的目的。一般而言,电量平衡是用来判断投产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进而分析其投资效益,但增量配电网的电量平衡是为配电价核定服务的。
1.3 规划技术标准
安徽省电网全网一直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如《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规划管理规定》等标准,从而确保电网整体结构不断加强、整体品质不断提高。
配电网络涉及不同用户供电,具有网络特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单个工程效益难以确定,故障影响范围大,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然而售电侧放开后,由于主体多元,增量配网投资既可能出现不执行配电网建设标准、投入不足,也可能出现不执行电网规划的无序建设、违规建设和重复建设。
1.4 电网网架
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鼓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机制,建立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新机制,完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电力多方直接交易范围的扩大将导致配电网潮流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工业园区内各电网企业共同参与购电,将有可能产生一批由园区中小型电网企业组建的大用户,直接与电网企业进行交易,使大负荷用户数量增多,这将对电网网架结构的坚强程度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的逐步建立,也将进一步要求电网企业提升跨区资源配置能力。
2 新形势下规划管理体系构建
2.1 基本思想
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电网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多元化市场竞争需求;统筹规划促进各级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
2.2 优化思路
一是主动加强与政府沟通,确保各类、各级电网规划协调发展。二是实践规划新方法。深化用户需求分析,针对多样化的目标内容和多元化的主体,搭建规划新方法。三是加强规划闭环管理。强化信息共享,打破专业壁垒,建立规划后评价指标体系。
3 相关建议
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的快速发展以及分布式电源的日益增多,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配电网由“无源”变为“有源”,潮流由“单向”变为“多向”,这对配电网规划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增量配电业务放开后,各种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市场,类似于地方电网的增量配电网类似于微电网,因此,含微电网的配电网电源规划与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位置选择、分布式能源(电源)类型和规模、储能类型及容量以及系统运行、网络规划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需要研究不同类型微电网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构建相应的“电源”模型,提出含高渗透率微电网的大电网电源规划方法,提升电网规划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卫国. 中国电力体系改革的新进展及其深化[J]. 社会科学, 2005(6).
[2]史丹. 中国电力体系改革的目标选择[J]. 中国能源,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