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变差
近二十几年来,由于农机具大量使用,农村大牲畜饲养量下降,农家肥来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不但影响到产量的提高,且导致农产品品质变差。
耕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载体,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水肥条件,如果只用地不养地,只靠农药化肥来维持短时期的产量,就谈不上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建议:引进秸杆还田机械,将目前大量遗弃、烧毁的秸杆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肥源,逐年提高土壤肥力。
二、加速农业机械更新、配套,促进农机农艺结合
目前大豆、玉米机械种植达80%以上,实际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是设备老化、性能下降,比如大豆、玉米地要求土壤耕翻深度应达到18~20厘米、耕茬12~15厘米,但目前许多地块翻深仅在12~15厘米,耕深10厘米。土壤犁底层变浅,耕层变薄。作物扎不下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播种机械也存在较大问题,例如不能分层施肥,播量不准,播深控制不准。导致秧苗断带、秧苗素质差,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建议提倡以村、乡为单位联合购买大中型机械,联合耕翻、耕种,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三、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农作物生产越来越离不开对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各类农用物资质量好坏,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丰欠、农产品的品质。
近年农资市场上伪劣种子、化肥、农药频频登场,由于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即使是农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只凭肉眼判断其质量好坏。使用劣质种子,在播种之日起就决定了产量、品质会降低,化肥含量不足造成的隐性减产,劣质农药导致病虫草害控制成本的提高,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配方施肥从理论上来说因地施肥,因作物施肥,无疑会使作物施肥合理性得到改善。但从肥料施用效果讲,受自然条件如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土壤结构状况,作物类型特点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同一配方,在同一地块,同一作物上应用,不同年际间施肥效果差异很大。确定不同土质,不同热量条件,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肥力释放及肥料利用率,总结出一套适合特殊生产条件的肥料配方,需多年的探索。
五、种植结构调整
近年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严重重迎茬的大豆田转为玉米或杂豆、经济作物,作物种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源于市场压力即大豆种植效益的下降,而不是理性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调控。
对于旱地作物,连年的重迎茬及不合理的盲目种植比例,都会导致土壤肥力的过度消耗,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毒物质的积累,病虫害的猖撅。
七、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技术,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特点的技术措施,如在水稻种植水平较高的稻田种植区采用较先进的钵育摆插技术;对于育苗条件较好地区,可采用大中棚育苗技术;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地区采用抛秧栽培技术。
玉米种植区,土地肥沃、耕层深、自然条件优越地区,可采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而山区、坡岗地仍采用常规栽培技术。
不同的技术,适用不同的栽培条件,不可盲目采用所谓的“先进技术”,一刀切导致不但不增产,反而降低产品品质、降低产量。
姜玉军 莫晓红(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4600)
近二十几年来,由于农机具大量使用,农村大牲畜饲养量下降,农家肥来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不但影响到产量的提高,且导致农产品品质变差。
耕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载体,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水肥条件,如果只用地不养地,只靠农药化肥来维持短时期的产量,就谈不上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建议:引进秸杆还田机械,将目前大量遗弃、烧毁的秸杆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肥源,逐年提高土壤肥力。
二、加速农业机械更新、配套,促进农机农艺结合
目前大豆、玉米机械种植达80%以上,实际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是设备老化、性能下降,比如大豆、玉米地要求土壤耕翻深度应达到18~20厘米、耕茬12~15厘米,但目前许多地块翻深仅在12~15厘米,耕深10厘米。土壤犁底层变浅,耕层变薄。作物扎不下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播种机械也存在较大问题,例如不能分层施肥,播量不准,播深控制不准。导致秧苗断带、秧苗素质差,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建议提倡以村、乡为单位联合购买大中型机械,联合耕翻、耕种,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三、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农作物生产越来越离不开对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各类农用物资质量好坏,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丰欠、农产品的品质。
近年农资市场上伪劣种子、化肥、农药频频登场,由于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即使是农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只凭肉眼判断其质量好坏。使用劣质种子,在播种之日起就决定了产量、品质会降低,化肥含量不足造成的隐性减产,劣质农药导致病虫草害控制成本的提高,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配方施肥从理论上来说因地施肥,因作物施肥,无疑会使作物施肥合理性得到改善。但从肥料施用效果讲,受自然条件如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土壤结构状况,作物类型特点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同一配方,在同一地块,同一作物上应用,不同年际间施肥效果差异很大。确定不同土质,不同热量条件,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肥力释放及肥料利用率,总结出一套适合特殊生产条件的肥料配方,需多年的探索。
五、种植结构调整
近年大豆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严重重迎茬的大豆田转为玉米或杂豆、经济作物,作物种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源于市场压力即大豆种植效益的下降,而不是理性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调控。
对于旱地作物,连年的重迎茬及不合理的盲目种植比例,都会导致土壤肥力的过度消耗,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毒物质的积累,病虫害的猖撅。
七、因地制宜采用先进技术,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特点的技术措施,如在水稻种植水平较高的稻田种植区采用较先进的钵育摆插技术;对于育苗条件较好地区,可采用大中棚育苗技术;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地区采用抛秧栽培技术。
玉米种植区,土地肥沃、耕层深、自然条件优越地区,可采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而山区、坡岗地仍采用常规栽培技术。
不同的技术,适用不同的栽培条件,不可盲目采用所谓的“先进技术”,一刀切导致不但不增产,反而降低产品品质、降低产量。
姜玉军 莫晓红(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