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报国,倾力教育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4g4354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宁可舍弃世家官位、家产,也要兴办学校,他虽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产,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苏州九如巷3号,有一口古井,古井的院后是张武龄创办的乐益女校旧址。古井滋润着一个大家庭,他们来自合肥,穿过宅院的护城河,顺水而下。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从居功从仕,施政一地,造福一方,到卖田办学,育人荫后……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条涓涓水流。张家的文化说到底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张武龄与人为善,坦坦荡荡,一生热衷办学,他所创办的乐益女校,是苏州红色的摇篮。他留给孩子们的印象是:鲜明、亲切、温暖。他教育出来的子女,才貌双全、各有所长。
   张家十姐弟虽个个才情横溢,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各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
   大姐张元和,本是夫唱妇随,孰料丈夫56岁因病去世,此后她有半个世纪身处异国他乡,80岁还和曲友登台义演。
   二姐张允和,1952年辞去公职,回归家庭,自称“做了46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文革”期间,她始终保持斯文,她把苦难幻想成戏曲,面对逼问,她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不能造谣说谎。我不能向群众脸上抹黑。我不能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
   三姐张兆和,和丈夫沈从文聚少离多,即使是被下放和挑粪种田,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
   四姐张充和,国学功底深厚、对昆曲有着极高造诣,却以一种“游于艺”的态度,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了一生。
   张家四姐妹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93岁、102岁,她们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闺秀”。四姐妹晚年时,曾共同编撰一本叫《水》的刊物,这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帧最简素的刊物。
   1931年10月16日,长子张宗和在日记上写道:“昨天晚上爸爸和我们大讲其诗,还叫我们努力造梦,造一个战场上的梦、胜利的梦。”当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张武龄以自己的方式实施着爱国教育。
   民国报纸曾对张武龄有一个简记:有一天,张武龄绕室周行,不知何为。中午时分,他突然整理行李,独自出门。教师们问他到哪儿去,他说:听说胡展堂摒弃前嫌,以实行宁粤合作,已经到了上海,将要赴南京与蒋会面,共同探讨对日方略,我要到他那里进一言,呼吁全国一心,对日决战。
   张武龄赴沪去见胡汉民,张家和学校急得四处打探消息,想劝他回来。对此,《大光明》报说他是“痴心爱国”,其心可悯。
   那个时代有多少人羡慕张武龄的一生所得,生于官宦之家,坐享万贯家财,而他却不慕名利,宁可舍弃家产,也要兴办学校。世人都说他傻。张武龄虽未留下万贯家产,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寶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王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等)
其他文献
作为“红小鬼”的他,驰骋疆场,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作为“神童”的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就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萧华总是充满朝气,就像一团火,做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又细致入微,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乐观、信心和温暖带给身边人。他常常教育子女们,要传承长征精神。他踏实肯干的作风和热情待人的风范,一直影响着、激励着后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从小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  1916年1月
期刊
在民国文化界,最有名的姐妹是“张氏四兰”。张家除了培养了4个才女,6个儿子同样出类拔萃,这不是偶然。在张家,“爱国、爱家、爱读书”的家风代代相承。他们的父亲张武龄延續了爱家报国的志趣,将办学当作一生的事业。他创办的乐益女校,是苏州的红色起点。他为教育倾其所有,虽未留下万贯家产,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住着一个孤寡老人。他退休前曾是黑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名职员,后来又做了10年打更人,并免费帮助上千名青年学生学习外语,是人们眼中的大好人。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身高近1.9米的老人,之前做过什么。老人也不想提起,因为他的一生实在是太过复杂:他是唯一一个和希特勒一起吃过饭的中国人,他是拯救1.2万犹太人的“大善人”,而他也是出卖抗日志士、为日本人做走狗的汉奸
期刊
张武龄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一生热衷公益办学,他的4个女儿,是民国文化界里有名的“张氏四兰”,他的6个儿子,亦皆是栋梁。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绝非偶然。张武龄出生于合肥的名门世家,祖父张树声历任清朝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父亲张华奎是清朝政坛的风云人物。   张武龄的曾祖父张荫谷是一名秀才,他治家谨严,性情豪放刚毅,对儿子的教育有文有武,要求严格。李鸿章赞誉他“生而端毅,刻励为学”。  
期刊
廖国华的家人终于在25年后等到了真相大白的这一天、“南京医学院女生被杀案”中的冤魂终于在28年后得到告慰、“浙江第一悬案”在22年后最终告破……这背后是一代代警察接力追凶的奋斗史。2020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习近平说:“实践证明,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命案积案像一块石头,压在被害人亲属的心头,不管过去多少年,真相不明
期刊
乔冠华曾对身边的人说:“在我最红的时候,我的孩子离开了我,但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又来到我身边,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啊”  乔冠华与龚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乔宗淮1944年出生,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女儿乔松都1953年出生,后任解放军262医院军医,20世纪80年代赴法国学习,90年代赴美国学习。兄妹二人对父母充满了敬爱和好奇,他们都写过很多追忆父母的文章。  母亲的一份记录稿的来历  
期刊
特首,是中国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特区)行政长官的简称。根据《基本法》,特首依法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领导特区事务。作为特区和特区政府的“双首长”,特首是“一国两制”最关键的执行者。本期“独家策划”专栏以对话的形式,为您呈现20多年来,香港、澳门7位特首如何践行“一国两制”。  开篇 “一国两制”最关键的执行者         特首,是中国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特区)行政长官的简称
期刊
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没有谁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著。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退役后,他两度来到中国,并重新认识了中国。他说: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友好的民族,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蒙哥马利大胆预测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杰出的一员。和他在军事上的眼光一样毒辣的是,他对中国的预测,后来果然实现了。  开篇 他告诉西方: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友好的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
期刊
《人物小报》征集刊名题字,欢迎读者朋友们赐稿!毛笔横幅,尺寸不限。本启事长期有效。   本期题字:凡俗,原名王正峰,山西孝义人,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得国展大奖。   83年后的报恩:中国企业向拉贝后人赠药   1937年,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并写下《拉贝日记》揭露侵华日军暴行。2020年,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急需抗疫药品,中国企业决定向他赠送一批药品。网
期刊
提起龚澎,人们首先会想到她创下的“第一”,其次才会想到她是乔冠华的妻子。跟外交官丈夫相比,她毫不逊色  2019年7月22日,据外交部网站“组织机构”一栏更新的信息显示,华春莹接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在当天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华春莹是否是外交部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   “很早之前还有。”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  “很早之前”——新中国外交部诞生了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也是中国外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