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氮素输出的影响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素输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2008~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流域总氮输出的影响,以期为丹江口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8~2016年,流域出口处总氮年平均浓度从5.13±4.2 mg/L降低为2.06±0.62mg/L;总氮输出负荷由49 025 kg/a降低至21 578 kg/a,总氮输出负荷减少56.0%。对比分析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发现坡改梯、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治理与植被恢复措施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在减少流域氮素输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相关分析,流域内林地、耕地、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氮素输出均有影响,其中100 m河岸带范围为流域總氮负荷输出的主要区域。有效控制胡家山小流域100 m河岸带尺度的氮素流失,可显著降低流域总氮输出负荷。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局; 总氮负荷; AnnAGNPS模型; 回归模型; 胡家山小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 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2.00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水环境的重要影响内容,是水质控制和水环境管理的关键[1]。氮素流失是许多河流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2],因氮污染来源复杂、转化传输途径多样,成为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3]。小流域是河流的源头,其径流携带的养分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或富营养化,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控制氮素污染输出逐渐成为管理研究的重点[4]。然而,氮素流失不仅受地形、地貌、土壤、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类活动的控制,大量研究表明氮素污染输出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5],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可综合反映流域自然特征和农业活动影响,因此定量分析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氮素流失的控制效果,对提高流域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护水库水质,国家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护项目[6]。近10 a来,各项治理措施通过改变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方式逐步呈现,尤其是退耕还林、坡改梯、植被恢复等生态防护工程[7]。同时,土地种植模式也有所改变,出现了集约化种植方式等。胡家山小流域是丹江口库区流域综合整治和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示范小流域,多年来一直开展连续治理与科学观测。本次研究选择胡家山小流域,通过对小流域氮素输出浓度的连续定点观测,定量分析2008~2016年以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总氮输出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丹江口库区流域结构调整、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胡家山小流域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以北习家店镇和嵩坪镇(111°12′22″E~111°15′20.5″E,32°44′17.8″N~32°49′15.6″N),面积23.96 km 属于汉江二级小支流,从北向南汇入丹江口水库,其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胡家山小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50 d,相对湿度一般为75%,蒸发量1 600 mm左右,年均降雨量797.6 mm,多年最大降雨量1 360.6 mm,多年最小降雨量503.5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4.5%,降雨强度大、集中、径流汇集时间短。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旱地和居民地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油菜、小麦、玉米等。其流域资源利用和耕作制度,在鄂西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1.2子流域划分与水质监测
  以2008年和2013年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全色波段,分辨率为3m)和1∶10 000地形图为基础分析数据,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全国土地分类》方法,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水体、荒草地、居民地等5类。根据胡家山小流域地理条件、水文和土地利用特征,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将流域分成15个子流域。因胡家山小流域治理工程于2008年基本全部完成,之后土地利用结构无调整,据此基于流域DEM,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提取、分析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得到2008年和2013年子流域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见图2),分别代表工程治理前和工程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结构。
  丹江口库区5~10月为丰水期;11,12月至次年1~4月为枯水期,2008~2016年胡家山小流域日降雨量小于10 mm的小雨占全年次降雨比例变幅为60.3%~92.5%。胡家山小流域2008,2013年和2016年次降雨数据见图3,2008年年降雨量为587.0 mm,2013年为524.6 mm,2016年为730.3 mm。
  在每一个子流域出口处设置水质监测点,表征每个监测断面上游的集水区域,出口监测反映汇流的最终产出[8]。从2008年开始监测,每个监测断面每月采集水样2次,每次每点取样1 000 mL,用聚乙烯塑料瓶密封带回野外实验室,在24 h内对样品进行分析,总氮浓度采用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9]。
  1.3数据分析
  AnnAGNPS是USDA-ARS 与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共同研发的一个流域评价工具,它是针对农业流域对管理措施的响应而设计的基于连续事件的分布式模型[10]。本次利用AnnAGNPS对流域内地表径流、氮素、泥沙量的输出负荷进行模拟。研究中采用一致性指数(d)、绝对误差(e)、相对误差(f)3个指标衡量模型总体率定效果,以评估AnnANGPS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公式如下
  d=1-ni=1(|Oi-Si|)ni=1(|Oi-O|+|Si-S|) 2(1)
  e=ni=1|Oi-Si|n(2)
  f=ni=1|Oi-Si|Sin×100%(3)   式中,Oi为实测值,Si为模拟值,O为实测平均值,S为模拟平均值,n为实测值或模拟值的个数。
  根据AnnAGNPS模型模拟结果,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和氮元素的相关性,观察回归分析中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回归系数的变化趋势[11];ArcGIS10.0主要用于制图和对各集水区数据输出[12]。
  空间滞后回归分析主要用来量化分析各土地利用对总氮的影响程度[13]。空间滞后模型是回归模型的扩展。该模型考虑了空间单元上的因变量观测值依赖于其相邻区域的观测值的情形。空间滞后模型的一般形式,即一阶空间回归(SAR)混合模型,如下所示
  yi=ρnj=1Wijyi+Qq=1Xiqβq+εi(4)
  式中,误差项εi是独立同分布的,Wij是空间权重矩阵Wn×n的第(i,j)个元素,用矩阵形式表示,模型可以写成
  y=ρWy+Xβ+ε(5)
  ε~N(0,σ 2I)(6)
  式中,X是Q解释变量的n组观测值形成的n×Q矩阵,W是按行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Wy为空间滞后变量,参数ρ反映了空间邻接单元对于因变量的解释程度,β则反映了解释变量X对于因变量y变化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与土地利用变化
  胡家山小流域属“丹治”一期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涉及习家店镇五龙池、板桥、朱家院、行陡坡和蒿坪镇王家岭5个行政村。2008年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前,流域内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9.86 km 水环境主要问题为坡耕地种植面积较大,其中大于5°的坡耕地603.27 hm 2(9 049亩),且耕地以种粮为主,施肥强度大,污染严重。截止2008年,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基本完成,主要实施的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措施;针对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开展了厕所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工程措施具体分布见图4和表1。
  胡家山小流域2008年与2013年土地利用分布见图2。2008年流域林地、耕地和居民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49.8%,46.0%和2.1%。2013年林地、耕地和居民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53.3%,42.2%和2.3%。自2008年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流域耕地面积减少3.8%,林地面积增加3.7%,居民地用地增加0.2%。15个子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见表2,其中耕地明显减少,林地占比增加的子流域主要分布在1,2,3,4,5,8子流域,多位于胡家山小流域北部。
  2.2总氮输出浓度特征
  2008~2016年胡家山小流域出口处总氮浓度枯、丰水期变化如图5所示。2008~2016年,流域出口处总氮年平均浓度从5.13±4.2 mg/L降低为2.06±0.62 mg/L。较2008年工程建成初期相比,各子流域总氮浓度值削减率变幅在22.48%~81.95%,其中位于上游的1,2,3,4,5,6号子流域总氮输出浓度下降幅度较大,该区域水土流失较为普遍,对照流域生态措施实施情况,工程措施以退耕还经济林、自然封育和荒山补植等措施为主,可见植被修复措施对于流域上游总氮输出的控制效果较为明显(见图6)。流域中部生态修复措施仍以退耕还经济林、自然封育和荒山补植措施为主, 4,5,11和14号子流域林地总面积由3.76 km 2增加至3.94 km 耕地面积由2.84 km 2减少至2.65 km 各子流域的总氮输出浓度下降幅度仍相对较高。与之相比,流域下游7,8,9,12,13号子流域总氮输出浓度的减少幅度相对较低,为22.48%~42.56%,其中12和13号子流域2016年年均总氮输出浓度仍维持在4.0 mg/L以上。该区域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坡改梯、植物护埂、塘堰改造、沼气池等措施为主,已实施的措施不仅包括了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也包括居民生活污水与养殖废弃物的处置措施[14];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流域下游是农业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耕地与居民地较为集中,目前以减少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已全部覆盖,但总氮输出浓度仍相对较高。下游子流域的农村居民活动较为突出,农村污水的收集有限,可能是总氮输出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3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总氮浓度相关分析
  将流域水体水质总氮浓度作为因变量,流域和100 m岸边带范围耕地、林地、居民地等面积、高程等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R 2值反映的是该模型在各子流域对因变量总氮浓度的解释能力。在枯水期,R 2值最大的是在整个流域尺度,其解释能力为86%。在丰水期,100 m岸边带范围模型的解释能力大于流域尺度,其R 2值为88%,说明在丰水期,100 m范围的土地利用对河流总氮浓度的影响大于流域范围。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地利用、地形等都是影响河流总氮浓度的主要原因。在土地利用类型与总氮输出浓度的相关性研究中,耕地一直是河流总氮的主要来源,耕地所占比例越高,其对河流水体中总氮的影响越大[15-16]。本次相关性分析结果同样表现为耕地与河流总氮输出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17]。林地对氮浓度起到消减作用,在丰水期可以减少降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程度,降低进入河流的氮浓度。除外,居民地与总氮浓度也密切相关。尽管居民地在各子流域所占比例较低,但因多距离河道较近,作为模型第二解释变量,其对河流中总氮浓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2.4流域总氮负荷输出时空分布
  径流模拟的结果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污染物输出模拟的准确性。研究中利用研究区五龙池集水区卡口站观测数据,以2008年6次降雨径流过程所观测的径流量和总氮输出量作为模型率定与验证依据。其中,2008年6月8日、7月19日和8月23日的3次降雨径流观测数据用于模型校准率定,2008年8月25日、9月5日和9月11日的3次降雨径流观测数据用于模型验证。模拟结果一致性指数(d)、绝对误差(e)、相对误差(f)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验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总氮模拟结果较好,一致性指数较大。   利用AnnAGNPS模型模拟流域输出负荷分布见图7。2008年胡家山小流域总氮输出总负荷为49 025 kg/a,单位输出负荷为21.8 kg/(hm 2·a),其中2,5,11号子流域贡献了总负荷的40%以上。2013年胡家山小流域总氮输出负荷为29 598 kg/a,单位输出负荷为13.2 kg/(hm 2·a)。2016年流域总氮输出负荷降低为21 578 kg/a,单位输出负荷为9.6 kg/(hm 2·a)。总体而言,流域总氮输出负荷在逐渐减少,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对削减流域总氮负荷输出具有明显的作用。
  在100 m河岸带尺度上,2008年总氮输出负荷为21 436 kg/a,占同期流域总输出负荷的43.7%,2013年100 m河岸带尺度总氮输出负荷减少为12 639kg/a,而2016年为8 533 kg/a,与2008年同尺度相比,2016年100 m河岸带总氮输出负荷降低了60.2%,其中以耕地和居民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子流域,总氮输出负荷占子流域总输出负荷的50%以上,说明100m河岸带范围为流域总氮负荷输出的主要区域。有效控制胡家山小流域100 m河岸带尺度的氮素流失,可显著降低流域总氮输出负荷[18]。
  3结论与建议
  胡家山小流域属“丹治”一期工程重点治理的首批水土保持小流域,截止2008年该流域内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全部实施完成。根据流域水质系列观测,2008~2016年,流域出口处总氮年平均浓度从5.13±4.2 mg/L降低为2.06±0.62 mg/L;总氮输出负荷由49 025.3 kg/a降低至21 578.5 kg/a。較2008年工程建成初期相比,各子流域总氮浓度值削减率变幅在22.48%~81.95%,其中位于上游的子流域总氮输出浓度下降幅度较大,以退耕还经济林、自然封育和荒山补植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上游总氮输出的控制效果较为明显;与之相比,流域下游各子流域总氮输出浓度的减少幅度相对较低,为22.48%~42.56%,其中12和13号子流域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全部覆盖的情况下,总氮输出浓度仍相对较高,2016年年均总氮输出浓度仍维持在4.0 mg/L以上。经相关分析,流域内林地、耕地、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氮素输出均有影响,其中100 m河岸带范围为流域总氮负荷输出的主要区域。有效控制胡家山小流域100 m河岸带尺度的氮素流失,可显著降低流域总氮输出负荷。尽管居民地在流域所占比例较低,但因距离河道较近,其对河流总氮输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护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经过近10 a的相关治理已在逐步发挥作用。通过对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对流域总氮输出的控制效果分析,可以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的效果均十分明显。目前胡家山小流域总氮的输出浓度仍维持在2.0 mg/L左右,与丹江口水源地水质管理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议从绿色农业、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置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削减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氮素输出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Cherry K,Mooney S J,Ramsden S,Shepherd M A.Using field and farm nitrogen budget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ons mitigating N loss to water[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2,147(1):82-88.
  [2]Ventura M,Scandellari F,Ventura F,et al.Nitrogen balance and losses through drainage waters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of the Po Valley (Italy)[J].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8,29(2):108-115.
  [3]Piatek K B,Christopher S F,Mitchell M J.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stream chemistry in a forested watershed[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9,13(3):423-439.
  [4]苑韶峰,吕军.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4,35(4):507-511.
  [5]吴东,黄志霖,肖文发,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氮素输出控制 效应:以兰陵溪小流域为例[J].环境科学,2016,37(8):2940-2946.
  [6]尹炜,史志华,雷阿林.丹江口水库水环境问题分析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13):90-94.
  [7]Li Siyue,Gu Sheng,Tan Xiang,et al.Water quality in the upper Han River basin, China: the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in riparian buffer zone[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317-324.
  [8]李恒鹏,黄文钰,杨桂山,等.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不同用地类型面源污染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2):243-247.
  [9]胡雪峰,沈铭能,许世远.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水体总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1):40-41.   [10]高银超.基于Ann-AGNPS模型的三峡库区小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1]Woli K P,Nagumo T,Hatano R.Evaluating impact of land use and N budgets on stream water quality in Hokkaido, Japan[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2,63(2-3):175-184.
  [12]李开明,任秀文,黄国如,等.基于AnnAGNPS模型泗合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s1):54-59.
  [13]谢花林, 刘黎明, 李波, 张新时.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4):389-400.
  [14]汉强,于兴修,王伟,等.坡改梯工程对胡家山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4):1344-1351.
  [15]罗璇,史志华,尹炜,等.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0,31(1):58-62.
  [16]蔡春晓,刘红玉,李玉凤,等.南京仙林新市区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对湿地水环境氮、磷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14,35(8):2920-2927.
  [17]徐建鋒,尹炜,闫峰陵,等.农业源头流域景观异质性与溪流水质耦合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0):3193-3200.
  [18]徐建锋.农业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对氮磷盈亏平衡的响应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引用本文:贾海燕,徐建锋,李海燕,胡玉法.农业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氮素输出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为例[J].人民长江,2019,50(2):24-29.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nitrogen export of Hujiashan Watershed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JIA Haiyan XU Jianfeng LI Haiyan HU Yufa 3
  (1.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51, China;2. Danjiangkou Water Affairs Bureau, Danjiangkoui 442700, China;3. Bureau of 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Abstract: Land use pattern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nitrogen output from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aking Hujiashan watershed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the total nitrogen output of the basin from 2008 to 2016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ean watershed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N concentration at the outlet of Hujiashan watershed declined from 5.13±4.2mg/L to 2.06±0.62mg/L during 2008~2016; TN output load of the watershed decreased from 49025kg/a to 21578kg/a, reduced by 56%.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ntrol project in Hujiashan watershed, it showed that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asures, such as conversion of slope-to-terrace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reducing nitrogen output in watershe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orest land, farm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all had impacts on nitrogen output in the watershed, and  100m riparian zone was the main area of total nitrogen output in the watershed. Effective control of nitrogen loss in 100m riparian zone of the watershe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otal nitrogen output load of the whole watershed.
  Key words:land use pattern; total nitrogen load; AnnAGNPS model; regression mode; Hujiashan watershed
其他文献
“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标准如何认定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于其中提到的“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标准怎么认定的问题,中央纪委法规室近日给予解答。  中央纪委法规室表示,从近年来的办案实践看,从事公务的党员干部收受礼品、礼金、消费卡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是产生腐败行为的温床,有必要对这类行为予以纪律规范。《中
期刊
安徽:芜湖“双联系”党建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以来,芜湖市积极开展“双联系”党建(即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并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三固定、两转变、三平台”对“双联系”工作进行了深化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建立全覆盖、成体系的工作管理体制。从固定联系机制、固定职责任务和固定工作机构方面人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与群众保持直接的经常性联系。  第二,打造常联系、有实效的“
期刊
江苏 镇江公务员培训突出“严、活、实”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紧扣“公务员基本能力提升”主题,聚焦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联合开展公务员多维培训,打造出严、活、实三大特色亮点。该市严格制定培训竞赛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安排时间进度和组织机构。注重培训的动员和督导,保证培训工作序时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定期通过抽考形式检验培训效果;培训通过基本能力竞赛、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网络与信息
期刊
吉林:建对接机制化解“证明难题”  “清理证明,关键要解决谁要、该不该要的问题。”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孙正说,吉林省公安厅、教育厅、民政厅等11个省直部门紧密联动,共同磋商出具证明的依据,探索建立信息交换机制,给不该要的证明“除根”。  一、停开的证明,一律不能再索要  “目前,全省信息化建设已经让部门间初步具备信息共享的条件和能力。此外,各部门还建立了工作协调对接机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交换和工作对
期刊
摘要:近年来,早期修建的渡槽结构开始逐步进入病害多发期,渡槽结构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地掌控既有渡槽的工作状态,以四川省东风渠灌区既有渡槽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现有工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从渡槽结构安全监测内容选取、测点布设、结构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结构安全评估与决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集监测-预警-决策为一体的渡槽监督与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对国内灌区既
期刊
河南:鄢陵三级监督机制推动党风政风建设  河南省鄢陵县推出农村党风政风县、乡、村三级监督机制。县纪委监察局专门设立了农村党风政风监督办公室,并公开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12个乡镇纪委配备了5名以上专职人员,促使乡镇纪委厘清职责、突出主业,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农村执纪监督和办案工作上。在去年换届选举中,鄢陵县纪委积极参与、推动,全县386个行政村都选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建立“打招呼”制度是鄢陵县构建村
期刊
“写敬民篇,三书寄意崇高范;循推理法,一院滋春沐艳阳。”这是今年5月中宣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美人物——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发布现场给张敬艳赠送的楹联。  张敬艳在菏泽市牡丹区检察院工作30年,现任菏泽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兼牡丹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山东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他先后从事反贪、公诉、反渎等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检察干警一步步走向基层检察长的领导岗位。先后54次立功受奖,2次荣立个人一等
期刊
摘要: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水头透水衬砌超长水工隧洞进行充排水,目前尚无成熟的标准流程或规范,可供参考的案例也极少,分析总结出相应的技术成果确有必要。以巴基斯坦N-J水电站为例,通过专门分析及总结该电站引水隧洞、尾水隧洞的充排水实施方案、施工组织方式、出现的问题、过程数据等,在隧洞充排水工作的目的、工作内容、过程控制原则、实施方案、风险防控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成果。研究成果对类似
期刊
内蒙古:通辽考核突出生态指标“含金量”  今年以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调整公务员日常考核内容,凸显生态指标的“含金量”,加大对公务员生态建设的监督考核力度。该区细化生态考核指标内容,将日常业务工作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保措施、生态远景规划等内容相结合,并加大生态指标所占分值比例。考核时,专门聘请退休的生态学教授、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退休老干部等加入考核人员队伍,确保进行生态指标考核时客观、科学、公
期刊
2015年11月16日、17日,笔者赴沈阳采访了辽宁省审计厅第一任厅长(当时称“局长”)、今年已94岁高龄的刘彬老人,以及当年和他一起战斗过的班子成员和老处长代表,包括原审计局副局长梁恩奇、王继维,农业处处长金石、财金处处长朱占东、行政文教处处长王黎业、办公室副主任王锡庆等,还有原审计厅厅长闵春辉、总审计师王卫国。这些访谈对象平均年龄近80岁。谈起组建审计局时的难忘岁月和他们的老厅长刘彬,大家崇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