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与国际金融界越来越深入的接触,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全球系统的影响已经越发明显。中国平安交易取得深发展的控股股权,开启了我国金融业保险公司控股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先河,此次并购不管成功与否,对我国资本市场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挑战着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
关键词:中国平安 深发展 并购
一、并购过程分析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价值投资阶段、战略投资阶段和并购阶段。
价值投资阶段,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平安通过寿险产品投资组合,在深发展股票当季度下跌的情况下,果断出手,一个信息披露周期内拿下深发展1.1亿股,利用较低的成本避开了深发展当年1季度高达40元的股票泡沬。此时平安持有深发展股票累计已达到1.52亿股,中国平安跃升成为仅次于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战略投资阶段,主要包括协议转让和定向增发。2010年初,恰值新桥投资五年限售期将到之时, 基于每1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A的换股比例,中国平安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价格45.24元人民币计算,深发展股份按每股人民币26元计算,中国平安向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定向增发299,088,758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此次交易的股份数约占当时深发展总股本的14.96%。交易完成后,加上此前持有的深发展股票,中国平安累计持有深发展股票达四分之一,成为当时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并购阶段,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股份用以购买相关资产及募集资金。平安银行对截至2010年6月30日(评估基准日)的股东全部权益的价值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平安银行的最终价值为29,080,475,630元人民币。此次交易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及其控股的平安人寿合计持有深发展的5,366,990,434,约占深发展总股本的52.38%。
二、并购动因分析
(一)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到2010年年初,数据显示银行代理销售的银保产品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了85%。虽然银保合作的基调深厚,但是在商业银行占绝对优势和主导的情况下,银保业务收入尽管逐年增加但利润却没有同比例的攀升,原因还在于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也在攀升。
由于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不断加强,使得综合金融成为趋势。纵观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由分业走向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不局限于自身单一业务的发展,而相互渗透、交叉,以取得相互间优势互补经营的混业,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混业经营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及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企业调整灵活、多变,有利于控制外部及内部风险。
(二)深发展自身问题的暴露
2007年3月以来,深发展共有两次发行次级债,一次发行混合债补充资本共95亿元,仍不能满足充实资本金的需要。2008年底报告显示,深圳发展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5.27%,勉强能达到当时银监会对于中资银行的要求(25%),资本充足率仅为8.58%,此时深发展对新资本的注入迫不及待。
(三)中国平安的并购动机
对于一直致力于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互相配合的中国平安来说,银行仍是其短板, 2010年银行业务净利润只占平安业务的7%,远不及保险业务的75%。从银行业务方面来看,一个覆盖面广的中上等商业银行对于平安这种大规模的保险公司而言,有利于拓展其保险销售渠道及销售方式,并且,保险的盈余资金可以为银行注入更多的资本金,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存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
三、并购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中国平安方面,由从盈利能力来看,2009年中国平安已是深发展第二大股东,其权益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全面超过2008年水平,表明对于深发展的并购并未影响到其自身业务的发展。从偿债能力来看,中国平安2010年后资产负债率较之前都有所提高,中国平安增大杠打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髙净资产收益率的需要,其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从增长能力来看,2010年并购前后,总资产增长率及权益增长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分别为95.07%和46.15%,且2010到2013年也都保持较为稳定的高增长。
深发展方面,合并之后其总资产净利率不但显著高于2008年的水平,也同样高出经济繁荣的2007年。2013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132. 32亿元,为中国平安贡献利润68.7亿元,利润贡献占比由2012年的26.4%提升至2013年的34.3%,其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从偿债能力来看,在2010年之后,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8%,资本充足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意味着吸收风险的能力显著的提高,其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二)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渠道和销售能力上来讲,中国平安具备成熟的综合金融平台和50万的保险销售员,都可以用作交叉销售拓展银行业务规模。同时,平安银行推出了具备保险特色的信用卡,对于保险业务的促进也是不言而喻的。从年报数据来看,2013年年末,平安银行总计发行新信用卡的53.6%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渠道。另外,新增零售业务存中15.9%来自交叉销售。
此外,所有的平安银行网点都可以成为中国平安的保险销售聚点,在集团保险文化的环境下,并购完成之后几乎一线的平安银行员工都在全力开发“保险客户”。同时,中国平安的后援集中运行平台以及大金融后台建设使得平安银行与其他中国平安子公司在文档作业的共享度达到53%,财务作业共享度达到100%,电话中心共享度达到67%。可见此次并购产生了良好的经营协同效应。
四、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换股比例问题
战略投资阶段通过协议转让中国平安向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定向增发299,088,758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转股比为1.74,是通过市价比值法确定的。但是通过市价比值法来计算换股比例,其假设为市场是有效市场,而中国的股市最多算得上是弱势有效,因此,本次交易所确定的换股比例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
(二)并购时机的选择问题
在整合之初中国平安恰巧碰到汇丰控股从其撤资的大事件。在2013年2月2日汇丰控股撤离中国平安,将其所持有的全部15.6%的中国平安股份转让给正大集团。有分析指出,其实中国平安的股权本来就很分散,而大股东转变成“外行”可能还会提高管理层的控制力。加之,随着整合之后的平安银行进军高净值客户,汇丰和平安银行势必会出现利益冲突。但是,从汇丰控股对全球非核心资本的大批量撤资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还处于探底,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最直接的金融行业,从投资富通的重大损失也可以看出风险性。
(三)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整合的问题
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并购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需要重视的。中国平安作为一家以保险为主要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其保险文化在集团内部仍是非常浓重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非常注重的是绩效,而原深发展作为一家老牌股份制银行其人文味道很深厚。严格的绩效管理和深厚的人文味道的碰撞必将产生矛盾,再加上高管的洗牌,老员工的离职,如何把平安银行的文化精神聚集起来是并购后面临的难点。此外,销售保险类产品和销售储蓄或者是投资理财类产品所需要的销售技巧不同,前者对销售技巧要求更高,如果要求银行员工对保险产品有很强的销售能力,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胡挺,饶富液,郭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经济后果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
[2]丛雪.从中国平安与深发展银行深度重组看企业合并[J].中国外资.2011(02)
作者简介:金颖,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中国平安 深发展 并购
一、并购过程分析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价值投资阶段、战略投资阶段和并购阶段。
价值投资阶段,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平安通过寿险产品投资组合,在深发展股票当季度下跌的情况下,果断出手,一个信息披露周期内拿下深发展1.1亿股,利用较低的成本避开了深发展当年1季度高达40元的股票泡沬。此时平安持有深发展股票累计已达到1.52亿股,中国平安跃升成为仅次于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战略投资阶段,主要包括协议转让和定向增发。2010年初,恰值新桥投资五年限售期将到之时, 基于每1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A的换股比例,中国平安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价格45.24元人民币计算,深发展股份按每股人民币26元计算,中国平安向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定向增发299,088,758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此次交易的股份数约占当时深发展总股本的14.96%。交易完成后,加上此前持有的深发展股票,中国平安累计持有深发展股票达四分之一,成为当时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并购阶段,深发展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股份用以购买相关资产及募集资金。平安银行对截至2010年6月30日(评估基准日)的股东全部权益的价值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平安银行的最终价值为29,080,475,630元人民币。此次交易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及其控股的平安人寿合计持有深发展的5,366,990,434,约占深发展总股本的52.38%。
二、并购动因分析
(一)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到2010年年初,数据显示银行代理销售的银保产品保费收入已经超过了85%。虽然银保合作的基调深厚,但是在商业银行占绝对优势和主导的情况下,银保业务收入尽管逐年增加但利润却没有同比例的攀升,原因还在于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也在攀升。
由于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不断加强,使得综合金融成为趋势。纵观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由分业走向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不局限于自身单一业务的发展,而相互渗透、交叉,以取得相互间优势互补经营的混业,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混业经营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及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企业调整灵活、多变,有利于控制外部及内部风险。
(二)深发展自身问题的暴露
2007年3月以来,深发展共有两次发行次级债,一次发行混合债补充资本共95亿元,仍不能满足充实资本金的需要。2008年底报告显示,深圳发展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5.27%,勉强能达到当时银监会对于中资银行的要求(25%),资本充足率仅为8.58%,此时深发展对新资本的注入迫不及待。
(三)中国平安的并购动机
对于一直致力于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互相配合的中国平安来说,银行仍是其短板, 2010年银行业务净利润只占平安业务的7%,远不及保险业务的75%。从银行业务方面来看,一个覆盖面广的中上等商业银行对于平安这种大规模的保险公司而言,有利于拓展其保险销售渠道及销售方式,并且,保险的盈余资金可以为银行注入更多的资本金,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存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
三、并购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中国平安方面,由从盈利能力来看,2009年中国平安已是深发展第二大股东,其权益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全面超过2008年水平,表明对于深发展的并购并未影响到其自身业务的发展。从偿债能力来看,中国平安2010年后资产负债率较之前都有所提高,中国平安增大杠打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髙净资产收益率的需要,其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从增长能力来看,2010年并购前后,总资产增长率及权益增长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分别为95.07%和46.15%,且2010到2013年也都保持较为稳定的高增长。
深发展方面,合并之后其总资产净利率不但显著高于2008年的水平,也同样高出经济繁荣的2007年。2013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132. 32亿元,为中国平安贡献利润68.7亿元,利润贡献占比由2012年的26.4%提升至2013年的34.3%,其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从偿债能力来看,在2010年之后,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8%,资本充足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意味着吸收风险的能力显著的提高,其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二)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渠道和销售能力上来讲,中国平安具备成熟的综合金融平台和50万的保险销售员,都可以用作交叉销售拓展银行业务规模。同时,平安银行推出了具备保险特色的信用卡,对于保险业务的促进也是不言而喻的。从年报数据来看,2013年年末,平安银行总计发行新信用卡的53.6%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渠道。另外,新增零售业务存中15.9%来自交叉销售。
此外,所有的平安银行网点都可以成为中国平安的保险销售聚点,在集团保险文化的环境下,并购完成之后几乎一线的平安银行员工都在全力开发“保险客户”。同时,中国平安的后援集中运行平台以及大金融后台建设使得平安银行与其他中国平安子公司在文档作业的共享度达到53%,财务作业共享度达到100%,电话中心共享度达到67%。可见此次并购产生了良好的经营协同效应。
四、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换股比例问题
战略投资阶段通过协议转让中国平安向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定向增发299,088,758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转股比为1.74,是通过市价比值法确定的。但是通过市价比值法来计算换股比例,其假设为市场是有效市场,而中国的股市最多算得上是弱势有效,因此,本次交易所确定的换股比例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
(二)并购时机的选择问题
在整合之初中国平安恰巧碰到汇丰控股从其撤资的大事件。在2013年2月2日汇丰控股撤离中国平安,将其所持有的全部15.6%的中国平安股份转让给正大集团。有分析指出,其实中国平安的股权本来就很分散,而大股东转变成“外行”可能还会提高管理层的控制力。加之,随着整合之后的平安银行进军高净值客户,汇丰和平安银行势必会出现利益冲突。但是,从汇丰控股对全球非核心资本的大批量撤资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还处于探底,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最直接的金融行业,从投资富通的重大损失也可以看出风险性。
(三)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整合的问题
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并购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需要重视的。中国平安作为一家以保险为主要业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其保险文化在集团内部仍是非常浓重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平安非常注重的是绩效,而原深发展作为一家老牌股份制银行其人文味道很深厚。严格的绩效管理和深厚的人文味道的碰撞必将产生矛盾,再加上高管的洗牌,老员工的离职,如何把平安银行的文化精神聚集起来是并购后面临的难点。此外,销售保险类产品和销售储蓄或者是投资理财类产品所需要的销售技巧不同,前者对销售技巧要求更高,如果要求银行员工对保险产品有很强的销售能力,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胡挺,饶富液,郭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经济后果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
[2]丛雪.从中国平安与深发展银行深度重组看企业合并[J].中国外资.2011(02)
作者简介:金颖,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