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是我园音乐组开发的民族音乐活动的一个课例,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尝试根据音乐组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改进了一课多研的方式,将研讨变成专门为音乐组新老教师“量身定做”的教研过程,促进了新老教师间的合作互助、经验分享、成长互动,形成了有效运作的学习和研究共同体,效果明显。
一、第一研:“实践课”后的圆形式互动——重人人参与,讲个个贡献
任务:确定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明确活动目标是否适宜,活动中所采用的道具是否恰当,指出案例设计中没有发现的问题,融合集体的力量,探讨解决的方法。
过程:我们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三位教师(俞老师、陈老师、林老师)进行执教。其中,俞老师打击乐教学经验丰富,陈老师最擅长与孩子互动,林老师是位新教师,音乐素养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这三位教师既是“实践课”的承担者,成为各自的“靶子”,也是“展示课”的承担者,分享着自己与同伴成功的研讨成果。
第一研的“实践课”由年轻的林老师承担。我们在“实践课”开始前就告知音乐组教师本次研讨的主要任务,让大家明确研讨重点,带着问题参与“实践课”。“实践课”结束之后立即采取圆形互动的方式。大家围坐成团,围绕本次研讨任务,每个参研教师都要发言进行互动研讨。研讨结果如下:
结论:一次目标明确的研讨可以让参研教师明晰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其效果远胜于多次的泛泛而研。有时候,在一次研讨中只需解决重点问题。
二、第二研:“跟进课”中的合作式互动——重自我反思,促同伴互助
任务: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相互问合作意识的培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促进参研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
过程:第二研的“跟进课”由陈老师和俞老师各上一次。我们鼓励任课教师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第一研的研讨结果,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实践与研讨,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不断碰撞、协商、思考、比较、跟进,剖析与评价自己有关的理念及行为,互相扩大和丰富着彼此好的理念,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不仅是三位主角教师感受良多,音乐组参与研讨的教师都受益匪浅。这种方式也大大改变了过去由一位教师任“主角”而使大家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状态。
结论:我们往往关注到要为幼儿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而忽略了同样要给作为教学研究者的教师以最大的交往、对话、互助与合作的发展空间。有时候,教研中对教师的“放手”会让教师产生极大的被信任感,她们的教学创造才能也因此能够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第三研:“迁移课”前的链条式互动——重专业引领,求研深研透
任务:打开教研思路,力求研深研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在专业引领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
在第二研的“跟进课”中,教师们已经发现了各自在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上的差异以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课题组的研讨任务也因此从活动的设计、活动目标的制定等转为关注活动中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和幼儿学习的效果上。所以,第三研的“迁移课”,我们改为以说课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采用链条式的组织互动方式,让参研教师明确研讨的具体任务,紧紧围绕互动的话题进行研时,寻求专业理论的支撑,以便围绕主题打开思路,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在以后的展示课上进行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研讨,再次提到了道具的使用问题(详见问题3),请注意,这是一个明显的再构思实践的过程。在“展示课”上我们实践了这个讨论结果,将轮奏改成算盘和筷子的“对唱”后,发现算盘的加人,能再次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结论: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育智慧的互动互助。要围绕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问题各抒己见,再次融合集体的力量,遵循从“活动预设——实践教学——研讨反思——再构思实践”的轨迹,进行深入研讨,使教学活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一、第一研:“实践课”后的圆形式互动——重人人参与,讲个个贡献
任务:确定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明确活动目标是否适宜,活动中所采用的道具是否恰当,指出案例设计中没有发现的问题,融合集体的力量,探讨解决的方法。
过程:我们有意识地挑选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三位教师(俞老师、陈老师、林老师)进行执教。其中,俞老师打击乐教学经验丰富,陈老师最擅长与孩子互动,林老师是位新教师,音乐素养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这三位教师既是“实践课”的承担者,成为各自的“靶子”,也是“展示课”的承担者,分享着自己与同伴成功的研讨成果。
第一研的“实践课”由年轻的林老师承担。我们在“实践课”开始前就告知音乐组教师本次研讨的主要任务,让大家明确研讨重点,带着问题参与“实践课”。“实践课”结束之后立即采取圆形互动的方式。大家围坐成团,围绕本次研讨任务,每个参研教师都要发言进行互动研讨。研讨结果如下:
结论:一次目标明确的研讨可以让参研教师明晰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其效果远胜于多次的泛泛而研。有时候,在一次研讨中只需解决重点问题。
二、第二研:“跟进课”中的合作式互动——重自我反思,促同伴互助
任务: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相互问合作意识的培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促进参研教师教育行为的跟进。
过程:第二研的“跟进课”由陈老师和俞老师各上一次。我们鼓励任课教师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第一研的研讨结果,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实践与研讨,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不断碰撞、协商、思考、比较、跟进,剖析与评价自己有关的理念及行为,互相扩大和丰富着彼此好的理念,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不仅是三位主角教师感受良多,音乐组参与研讨的教师都受益匪浅。这种方式也大大改变了过去由一位教师任“主角”而使大家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状态。
结论:我们往往关注到要为幼儿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而忽略了同样要给作为教学研究者的教师以最大的交往、对话、互助与合作的发展空间。有时候,教研中对教师的“放手”会让教师产生极大的被信任感,她们的教学创造才能也因此能够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第三研:“迁移课”前的链条式互动——重专业引领,求研深研透
任务:打开教研思路,力求研深研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在专业引领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
在第二研的“跟进课”中,教师们已经发现了各自在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上的差异以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课题组的研讨任务也因此从活动的设计、活动目标的制定等转为关注活动中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和幼儿学习的效果上。所以,第三研的“迁移课”,我们改为以说课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采用链条式的组织互动方式,让参研教师明确研讨的具体任务,紧紧围绕互动的话题进行研时,寻求专业理论的支撑,以便围绕主题打开思路,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在以后的展示课上进行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研讨,再次提到了道具的使用问题(详见问题3),请注意,这是一个明显的再构思实践的过程。在“展示课”上我们实践了这个讨论结果,将轮奏改成算盘和筷子的“对唱”后,发现算盘的加人,能再次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结论: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育智慧的互动互助。要围绕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问题各抒己见,再次融合集体的力量,遵循从“活动预设——实践教学——研讨反思——再构思实践”的轨迹,进行深入研讨,使教学活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升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