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师生互动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师问生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通过师生合作梳理文本。
【关键词】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质量 《两茎灯草》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78-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和认知体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新的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两茎灯草》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篇文章,它节选自清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吝啬、守财的典型人物形象。《两茎灯草》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被誉为人物描写的“千古绝唱”。教材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对《两茎灯草》这篇课文的学习,达成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求: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下面,笔者以《两茎灯草》教学为例,探索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通过师问生答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指出:“提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且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有效互动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和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在师生互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最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教学片段1】
师:《两茎灯草》一文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请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如图1)
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生1:我圈出了“监”“侄”“喉”“咙”“痰”“揩”这几个生字,因为我不清楚它们的读音和意思。
生2:我是这样连线的——
生3:我找出了两个通假字:(1)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已”通“以”,已后[]以后。(2)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那”通“哪”,那里[]哪里。
生4:这篇幅课文主要讲述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觉得费油,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的故事。
师:朗读完课文,你对严监生有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生1:严监生非常节俭。
生2:严监生非常吝啬。
师:严监生到底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一个吝啬的人?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严监生。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在学生朗读后教师通过师生问答、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二、通过师生合作梳理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承担点拨者、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心态,围绕着教学目标,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和文本架构。
(一)师生合作互动,分析人物形象
俗话说:“小说的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先生通过刻画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来讽刺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严监生是吴敬梓先生笔下吝啬、守财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体会该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2】
师:要想知道严监生到底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一个吝啬的人,我们首先要了解“节俭”和“吝啬”的含意是什么。同学们,谁可以帮助老师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具体含意?(学生纷纷查阅字典)
生1:我查到“节俭”的含意是:生活花销有节制,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
生2:我查到“吝啬”的含意是:对自己的财产过分看重,该花的不花,该用的东西也舍不得用。
师:明白了“节俭”和“吝啬”的含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严监生的家境如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严监生的家境的词语。
生1:严监生生病后,家里可以请得起“郎中”“医家”,说明家里是有钱的。
生2:严监生家里请了“管庄的家人”和“奶妈”,说明家里是富裕的。
师:同学们说对了,严监生的家境是富裕的。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先生是这样描述严监生的家境。(如图2)
师:一两银子≈600元人民币,十万两银子≈6千万元人民币,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可以称得上大富豪了。而一两银子=十文钱,一文钱可以买两大捆灯草,一盏灯一茎灯草一个晚上的灯油只花2毛钱。严监生临死前站了一屋子的人就点了一盏灯,可他连一茎灯草2毛钱的灯油都不舍得用。对照一下“节俭”和“吝啬”的含意,同学们应该知道严监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异口同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
通过师生合作互动,学生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了分析理解能力。
(二)师生合作互动,梳理课文脉络
梳理课文脉络简单来说就是厘清课文的顺序和层次。梳理课文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合作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3】
师:通过朗读,我们已经知道《两茎灯草》这篇课文描述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他临死前状态的句子,体会他的状态。
生1:“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说明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2:“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说明他已经病入膏肓。
生3:“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说明他差不多阳寿已尽。
生4:“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明他已经朝不保夕。
师: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阳寿已尽、朝不保夕,但是为什么他“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呢?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1:体会到他心里还有牵挂。
生2:说明他有强烈的未了的心愿。
师: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引发了屋里人怎样的猜测?严监生又有怎樣的反应?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生共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合作完成了表格。如表1)
师: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是什么?
生1: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是“伸着两个指头”。
师: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惦记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不是两位舅爷,而是灯盏里两茎微不足道的灯草。这充分印证了严监生是一个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吝啬鬼。
师生合作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梳理课文脉络的参与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三)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对文章的结构、组织等做整体谋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让文章各部分形成层次清晰的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互动,分析课文布局的精妙,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片段4】
师:我们是从严监生临死前的标志性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读懂了他守财、吝啬的性格。假设作者没有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让赵氏公布答案,会怎样呢?
生1:假如课文去掉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文章就会干瘪、无趣。
师:这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作者通过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在情节上层层铺垫,设下伏笔,不断设置悬念,让故事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才通过赵氏揭开让人意外的谜底。文章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严监生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知道如何描写、刻画人物了吗?
生2:设置特定的情境。《两茎灯草》就是以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境作为特定背景。
生3:反复描写一个标志性的动作。课文中反复描写了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伸着两个指头”。
生4:设置悬念,结局令人意外。作者通过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在情节上层层设置悬念,可是谜底竟然是“两茎灯草”,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师:同学们,请你们运用刚刚掌握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试着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特点鲜明的一个人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写作时“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中精妙的谋篇布局,使学生在写作时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整体谋划,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富有表现力的习作。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可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点燃学习热情,激活学习思维,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新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简介】温科玲(1982— ),女,壮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黎雪娟)
【关键词】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质量 《两茎灯草》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78-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和认知体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新的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两茎灯草》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篇文章,它节选自清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吝啬、守财的典型人物形象。《两茎灯草》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被誉为人物描写的“千古绝唱”。教材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对《两茎灯草》这篇课文的学习,达成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求: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下面,笔者以《两茎灯草》教学为例,探索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通过师问生答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指出:“提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且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有效互动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和形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在师生互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最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教学片段1】
师:《两茎灯草》一文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请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如图1)
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生1:我圈出了“监”“侄”“喉”“咙”“痰”“揩”这几个生字,因为我不清楚它们的读音和意思。
生2:我是这样连线的——
生3:我找出了两个通假字:(1)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已”通“以”,已后[]以后。(2)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那”通“哪”,那里[]哪里。
生4:这篇幅课文主要讲述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觉得费油,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的故事。
师:朗读完课文,你对严监生有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生1:严监生非常节俭。
生2:严监生非常吝啬。
师:严监生到底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一个吝啬的人?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严监生。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在学生朗读后教师通过师生问答、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二、通过师生合作梳理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承担点拨者、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心态,围绕着教学目标,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和文本架构。
(一)师生合作互动,分析人物形象
俗话说:“小说的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先生通过刻画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来讽刺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严监生是吴敬梓先生笔下吝啬、守财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体会该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2】
师:要想知道严监生到底是一个节俭的人还是一个吝啬的人,我们首先要了解“节俭”和“吝啬”的含意是什么。同学们,谁可以帮助老师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具体含意?(学生纷纷查阅字典)
生1:我查到“节俭”的含意是:生活花销有节制,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
生2:我查到“吝啬”的含意是:对自己的财产过分看重,该花的不花,该用的东西也舍不得用。
师:明白了“节俭”和“吝啬”的含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严监生的家境如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可以体现严监生的家境的词语。
生1:严监生生病后,家里可以请得起“郎中”“医家”,说明家里是有钱的。
生2:严监生家里请了“管庄的家人”和“奶妈”,说明家里是富裕的。
师:同学们说对了,严监生的家境是富裕的。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先生是这样描述严监生的家境。(如图2)
师:一两银子≈600元人民币,十万两银子≈6千万元人民币,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可以称得上大富豪了。而一两银子=十文钱,一文钱可以买两大捆灯草,一盏灯一茎灯草一个晚上的灯油只花2毛钱。严监生临死前站了一屋子的人就点了一盏灯,可他连一茎灯草2毛钱的灯油都不舍得用。对照一下“节俭”和“吝啬”的含意,同学们应该知道严监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异口同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
通过师生合作互动,学生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了分析理解能力。
(二)师生合作互动,梳理课文脉络
梳理课文脉络简单来说就是厘清课文的顺序和层次。梳理课文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合作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3】
师:通过朗读,我们已经知道《两茎灯草》这篇课文描述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他临死前状态的句子,体会他的状态。
生1:“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说明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2:“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说明他已经病入膏肓。
生3:“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说明他差不多阳寿已尽。
生4:“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明他已经朝不保夕。
师: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阳寿已尽、朝不保夕,但是为什么他“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呢?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1:体会到他心里还有牵挂。
生2:说明他有强烈的未了的心愿。
师: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引发了屋里人怎样的猜测?严监生又有怎樣的反应?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师生共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合作完成了表格。如表1)
师: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是什么?
生1: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是“伸着两个指头”。
师: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惦记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不是两位舅爷,而是灯盏里两茎微不足道的灯草。这充分印证了严监生是一个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吝啬鬼。
师生合作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梳理课文脉络的参与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三)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对文章的结构、组织等做整体谋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让文章各部分形成层次清晰的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互动,分析课文布局的精妙,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片段4】
师:我们是从严监生临死前的标志性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读懂了他守财、吝啬的性格。假设作者没有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让赵氏公布答案,会怎样呢?
生1:假如课文去掉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文章就会干瘪、无趣。
师:这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作者通过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在情节上层层铺垫,设下伏笔,不断设置悬念,让故事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才通过赵氏揭开让人意外的谜底。文章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严监生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知道如何描写、刻画人物了吗?
生2:设置特定的情境。《两茎灯草》就是以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境作为特定背景。
生3:反复描写一个标志性的动作。课文中反复描写了严监生的标志性动作“伸着两个指头”。
生4:设置悬念,结局令人意外。作者通过描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在情节上层层设置悬念,可是谜底竟然是“两茎灯草”,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师:同学们,请你们运用刚刚掌握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试着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特点鲜明的一个人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写作时“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中精妙的谋篇布局,使学生在写作时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整体谋划,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富有表现力的习作。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可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点燃学习热情,激活学习思维,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新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简介】温科玲(1982— ),女,壮族,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