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芝加哥就像一个塌鼻子女人,可街边艺术节为她做了完美的隆鼻手术,散发出真实却充满魅力的味道。
说到芝加哥印象,我想除了公牛队应该就是穿梭在城市里那套陈旧破烂的高架列车系统了,美国的大多数“古董”车辆都集中于此,未来往往发出巨大的声响。每天往返于洛根广场和克拉克湖,我早已习惯蓝线上车辆的一切,这是1969年阿波罗登月时制造的,老式的四页折叠门,座椅横置,车厢与车厢之间并不连通,但我喜欢这样古老的味道。今天这一切却突然变了样。
眼前是一条青草铺就的地毯,随之踏进车厢,内部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座位、窗户、地板,甚至天花板也不例外,处处可见粉色、紫色的小花开在“室内草坪”上。着急的上班族突然慢下脚步,仿佛脱离了都市繁华,正坐在山丘草地上欣赏风景。一年一度的街边艺术节(Art on Track Festival)来临了。
让白盒子动起来
街边艺术节的主体是以市中心的高架列车为展厅的艺术展,旨在让人们在上下班途中可以欣赏只有在画廊或是设计展厅里才能见到的艺术。
最初,街边艺术节由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发起,在他们眼中,艺术是令人兴奋的,为了展现自己的作品,他们不得不寻找场地。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名气,作品根本无法销售出去,在画廊碰一鼻子灰是常事。尽管向画廊和展厅做过无数努力,但这群年轻人更倾向于让艺术走向公众。于是,芝加哥高架轨道列车便成为他们艺术“猎捕”的对象。幸运的是,创意网站Kickstarter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并得到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的许可,让他们免费在车厢内尽情发挥艺术天分和创意,只是轨道上的作品不能售卖。当然,拥有一个向众人展示才艺的平台,远比获得有限的金钱更重要。从2008年开始,充满趣味的街边艺术节已“行驶”了四年时间,并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动艺术展。
从霍尔斯特德驶向克拉克湖,再经达门到达洛根广场返回,今年9月的街边艺术展把“展厅”选在了最老旧的蓝线上。每天大约有6万人次往返于蓝线,除了上班族,这六辆列车还得接待一大批艺术家和游客,从上午5点至晚上10点循环往复地向他们展示“移动”的艺术。
今年的创作主题是“电影”。每节车厢有两扇门,方便参观者浏览每一处细节。如果你对正在播放的电影片段充满兴趣,可以随时坐下来观看,只有4分钟,一站路的时间。如果留意点,你会发现身边有不少在电影里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他们或许也是座上客,或许正在为你服务,拿着遥控器调整电影片段,确保让登上这节车厢的游客能从头到尾地欣赏完。
4分钟后,投影布随着卷轴上升,列车到达车站,游客可以离开进入另一节车厢,欣赏另一部“电影”。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是利用创意来表演的“电影”,就像“移动花园”车厢一样,路人就是演员,与城市的风景上演着最真实的电影。
公共艺术家
入围今年街边艺术节的有6个团队和设计师,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乘客带来艺术的同时,让自己也一鸣惊人。
移动花园
作者:NoisiVelvet
材质:新鲜植物
“移动花园”的作者是美国非营利设计团队NoisiVelvet,主要成员是6位男士和3位年轻漂亮的女士,他们倡导免费公共空间艺术,“移动花园”是团队目前操作的四个项目之一——将原生植物作为艺术装置在市中心展现。
进入这节车厢里的游客对这个开放式花园无不惊叹,甚至有人脱下鞋子,在新鲜的青草上扭动脚趾。这里所有植物和草皮都由园艺机构或企业向NoisiVelvet无偿赞助,因此他们得对这些材料负责,进行定期维护、修剪。而“移动花园”每天得接待大量游客,要让草皮在持续一周的街边艺术节上保持新鲜可不容易。于是团队成员之一艾德·费舍尔(Adham Fisher)当上了列车向导,还将种上青草的西服穿上身,别具一格。
“我们展现艺术,但也希望经过一个月筹备的成果能持续更长时间,让更多的市民亲身体验公共艺术带来的魅力。”乔·鲍德温(Joe Baldwin)是这个项目的总策划,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景观全程参与。当他们把设计项目报给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时,主办方以“太大胆”为由差点否定了这个方案。“他们担心我们的工作量太大,不能在艺术节前夕如约完成,并且新鲜的植物容易滋生蚊虫,加上人群踩踏后的植物残渣可能对本已老旧的列车雪上加霜。”说着,乔打开iPad资料库,向我展示他们艰难的创作过程。
首先是将地板和座椅全都包上塑料布,以确保公共设施不被水和植物残渣损坏,再铺上经过虫害处理的草皮,为防止草皮上的泥土掉落,他们在一个月前用特殊的泥土种植草籽,待长出草根后再用一种干草将泥土部分完全包裹,再搭在座位上用麻绳固定,看上去就像普通柔软的坐垫。而艺术节期间,NoisiVelvet的成员每天得用小刷子清除掉落在草皮和角落里的植物残渣,再喷上适量的水以保持新鲜。“当车厢门打开迎客时,听到人群里的欢呼,一切烦闷都烟消云散了。”
天堂舞会
作者:Chicago Design Museum
材质:塑料垃圾袋
Chicago Design Museum由劳拉·罗弗森(Laura Rafson)、玛丽亚·斯科尔利(Maria Squeri)等五位平面设计师组成,这次团队跳出电脑制图的框架,用黑色垃圾口袋挂在天花顶上,打造出充满时尚氛围的室内空间,而白色垃圾袋则被剪成长条簇拥在一起,让游客仿佛身处云端。这是他们提出的环保概念:“把被丢弃的元素,转换成有趣、互动的艺术。”
家庭更衣室
作者:House of Frog
材质:树脂、雕刻板、旧报纸
时装设计师弗洛格·葛瑞榭沃(Frog Greishaw)是今年唯一一位以个人身份入选的艺术家,但她拥有一间名为House of Frog的工作室。众人本以为她会在车厢里来一场时装秀,不想在她的指导下,一场特立独行的生活秀正在上演。这头,一位年轻的女士坐在红色天鹅绒沙发上安静地织围巾,一条“小狗”陪在身旁,在车厢中央,围着围裙的红衣女孩正在“厨房”忙碌,更难以置信的是车厢尾部,裸露上身的型男正在“卫生间”刮胡须。除了这三位模特,所有的装饰都是道具,小狗是用树脂做成,橱柜是雕刻板,卫生间的马桶则是把旧报纸打成纸浆加入胶水塑形而成。“人才是生活的主体。”这是弗洛格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是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的期许,“我们希望上车的乘客能从手机面前抬起头,欣赏真正的艺术。”
移动的价值
街边艺术节不仅仅让市民便捷地欣赏艺术,这里更成为成就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创作艺术就是为了让人认知,但不一定被认可,可总有欣赏你的人。”乔的言论很直白,一语道破艺术从业者的心声。因此每年的街边艺术节不仅把市民带入梦幻般的世界,也为艺术爱好者构筑了梦想。
他们可能一跨进艺术大学之门就在为如何装饰车厢构思,还有从几年前就不断参加街边艺术节搜集资料,只为分析出主办者的偏好,甚至还有专门为入选艺术节而成立的工作室。可是每年为此运行的列车只有6—8辆,入选者凤毛麟角。一趟只有半小时的路途,年轻的艺术家们可能会为此花上四五年时间,只为被更多人记住,飞上枝头变凤凰。“有人认为这不值得,我想他是不了解哪些一辈子无法出头的艺术从业者的悲哀,这是提升自我知名度最快捷的方式。”乔意味深长地说。
当新兴艺术家们在列车里将天分与当代艺术付诸实践时,运行半世纪的“古董”列车也焕发出新生,不仅仅只是车厢内饰。一张街边艺术节的“车票”需要10美元,而VIP票则是20美元,可以坐在拥有露天酒吧的贵宾厅里等候列车,再欣赏列车之外的精彩艺术和音乐。
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Nelson Algren)这样定位芝加哥:“爱芝加哥就像爱一个塌鼻子女人,你完全有理由找个更好的,但很难找到这么真实的。”就像街边艺术节带给芝加哥人的感动,纵使你已老去,但青春常在。
说到芝加哥印象,我想除了公牛队应该就是穿梭在城市里那套陈旧破烂的高架列车系统了,美国的大多数“古董”车辆都集中于此,未来往往发出巨大的声响。每天往返于洛根广场和克拉克湖,我早已习惯蓝线上车辆的一切,这是1969年阿波罗登月时制造的,老式的四页折叠门,座椅横置,车厢与车厢之间并不连通,但我喜欢这样古老的味道。今天这一切却突然变了样。
眼前是一条青草铺就的地毯,随之踏进车厢,内部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座位、窗户、地板,甚至天花板也不例外,处处可见粉色、紫色的小花开在“室内草坪”上。着急的上班族突然慢下脚步,仿佛脱离了都市繁华,正坐在山丘草地上欣赏风景。一年一度的街边艺术节(Art on Track Festival)来临了。
让白盒子动起来
街边艺术节的主体是以市中心的高架列车为展厅的艺术展,旨在让人们在上下班途中可以欣赏只有在画廊或是设计展厅里才能见到的艺术。
最初,街边艺术节由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发起,在他们眼中,艺术是令人兴奋的,为了展现自己的作品,他们不得不寻找场地。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名气,作品根本无法销售出去,在画廊碰一鼻子灰是常事。尽管向画廊和展厅做过无数努力,但这群年轻人更倾向于让艺术走向公众。于是,芝加哥高架轨道列车便成为他们艺术“猎捕”的对象。幸运的是,创意网站Kickstarter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并得到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的许可,让他们免费在车厢内尽情发挥艺术天分和创意,只是轨道上的作品不能售卖。当然,拥有一个向众人展示才艺的平台,远比获得有限的金钱更重要。从2008年开始,充满趣味的街边艺术节已“行驶”了四年时间,并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动艺术展。
从霍尔斯特德驶向克拉克湖,再经达门到达洛根广场返回,今年9月的街边艺术展把“展厅”选在了最老旧的蓝线上。每天大约有6万人次往返于蓝线,除了上班族,这六辆列车还得接待一大批艺术家和游客,从上午5点至晚上10点循环往复地向他们展示“移动”的艺术。
今年的创作主题是“电影”。每节车厢有两扇门,方便参观者浏览每一处细节。如果你对正在播放的电影片段充满兴趣,可以随时坐下来观看,只有4分钟,一站路的时间。如果留意点,你会发现身边有不少在电影里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他们或许也是座上客,或许正在为你服务,拿着遥控器调整电影片段,确保让登上这节车厢的游客能从头到尾地欣赏完。
4分钟后,投影布随着卷轴上升,列车到达车站,游客可以离开进入另一节车厢,欣赏另一部“电影”。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而是利用创意来表演的“电影”,就像“移动花园”车厢一样,路人就是演员,与城市的风景上演着最真实的电影。
公共艺术家
入围今年街边艺术节的有6个团队和设计师,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乘客带来艺术的同时,让自己也一鸣惊人。
移动花园
作者:NoisiVelvet
材质:新鲜植物
“移动花园”的作者是美国非营利设计团队NoisiVelvet,主要成员是6位男士和3位年轻漂亮的女士,他们倡导免费公共空间艺术,“移动花园”是团队目前操作的四个项目之一——将原生植物作为艺术装置在市中心展现。
进入这节车厢里的游客对这个开放式花园无不惊叹,甚至有人脱下鞋子,在新鲜的青草上扭动脚趾。这里所有植物和草皮都由园艺机构或企业向NoisiVelvet无偿赞助,因此他们得对这些材料负责,进行定期维护、修剪。而“移动花园”每天得接待大量游客,要让草皮在持续一周的街边艺术节上保持新鲜可不容易。于是团队成员之一艾德·费舍尔(Adham Fisher)当上了列车向导,还将种上青草的西服穿上身,别具一格。
“我们展现艺术,但也希望经过一个月筹备的成果能持续更长时间,让更多的市民亲身体验公共艺术带来的魅力。”乔·鲍德温(Joe Baldwin)是这个项目的总策划,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景观全程参与。当他们把设计项目报给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时,主办方以“太大胆”为由差点否定了这个方案。“他们担心我们的工作量太大,不能在艺术节前夕如约完成,并且新鲜的植物容易滋生蚊虫,加上人群踩踏后的植物残渣可能对本已老旧的列车雪上加霜。”说着,乔打开iPad资料库,向我展示他们艰难的创作过程。
首先是将地板和座椅全都包上塑料布,以确保公共设施不被水和植物残渣损坏,再铺上经过虫害处理的草皮,为防止草皮上的泥土掉落,他们在一个月前用特殊的泥土种植草籽,待长出草根后再用一种干草将泥土部分完全包裹,再搭在座位上用麻绳固定,看上去就像普通柔软的坐垫。而艺术节期间,NoisiVelvet的成员每天得用小刷子清除掉落在草皮和角落里的植物残渣,再喷上适量的水以保持新鲜。“当车厢门打开迎客时,听到人群里的欢呼,一切烦闷都烟消云散了。”
天堂舞会
作者:Chicago Design Museum
材质:塑料垃圾袋
Chicago Design Museum由劳拉·罗弗森(Laura Rafson)、玛丽亚·斯科尔利(Maria Squeri)等五位平面设计师组成,这次团队跳出电脑制图的框架,用黑色垃圾口袋挂在天花顶上,打造出充满时尚氛围的室内空间,而白色垃圾袋则被剪成长条簇拥在一起,让游客仿佛身处云端。这是他们提出的环保概念:“把被丢弃的元素,转换成有趣、互动的艺术。”
家庭更衣室
作者:House of Frog
材质:树脂、雕刻板、旧报纸
时装设计师弗洛格·葛瑞榭沃(Frog Greishaw)是今年唯一一位以个人身份入选的艺术家,但她拥有一间名为House of Frog的工作室。众人本以为她会在车厢里来一场时装秀,不想在她的指导下,一场特立独行的生活秀正在上演。这头,一位年轻的女士坐在红色天鹅绒沙发上安静地织围巾,一条“小狗”陪在身旁,在车厢中央,围着围裙的红衣女孩正在“厨房”忙碌,更难以置信的是车厢尾部,裸露上身的型男正在“卫生间”刮胡须。除了这三位模特,所有的装饰都是道具,小狗是用树脂做成,橱柜是雕刻板,卫生间的马桶则是把旧报纸打成纸浆加入胶水塑形而成。“人才是生活的主体。”这是弗洛格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是芝加哥公共轨道交通公司的期许,“我们希望上车的乘客能从手机面前抬起头,欣赏真正的艺术。”
移动的价值
街边艺术节不仅仅让市民便捷地欣赏艺术,这里更成为成就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创作艺术就是为了让人认知,但不一定被认可,可总有欣赏你的人。”乔的言论很直白,一语道破艺术从业者的心声。因此每年的街边艺术节不仅把市民带入梦幻般的世界,也为艺术爱好者构筑了梦想。
他们可能一跨进艺术大学之门就在为如何装饰车厢构思,还有从几年前就不断参加街边艺术节搜集资料,只为分析出主办者的偏好,甚至还有专门为入选艺术节而成立的工作室。可是每年为此运行的列车只有6—8辆,入选者凤毛麟角。一趟只有半小时的路途,年轻的艺术家们可能会为此花上四五年时间,只为被更多人记住,飞上枝头变凤凰。“有人认为这不值得,我想他是不了解哪些一辈子无法出头的艺术从业者的悲哀,这是提升自我知名度最快捷的方式。”乔意味深长地说。
当新兴艺术家们在列车里将天分与当代艺术付诸实践时,运行半世纪的“古董”列车也焕发出新生,不仅仅只是车厢内饰。一张街边艺术节的“车票”需要10美元,而VIP票则是20美元,可以坐在拥有露天酒吧的贵宾厅里等候列车,再欣赏列车之外的精彩艺术和音乐。
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Nelson Algren)这样定位芝加哥:“爱芝加哥就像爱一个塌鼻子女人,你完全有理由找个更好的,但很难找到这么真实的。”就像街边艺术节带给芝加哥人的感动,纵使你已老去,但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