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数学教改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改要想真正改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數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造思维观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点或一种表现形式,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打破对创造思维的神秘感,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创新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由潜在的可能变为显现的现实。
二 注重问题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获得喜悦、不断获得自信,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既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又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既能诱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又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思考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现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这一活动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来进行显现,再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改革束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在课堂上营造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改革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致。讲课多采用启发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课应理论多联系实际,多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进行练习。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树立新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的关系常常被看成"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种不平等关系阻滞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因而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建立师生之问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的学生,要持欢迎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过老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3.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除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非智力因索——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索的协调发展,要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自己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要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的寻求解答与思考,对他们的答案也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鼓励评价。在学生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自主地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造思维观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点或一种表现形式,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打破对创造思维的神秘感,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创新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由潜在的可能变为显现的现实。
二 注重问题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获得喜悦、不断获得自信,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既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又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既能诱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又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思考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现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这一活动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来进行显现,再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改革束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在课堂上营造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改革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致。讲课多采用启发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课应理论多联系实际,多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进行练习。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树立新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的关系常常被看成"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种不平等关系阻滞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因而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建立师生之问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的学生,要持欢迎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过老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3.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除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非智力因索——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索的协调发展,要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自己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要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要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的寻求解答与思考,对他们的答案也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鼓励评价。在学生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自主地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