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计算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认为计算易教,不太重视教法的研讨,主要表现在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一下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理解;兴趣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和家长纷纷抱怨,由于计算的失误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有些学生后悔,有些学生受到家长的挨骂,甚至有些学生受到家长的严厉的惩罚;在在发试卷时,老师会说:“只要你们计算不粗心,都会考个好成绩。”因此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一)尤其小学生好动、好新、好胜、好学的特点,我们必须在游戏或竞赛中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接火车”,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分成相等四组,在黑板上分别展示相应的计算题,每组同学前一位做完回来击掌下一位同学方可上黑板做题,老师计时哪一组首先做完并正确就奖励每位成员一朵小红花加10分,最后完成且错误多的小组每位成员减10分。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增强小组合作团队的精神,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面积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儿时欧拉被学校除名回家放羊时,他家羊增加100只时,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小欧拉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25+25+25+25=100)。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经过努力欧拉成为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与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
二、重视算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计算正确,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对计算法则理解透彻;懂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所以算理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如教学内容中“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发现算理掌握知识。设置小白兔请客情境,小白兔请小朋友来做客,它准备了两筐萝卜,第一筐有9个萝卜,第二筐有7个萝卜,小白兔一共准备多少萝卜?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小白兔算一算吗?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这样凑10法就得出;从第二筐中拿出1个萝卜放到第一筐中,第一筐就凑成10,在加上第二筐剩下的6个萝卜一共16个;或者从第一筐中拿出3个萝卜放到第二筐中,第二筐就凑成10,在加上第一筐剩下的6个萝卜一共16个;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三、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学好前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学好整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那么在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中就吃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我从以下几点阐述以下:
(一)新课温故知新突难点多练习。例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说出3×6=18 6×3=18 18÷3=6 18÷6=3四个算式。根据3×6=18说出18÷6=3 18÷3=6这两个除法算式。
(二)知识靠天天积累,练习训练少而精。学好数学必须从小学抓起,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加强加强平时的训练,采取“天天练”,在练习题设计中应该少而精,让学生每天有事做不厌烦,这样既达到温故而知新,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习惯的养成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书写作业要规范、整洁;要善于总结经验。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天天练“,在时间上要讲速度,在质量上要讲密度,练习训练要少而精,这样才能提高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理解;兴趣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和家长纷纷抱怨,由于计算的失误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有些学生后悔,有些学生受到家长的挨骂,甚至有些学生受到家长的严厉的惩罚;在在发试卷时,老师会说:“只要你们计算不粗心,都会考个好成绩。”因此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一)尤其小学生好动、好新、好胜、好学的特点,我们必须在游戏或竞赛中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接火车”,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分成相等四组,在黑板上分别展示相应的计算题,每组同学前一位做完回来击掌下一位同学方可上黑板做题,老师计时哪一组首先做完并正确就奖励每位成员一朵小红花加10分,最后完成且错误多的小组每位成员减10分。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增强小组合作团队的精神,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面积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儿时欧拉被学校除名回家放羊时,他家羊增加100只时,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小欧拉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25+25+25+25=100)。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经过努力欧拉成为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与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
二、重视算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计算正确,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对计算法则理解透彻;懂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所以算理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如教学内容中“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究发现算理掌握知识。设置小白兔请客情境,小白兔请小朋友来做客,它准备了两筐萝卜,第一筐有9个萝卜,第二筐有7个萝卜,小白兔一共准备多少萝卜?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小白兔算一算吗?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这样凑10法就得出;从第二筐中拿出1个萝卜放到第一筐中,第一筐就凑成10,在加上第二筐剩下的6个萝卜一共16个;或者从第一筐中拿出3个萝卜放到第二筐中,第二筐就凑成10,在加上第一筐剩下的6个萝卜一共16个;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
三、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学好前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学好整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那么在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中就吃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我从以下几点阐述以下:
(一)新课温故知新突难点多练习。例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说出3×6=18 6×3=18 18÷3=6 18÷6=3四个算式。根据3×6=18说出18÷6=3 18÷3=6这两个除法算式。
(二)知识靠天天积累,练习训练少而精。学好数学必须从小学抓起,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加强加强平时的训练,采取“天天练”,在练习题设计中应该少而精,让学生每天有事做不厌烦,这样既达到温故而知新,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习惯的养成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书写作业要规范、整洁;要善于总结经验。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天天练“,在时间上要讲速度,在质量上要讲密度,练习训练要少而精,这样才能提高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