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教育理論是将生活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相互影响使得幼儿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更好的生活。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教育的载体,离开生活的教育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陶行知眼中生活是教育的全部来源,也是教育最终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教育的内容需要以生活内容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教学问题,同时将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走入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生发幼儿园生活即教育、游戏即教学的亮点呢?实践如下:还自己一双童眼, 优化环境的创设;还自己一颗童心,优化游戏的开发;还自己一份童真,优化教师的定位;还自己一份童趣,优化教学的评价。
关键词:行知思想;生活教育;教学游戏化
一、理念认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引教师游戏者身份新方向。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陶行知并没有把生活教育理论看作是已经完成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教育的理论还会在新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的充实,获得新的发展。
关于游戏,前苏联的阿尔金有个极其形象的说法——“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确,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是幼儿教育专家广泛认可的规律,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可行的规则。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往往就是幼儿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过程。游戏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现在教学游戏化的研究,正愈来愈多地纳入了大家的视线。所谓教学游戏化,是指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教育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游戏化就其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游戏;另一种是教学内容本身不是游戏,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园教师在寻找游戏精神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精髓,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毛泽东眼里,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周恩来眼里,他是“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在宋庆龄眼里,他是“万世师表”……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对于幼儿而言,生活就是一个游戏和学习的世界。因此,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审视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我们也就有了“游戏即教学,教学即游戏”的理论指引的底气。
二、教育实践——教师游戏精神,生发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新亮点。
1.还自己一双童眼,优化环境的创设
教学游戏化的重点,是充分挖掘游戏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将游戏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游戏和教学完美的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还自己一双童眼,就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幼儿的生活想开去,优化班级环境的创设,让游戏的形式与内容真正与儿童的需要、教学的目标相得益彰。《指南》中科学探究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首先要引导孩子有序的观察,懂得从整体到部分,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的对比观察,感受对比事物两者的异同点,提高对物体的辨认和分类能力。
2.还自己一颗童心,优化游戏的开发
愉悦是幼儿游戏最重要的体验。教师应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心情体验,让幼儿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好玩的、有趣的。为此,教师应还自己一颗童心,优化游戏的开发。例如益智区活动《有趣的电话号码》活动伊始,教师用语言描绘:“今天,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我们去他家作客,猜猜要去谁家呢?”教师和孩子马上进行了特定情境中的角色转换,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活动特定的情境。然后教师又提供了其它的动物图片,以青蛙一家要请客来串联活动的各个情节,以此推进教学:了解打电话的顺序(感知1至9的序数)——明确要买的数量(巩固1至9的数量)——帮助青蛙一家一起来招待客人(尝试用添上1的方法进行数量匹配)。这些假想的情节,不断激发着孩子参与游戏的情趣,体验着助人为乐的愉悦。游戏后来幼儿自发的借助图片假想了“老鸭超市”的场景,让自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青蛙一家精心准备着招待客人的食物。
3.还自己一份童真,优化教师的定位
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只有还自己一份童真,优化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让游戏化教学真正洋溢游戏精神。在我看来,游戏化教学中,在确立幼儿“游戏人”地位的同时,让自己以“我也是游戏人”的角色同样置身其间,成为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我们”,成为幼儿的最好的伙伴,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到幼儿游戏的真谛。例如,有位老师组织大班数学活动《左一拳右一拳》。活动中,老师始终将“我也是游戏人”这个角色做了很好的诠释: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加入游戏的行列,与幼儿共同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认认、说说、玩玩中,孩子们轻松掌握了什么叫起点和终点;掌握了要一步一步走的游戏规则;掌握了起点和终点在方向改变时可以互换的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融为一体,共同为没有胜出感到遗憾,为迎头赶上而欢呼雀跃。孩子们在教师这个“游戏人”不露痕迹的因势利导下,主动关注游戏的玩法、关注游戏中的规则,为活动的继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还自己一份童趣,优化教学的评价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是的,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更应时刻保持一份童趣,做不断成长的儿童。
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性游戏时,必然会有个别孩子操作速度较慢,跟不上大部分幼儿的进度,也许是孩子在探究时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往往是自己苦苦思考,也不愿意请教老师。在这时候,老师需要介入活动吗?答案当然是不。以上内容都提醒着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操作探索的时间,宁可花一些时间多等等,也不要急于告诉幼儿答案,不然所塑造的新一代小科学家就要被活活的扼杀在摇篮里了。当然,教师需要做的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孩子不要放弃,耐心的动手去做,去发现。在儿童充满游戏意识的意愿和幻想面前,成人不应只固守现实逻辑和理性标准。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游戏的儿童,还自己一份真正的童趣,呵护孩子的每一个哪怕稚嫩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生活就是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关注儿童,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幼儿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行知教育论文选集》[C]. 原载于1943年4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行知思想;生活教育;教学游戏化
一、理念认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引教师游戏者身份新方向。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陶行知并没有把生活教育理论看作是已经完成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教育的理论还会在新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的充实,获得新的发展。
关于游戏,前苏联的阿尔金有个极其形象的说法——“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确,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是幼儿教育专家广泛认可的规律,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可行的规则。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往往就是幼儿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过程。游戏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现在教学游戏化的研究,正愈来愈多地纳入了大家的视线。所谓教学游戏化,是指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教育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游戏化就其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游戏;另一种是教学内容本身不是游戏,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园教师在寻找游戏精神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精髓,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毛泽东眼里,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周恩来眼里,他是“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在宋庆龄眼里,他是“万世师表”……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对于幼儿而言,生活就是一个游戏和学习的世界。因此,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审视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我们也就有了“游戏即教学,教学即游戏”的理论指引的底气。
二、教育实践——教师游戏精神,生发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新亮点。
1.还自己一双童眼,优化环境的创设
教学游戏化的重点,是充分挖掘游戏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将游戏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游戏和教学完美的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还自己一双童眼,就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幼儿的生活想开去,优化班级环境的创设,让游戏的形式与内容真正与儿童的需要、教学的目标相得益彰。《指南》中科学探究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首先要引导孩子有序的观察,懂得从整体到部分,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的对比观察,感受对比事物两者的异同点,提高对物体的辨认和分类能力。
2.还自己一颗童心,优化游戏的开发
愉悦是幼儿游戏最重要的体验。教师应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心情体验,让幼儿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好玩的、有趣的。为此,教师应还自己一颗童心,优化游戏的开发。例如益智区活动《有趣的电话号码》活动伊始,教师用语言描绘:“今天,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我们去他家作客,猜猜要去谁家呢?”教师和孩子马上进行了特定情境中的角色转换,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活动特定的情境。然后教师又提供了其它的动物图片,以青蛙一家要请客来串联活动的各个情节,以此推进教学:了解打电话的顺序(感知1至9的序数)——明确要买的数量(巩固1至9的数量)——帮助青蛙一家一起来招待客人(尝试用添上1的方法进行数量匹配)。这些假想的情节,不断激发着孩子参与游戏的情趣,体验着助人为乐的愉悦。游戏后来幼儿自发的借助图片假想了“老鸭超市”的场景,让自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青蛙一家精心准备着招待客人的食物。
3.还自己一份童真,优化教师的定位
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只有还自己一份童真,优化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让游戏化教学真正洋溢游戏精神。在我看来,游戏化教学中,在确立幼儿“游戏人”地位的同时,让自己以“我也是游戏人”的角色同样置身其间,成为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我们”,成为幼儿的最好的伙伴,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到幼儿游戏的真谛。例如,有位老师组织大班数学活动《左一拳右一拳》。活动中,老师始终将“我也是游戏人”这个角色做了很好的诠释: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加入游戏的行列,与幼儿共同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认认、说说、玩玩中,孩子们轻松掌握了什么叫起点和终点;掌握了要一步一步走的游戏规则;掌握了起点和终点在方向改变时可以互换的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融为一体,共同为没有胜出感到遗憾,为迎头赶上而欢呼雀跃。孩子们在教师这个“游戏人”不露痕迹的因势利导下,主动关注游戏的玩法、关注游戏中的规则,为活动的继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还自己一份童趣,优化教学的评价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是的,我们做幼儿教师的,更应时刻保持一份童趣,做不断成长的儿童。
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性游戏时,必然会有个别孩子操作速度较慢,跟不上大部分幼儿的进度,也许是孩子在探究时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往往是自己苦苦思考,也不愿意请教老师。在这时候,老师需要介入活动吗?答案当然是不。以上内容都提醒着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操作探索的时间,宁可花一些时间多等等,也不要急于告诉幼儿答案,不然所塑造的新一代小科学家就要被活活的扼杀在摇篮里了。当然,教师需要做的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孩子不要放弃,耐心的动手去做,去发现。在儿童充满游戏意识的意愿和幻想面前,成人不应只固守现实逻辑和理性标准。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游戏的儿童,还自己一份真正的童趣,呵护孩子的每一个哪怕稚嫩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生活就是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关注儿童,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幼儿创设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陶行知.《行知教育论文选集》[C]. 原载于1943年4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