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多,许多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所以各个高校要从自身出发,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本文将针对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问题;管理模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形势下,我国积极地进行了招生改革,扩大了各个高校的招生数量,这些政策使得高校中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在高校中,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责任都落在了学院方面,使学院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许多原来没有发现的管理问题也都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学习生活单一
研究生作为国家的人才和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肩负的担子是非常重的。因此,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也都被繁忙的设计和学习任务所占据。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小,心理还是不成熟。而学院方面更加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忽视了业余文化生活,这导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单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而这些素质正好也是将来工作当中所必需的,所以学院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研究生集体活动的组织,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够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但是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阶段的研究生导师往往忙于项目研究、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很难对自己所带的每个研究生进行指导。同时,导师又过于注重学术方面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掌握。
3.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扩招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情况。而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学院方面太过于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研究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使得大多数研究生都停留在十分落后的就业观念当中。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更多考虑的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高薪酬。而这种过高的期望使自己忽略了对就业形势的冷静分析,在就业的过程中盲目地追求一些跟自己能力不符的东西,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二、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究
1.在研究生管理中善于运用激励机制
要想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就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现实中,研究生作为一群有思想、有知识的高素质青年,对各方面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在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使学生满意,大家受益。除此之外,还要对传统的管理办法进行改革,要针对研究生的具体特点,运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家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学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制订合理的奖惩措施,通过奖惩措施来激励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作用
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导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其他人所不能够替代的。在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导师作用的发挥。而导师作为一个人,他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思想水平和待人接物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研究生的管理变得卓有成效,就必须要积极地发挥导师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作用,使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得以发挥。同时,导师应该改变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看法,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关心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比如研究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想动态的情况,使导师能够成为研究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担当者。在学院的层面上来说,学院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导师聘用和发展机制,使导师能够更好地为研究生的发展服务。
3.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在研究生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的漏洞和缺陷。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加大,对他们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研究生这个团体本来就具有他们自身的特点,管理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接受知识的形式具有很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没有太充足的时间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学院要在研究生群体当中选一部分人组成研究生干部。因为研究生干部对自身的了解比较充分,学院可以利用学生干部对学生进行管理,并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科学的自制制度。
研究生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研究生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了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决定着国家未来是否可以拥有足够创新型人才。因此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挑战,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仁铃,余洋.Web2.0环境下的研究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41-45.
[2]李颖异,杜华勇,成龙等.基于AHP的研究生管理优化途径探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视角,2013(27):199-200.
作者简介:孙怀林(1969- ),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问题;管理模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形势下,我国积极地进行了招生改革,扩大了各个高校的招生数量,这些政策使得高校中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在高校中,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责任都落在了学院方面,使学院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许多原来没有发现的管理问题也都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学习生活单一
研究生作为国家的人才和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肩负的担子是非常重的。因此,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也都被繁忙的设计和学习任务所占据。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小,心理还是不成熟。而学院方面更加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忽视了业余文化生活,这导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单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而这些素质正好也是将来工作当中所必需的,所以学院方面还是需要加强研究生集体活动的组织,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够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但是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阶段的研究生导师往往忙于项目研究、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很难对自己所带的每个研究生进行指导。同时,导师又过于注重学术方面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掌握。
3.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扩招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情况。而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学院方面太过于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研究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使得大多数研究生都停留在十分落后的就业观念当中。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更多考虑的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高薪酬。而这种过高的期望使自己忽略了对就业形势的冷静分析,在就业的过程中盲目地追求一些跟自己能力不符的东西,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二、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究
1.在研究生管理中善于运用激励机制
要想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就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现实中,研究生作为一群有思想、有知识的高素质青年,对各方面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在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使学生满意,大家受益。除此之外,还要对传统的管理办法进行改革,要针对研究生的具体特点,运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家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学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制订合理的奖惩措施,通过奖惩措施来激励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作用
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导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其他人所不能够替代的。在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导师作用的发挥。而导师作为一个人,他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思想水平和待人接物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研究生的管理变得卓有成效,就必须要积极地发挥导师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作用,使导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得以发挥。同时,导师应该改变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看法,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关心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比如研究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想动态的情况,使导师能够成为研究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担当者。在学院的层面上来说,学院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导师聘用和发展机制,使导师能够更好地为研究生的发展服务。
3.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在研究生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的漏洞和缺陷。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加大,对他们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研究生这个团体本来就具有他们自身的特点,管理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接受知识的形式具有很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没有太充足的时间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学院要在研究生群体当中选一部分人组成研究生干部。因为研究生干部对自身的了解比较充分,学院可以利用学生干部对学生进行管理,并要求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科学的自制制度。
研究生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研究生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了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决定着国家未来是否可以拥有足够创新型人才。因此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以此来保证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挑战,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仁铃,余洋.Web2.0环境下的研究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41-45.
[2]李颖异,杜华勇,成龙等.基于AHP的研究生管理优化途径探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经济视角,2013(27):199-200.
作者简介:孙怀林(1969- ),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