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双涵CDFS的气动布局特点,以及与单涵道CDFS相比的优势和设计难点。并针对其设计难点,对某双涵道CDFS设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计算了取消掠型设计对该CDFS内涵性能的衰减,完成了外涵全超音转子初步方案设计,为双涵道CDFS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变循环;双涵道核心机驱动风扇级;全超音转子;气动设计;转子
中图分类号:TP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045-01
1引言
在超声速客机和宽飞行包线多任务战斗机对发动机需求的驱动下,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工作[1,2]。GE公司在该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前期变循环发动机均采用了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简称CDFS)的设计来实现发动机流量的调节。虽然其各型发动机的CDFS与高压压气机气动布局均不相同,但CDFS均为单涵道独立部件,CDFS出口气流一部分进入第二涵道,一部分进入高压压气机[3]。国外VAATE计划中提出了双涵道CDFS的气动布局,CDFS内涵与高压压气机融为一体,称为“通用大范围流量调整核心机[4]”。
国内在变循环核心压缩部件的研究方面,大多是针对单涵道CDFS部件的研究,以及CDFS和高压压气机匹配设计研究[5,6],气动布局与GE公司的相近,对双涵道CDFS的研究相对很少。本文主要对双涵道CDFS的设计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某双涵道CDFS的内、外涵气动方案设计,同时为了解决其设计难点,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2 双涵道CDFS设计特点和难点
VAATE计划中的CDFS与高压压气机气动布局如图1所示[4]。该种气动布局在性能上的优势在于:CDFS内、外涵道独立工作,两个涵道的气体流动可分别设计。CDFS内涵与高压压气机组成一个整体,可作为一个内涵压气机进行设计,这样就削弱了CDFS与高压压气机、二级涵道之间的气动耦合;在结构上的优势在于可以取消前涵道引射装置。该种气动布局的主要缺点在于:CDFS转子叶片上带有分流环,对材料和结构强度的要求更高;CDFS外涵为全超音设计,很难实现较高的外涵效率和喘振裕度,这两点也是双涵道CDFS设计的主要难点。本文在双涵道CDFS设计过程中,针对这两方面难点开展了以下相关工作。
3 内涵转子子午叶型设计
CDFS转子叶片的强度问题,是双涵道CDFS设计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材料研制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该转子强度问题,还需要设计者在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提出一些改善转子强度的相关解决措施。
压气机转子叶片经常采用前掠设计,尤其是转子尖部前掠,有利于控制内部激波,提高效率和喘振裕度。但叶片尖部前掠不利于转子叶片的强度,尤其是CDFS转子的内涵转子前掠,将会给CDFS转子分流环附近的应力造成明显提升。
本文开展了CDFS内涵转子采用掠型设计和取消掠型设计的情况下,CDFS内涵的三维计算特性对比。有、无掠型设计的CDFS转子子午叶型对比如图2所示。
本文的三维计算均是采用商用NUMECA软件的Fine模块进行的定常计算。进、出口计算域长度选取为叶片弦长的1.5倍。网格拓扑结构采用O4H型,近壁面第一层网格厚度为0.005mm。计算的介质为真实空气,控制方程采用湍流N-S方程,湍流模型使用S-A模型,方程离散采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有、无掠型设计的CDFS内涵无量纲特性对比如图3所示:
4 外涵全超音轉子设计
目前,国内外对全超音压气机的研究并不多,因为全超音转子叶片通道内会形成贯穿S2流面的激波,因此普遍认为在全超音情况下很难实现较高的效率和喘振裕度。特别是对于双涵CDFS,因为其外径较大,其外涵不仅全超音,马赫数还会相对较高,因此更不利于设计者优化效率和控制激波。
本文在该CDFS外涵转子流场设计方面,尽可能采用正预旋设计,以减小转子进口马赫数,降低激波强度,减小激波损失。在转子叶片造型方面,采用适合超音叶型设计的任意弯度中线,配合修正圆弧的叶厚分布,尽量控制激波位置和激波结构,提高喘振裕度。
CDFS外涵10%、50%、90%叶高的S1流面相对马赫数分布,叶片根、中、尖三个截面的流场结构相似,叶根马赫数稍低一些,叶尖正预旋设计使尖部马赫数没有大幅增加,各激波结构也较为合理。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双涵道CDFS的设计特点,开展了某双涵道CDFS的内、外涵气动方案设计,得到如下结论:
1)CDFS转子叶片强度问题和外涵为全超音设计是双涵道CDFS设计的主要难点;
2)为了兼顾双涵道CDFS转子的强度需求,其内涵转子设计应尽量不采用尖部前掠,或者尽量减小前掠量。
3)CDFS外涵设计时,可以通过采用正预旋设计,减小转子进口马赫数,降低激波强度,减小激波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鑫,刘宝杰.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气动设计特点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25(2):434~442.
[2]Gronstedt U T J,Pilidis P.Control optimization of the transient performance of the selective bleed variable cycle engine during mode transi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02,124(1):75~81.
[3]赖安卿.核心机驱动风扇级气动布局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张鑫.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气动设计及其下游部件的匹配[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关键词]变循环;双涵道核心机驱动风扇级;全超音转子;气动设计;转子
中图分类号:TP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8-0045-01
1引言
在超声速客机和宽飞行包线多任务战斗机对发动机需求的驱动下,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工作[1,2]。GE公司在该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前期变循环发动机均采用了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简称CDFS)的设计来实现发动机流量的调节。虽然其各型发动机的CDFS与高压压气机气动布局均不相同,但CDFS均为单涵道独立部件,CDFS出口气流一部分进入第二涵道,一部分进入高压压气机[3]。国外VAATE计划中提出了双涵道CDFS的气动布局,CDFS内涵与高压压气机融为一体,称为“通用大范围流量调整核心机[4]”。
国内在变循环核心压缩部件的研究方面,大多是针对单涵道CDFS部件的研究,以及CDFS和高压压气机匹配设计研究[5,6],气动布局与GE公司的相近,对双涵道CDFS的研究相对很少。本文主要对双涵道CDFS的设计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某双涵道CDFS的内、外涵气动方案设计,同时为了解决其设计难点,提出了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2 双涵道CDFS设计特点和难点
VAATE计划中的CDFS与高压压气机气动布局如图1所示[4]。该种气动布局在性能上的优势在于:CDFS内、外涵道独立工作,两个涵道的气体流动可分别设计。CDFS内涵与高压压气机组成一个整体,可作为一个内涵压气机进行设计,这样就削弱了CDFS与高压压气机、二级涵道之间的气动耦合;在结构上的优势在于可以取消前涵道引射装置。该种气动布局的主要缺点在于:CDFS转子叶片上带有分流环,对材料和结构强度的要求更高;CDFS外涵为全超音设计,很难实现较高的外涵效率和喘振裕度,这两点也是双涵道CDFS设计的主要难点。本文在双涵道CDFS设计过程中,针对这两方面难点开展了以下相关工作。
3 内涵转子子午叶型设计
CDFS转子叶片的强度问题,是双涵道CDFS设计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材料研制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该转子强度问题,还需要设计者在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提出一些改善转子强度的相关解决措施。
压气机转子叶片经常采用前掠设计,尤其是转子尖部前掠,有利于控制内部激波,提高效率和喘振裕度。但叶片尖部前掠不利于转子叶片的强度,尤其是CDFS转子的内涵转子前掠,将会给CDFS转子分流环附近的应力造成明显提升。
本文开展了CDFS内涵转子采用掠型设计和取消掠型设计的情况下,CDFS内涵的三维计算特性对比。有、无掠型设计的CDFS转子子午叶型对比如图2所示。
本文的三维计算均是采用商用NUMECA软件的Fine模块进行的定常计算。进、出口计算域长度选取为叶片弦长的1.5倍。网格拓扑结构采用O4H型,近壁面第一层网格厚度为0.005mm。计算的介质为真实空气,控制方程采用湍流N-S方程,湍流模型使用S-A模型,方程离散采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有、无掠型设计的CDFS内涵无量纲特性对比如图3所示:
4 外涵全超音轉子设计
目前,国内外对全超音压气机的研究并不多,因为全超音转子叶片通道内会形成贯穿S2流面的激波,因此普遍认为在全超音情况下很难实现较高的效率和喘振裕度。特别是对于双涵CDFS,因为其外径较大,其外涵不仅全超音,马赫数还会相对较高,因此更不利于设计者优化效率和控制激波。
本文在该CDFS外涵转子流场设计方面,尽可能采用正预旋设计,以减小转子进口马赫数,降低激波强度,减小激波损失。在转子叶片造型方面,采用适合超音叶型设计的任意弯度中线,配合修正圆弧的叶厚分布,尽量控制激波位置和激波结构,提高喘振裕度。
CDFS外涵10%、50%、90%叶高的S1流面相对马赫数分布,叶片根、中、尖三个截面的流场结构相似,叶根马赫数稍低一些,叶尖正预旋设计使尖部马赫数没有大幅增加,各激波结构也较为合理。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双涵道CDFS的设计特点,开展了某双涵道CDFS的内、外涵气动方案设计,得到如下结论:
1)CDFS转子叶片强度问题和外涵为全超音设计是双涵道CDFS设计的主要难点;
2)为了兼顾双涵道CDFS转子的强度需求,其内涵转子设计应尽量不采用尖部前掠,或者尽量减小前掠量。
3)CDFS外涵设计时,可以通过采用正预旋设计,减小转子进口马赫数,降低激波强度,减小激波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鑫,刘宝杰.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气动设计特点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25(2):434~442.
[2]Gronstedt U T J,Pilidis P.Control optimization of the transient performance of the selective bleed variable cycle engine during mode transi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02,124(1):75~81.
[3]赖安卿.核心机驱动风扇级气动布局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张鑫.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气动设计及其下游部件的匹配[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