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到艺术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w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永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十八岁就已经老了”的戏谑语境中,他已经不能再老了。
  但是,岁月赋予给他的不是损耗与压力,而是从容和豁达的沉淀。
  不同于马苏、温峥嵘等实力演员在《演员请就位》的抱怨,他认为自己正值壮年、甚至青年,仍然保持前行的姿势,弥久愈香,弥久愈坚。
  他有两个履历。
  一个是行政履历:拖拉机手、清河村生产队长、东升乡乡长,海淀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北京市劳模、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是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
  另一个是艺术履历:海淀区美协理事、副主席,北京市美协会员、理事,中国美协会员,松石友画会八友之一……他以画松见长,蜚声当代画坛。
  这两个履历消除了行业和领域之隔,形成难以置信的矛盾合体:朴实的农民和洒脱的梦想家、传统艺术的坚守者和改革时代的开拓者、表达自我的艺术家和为民服务的乡长……
  单看那双手,粗壮的拇指、粗大的骨节、粗砺的手掌,任谁也想不到,它能创造出那么精到的美术作品,并且在中国美术馆、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四川省博物院、韶山图书馆、荣宝斋等高雅之堂展出。
  他的老师、“梁氏黄山树年松”开派宗师梁树年大师称赞道:“勤政有闲兼弄墨,好山好水体民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杂志执行总编杨庚新说:“永安着意表现雄浑博大的意境,……预示着松柏(绘画)艺术的一场突变。”
  清华美院教授杨琪赠诗:“青松翠柏冲云霄,威武雄姿不折腰。”
  圈里都称呼他“乡长画家”。尽管他并不太认可这个雅号,但这无疑是属于他的特殊标签。
  那么,从农民到艺术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这个距离,可能是放学路上的那棵千年古松


  成功皆源于梦想,成于实践。马云说,如果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的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
  杨永安从小就有一个当画家的梦想,跟同门师兄弟、科班出身的李春海、徐鼎一相比,他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但是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写写画画。
  1949年10月,他出生于北京清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六个,他是老大。这个贫困家庭有两个文艺元素:母亲会画鞋样、裁剪衣服,父亲上过三年私塾,会写毛笔字。杨永安一直笃定,他的梦想,一定是受了这“唯二”的影响。
  梦想的端倪出现在清河中心小学的三二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相当匮乏,小人书是所有孩子的梦想。他得到了一本连环画小人书——《岳飞传之十三双枪陆文龙》,在课堂上悄悄描摹,被班主任发现,受到严厉的批评,美术老师却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使得他自信地认为,自己拥有画画的天赋,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了画家之梦。
  当头棒喝随后便来。初升高,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专业考试两道题,一是大卫石膏像素描,二是“接班人”主题画。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基础训练,都是靠自己瞎打误撞,第一题自己考砸了;第二题考得还不错,他画的是一个拖拉机手。一位评委老师断言,杨永安基本功太差,当不了画家。相比落榜,这句话对他的打击更大,却也激起了他“一定要当画家”的倔强。
  后来,他上了北京二十中。从家到学校的途中,有一株千年古松,繁盛蓬勃,苍然遒劲。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它几眼。他拿起画笔,想把它画下来,可画来画去,始终画不出它的气势。他想,要是有一位老师指导,该多好。
  随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到来,他报考美术学院的机会和梦想被断送,不得不回乡务农,真的成为光荣的接班人,当上了拖拉机手。


杨永安从小就有一个当画家的梦想

  这位拖拉机手大大出了一把风头。
  队里有一台拖拉机,运输任务并不多,他觉得有些浪费,就把胶胎改装成带耙犁的铁轮,用来翻田犁地,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北京农业机械研究院的研究员下来调研,把他拍成照片,印在这种机型说明书封面上。
  他还有一个改进成果,自制垛垛机,用来堆麦桔。因为操作不当,他的食指指尖被切了下来,短了一截,以至弹不了古琴。
  劳动的辛苦以及受伤,对于出身农家的杨永安来说,算不上什么。
  令他苦恼的是,那时已经没有正经的课堂,找不到一个能够教他的老师,他仍然只能靠自学。
  社员们插秧播种、挖沟种树、“三夏三秋”等等各种场景,都成了他的笔下写生的素材。一本《芥子园画谱》,临摹了一遍又一遍,囫囵吞枣,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盲无方向。
  这种不务正业,免不了受到批斗。此时父亲也被批斗,得了精神分裂症,作为长子的他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不得不把梦想深埋心底。
  好不容易等到“文革”结束,准备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重拾梦想,但是队上的贫协通知,他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
  贫协只有贫农成份才能加入,他是佃中农出身,进不了,但他的爱人是。
  爱人欧长兰是烈士之女,其父欧永顺,曾任昌平区歇甲庄村农会主席,1947年被还乡团吿密而遇害。爱人告诉他,是全票通过的,大家都说杨家那小子是个人才,能折腾,一定能带领全队致富。
  这种信任,无法拒绝。同时,在他的心里也有一个脱贫致富的梦想。


靈山灵水灵芝柏
  杨永安接受了这一任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这份责任和使命,也是这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年,他28岁。
  放学路上的那棵千年古松依然故我,而他的画家之梦越来越远。

这个距离,可能是漫长的两个十四年


  人的命运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偶然组成。
  在杨永安的艺术人生中,也有这样的偶然。
  从1978年出任副队长步入仕途,到1992年5月成功拜师,成为梁树年先生的关门弟子,十四年。
  从拜师成功,再到2005年恩师仙逝,又一个十四年。
  两个十四年,是一个偶然。
  两个十四年,谁可坚持如此之久?
  首位访华的法国元首蓬皮杜说过,命运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
  两个十四年,杨永安正是经受了这种命运的考验,才把偶然变成必然。
  2006年,杨永安与同门师兄李春海、李发增、高北峰、程振国、周曦、赵刚、张进、张和平等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松石友山水画展——纪念梁树年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
  他参展的十幅作品,都是六尺整纸以上的大幅画面。杨庚新评价说:“与松柏结缘,始于画松,成于画松,追随恩师的足迹,永安初告成功。”
  这一年,杨永安57岁。
  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家,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作品必须不同于古人先辈和同辈同仁,带有明显而深刻的自我印记,即“做自己”。而他,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纪律要求他不能“做自己”,必须“为大家”,这也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那么,在这种两极的矛盾之路上,他是如何实现破茧成蝶的?
  很多人对此感到好奇。
  1985年2月,杨永安以市劳模身份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表彰大会,第一次见到梁树年大师的作品。
  那是四幅松树图,从左至右依次是溥杰、魏紫熙、梁树年、刘宝纯,都是大师级人物,画得都是松。他感到,“尤其是梁树年老师的松,纯水墨画的,最精彩!”
  他想拜师。
  梁树年乃张大千大风堂正式弟子,画坛一代宗师也。杨永安知道,大师绝不轻易收徒,他此时的水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又怎敢攀大师的高枝。
  另一方面,从三队调任四队队长之后,通过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引进无锡茭白种植技术,用了三年时间,使生产队社会的收入水平居于全村第一。乡里起用这个能人,让他当清河村委会主任。
  从队到村,工作量大大增加,又有前面的成绩标准为参考,上级和全村村民对他的期望更高,怎敢有负?怎可轻言拜师?
  1986年10月,他再次邂逅梁树年先生的作品。
  那天,杨永安带队到中关村进行项目考察,用自己的画引起了项目负责人的关注,答应到他们村进行可行性调研。
  谈判结束后,他们到海淀长征饭庄就餐,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丈二匹作品,正是梁树年先生的《松青柏翠图》。他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当年放学路上的那棵千年古松,在他的笔下完成了一般。
  他心里想,反正梁老师也在北京,有这地利,去看看也是好的。接着,他又想,自己的绘画水平没什么突破性进展,没准备好,万一被拒绝,再想拜师,就难了。所以,没有贸然成行。
  常言道,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
  一个意外的机会,杨永安主任得知,梁树年先生的内弟徐岳宾就住在他工作过的清河四队,深感惊喜和遗憾。
  惊喜的是,有了人和,离拜师更进了一步;遗憾的是,近在咫尺,却不知。
  被杨永安称呼为徐大爷的徐岳宾,早年曾与梁树年、郭传璋一道拜北京名家祁井西为师,中途改学了会计。徐岳宾自然知道杨永安学画,对他的人品和才干多有称赞。因杨永安专程登门拜访,才知道他仰慕梁树年,当即拿出家里收藏的梁树年三幅作品,给他观摩,甚至让他拿回家去临摹,连借条都不用打。
  杨永安对大师之作个中奥义更多了一层体会,拜师的念头更加强烈。
  著名印象派画家惠斯勒说,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
  杨永安有了地利、人和,还缺天时。
  清河村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电焊机厂、盒子房厂等各项工程先后上马。村里工作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自学和跟老师上课,在时间上不能保证。他只能抑制住内心拜师的冲动,一边苦练基本功,一边推进工作。
  直到1992年,这个拜师时机才姗姗来迟。
  他被选举任命为东升乡副乡长,上班八小时制度,有了一定的业余时间。且经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在花鸟、人物、山水、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并成为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尤其通过临摹梁树年的画作,对“梁氏黄山树年松”画法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十年磨一剑,他认为可以拜师了。
  1992年4月17日,在徐大爷的引见下,杨永安带着12幅作品和一本篆刻拓本,前往红庙北里梁老寓所登门求教。
  梁老看过他的作品,并无多言,只在他篆刻拓本的扉页上题字:“方寸之中有大块文章,永安篆刻家勉之。”并另送一幅简笔《松石图》,送客出门。
  杨永安心里忐忑,大师既用了“篆刻家”称谓,是不是婉拒了拜师之请?
  徐大爷说,简笔松只送学生不送友。
  杨永安大喜,遂于5月29日,备了新茶,采了月季,正式登门拜师,成为梁树年大师的关门弟子。
  这一年,杨永安43岁,梁树年81岁。

这个距离,可能是一勾一划之中的顿悟


  回顾杨永安的艺术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以临仿为主,兼及写生创作,注意三者的关联贯通;第二阶段,1990年—2006年,以寫生、创作为主,兼及临仿。第三阶段,即2006年至今,基本不再临仿,主要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   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临仿、写生、创作亦有交叉,前段学中创,重点在学;后段创中学,重点在创。
  行政工作要严谨,艺术追求要浪漫,杨永安在这“一线天”之路,走出自己的路。
  靠什么?靠的是悟性。凡事三悟,悟定而行,行而必达。
  1992年秋,杨永安第一次与恩师同行,前往昌平黑山寨写松。



  恩师观树,他察恩师。他发现,恩师与人不同,不拍照,不速写,而是眼观手摸。大师曰,事物记心间,才能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这句话让杨永安不能动笔。之所以不能,是因为他只记住了大概,没有记住细节。之后,他又自己抽空去了几次,每去一次,都能悟出一点新的东西。
  他做到了“记”,如何才能有“神”呢?
  数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顿悟。
  盘龙松者,龙也,以龙形为其神,岂不妙哉!
  八尺作品《盘龙古松》挥毫而就,这“就”,已是八年之后的千禧年。
  杨永安惴惴然交作业,请恩师指点。大师只言“胆子大”,再无多语。
  多日后,九旬大师亲登门,与爱徒谈论《盘龙古松》,更赠以两幅画作和一封手札,徒受宠若惊。
  大师说,主体甚好,有神,然辅体有不足。大师亲手上笔,改石头,补石形,授技传法。徒窃喜,八年得一悟,值也。
  每每忆及此事,杨永安莫不心动。
  恩师仙逝之后,杨永安含涕作《豆村赋》:“夫豆村者,合而为树,乃恩师梁树年先生之号也。……豆村翁,如绝壁之松柏,有杨柳之怡风,育桃李之绚彩,教后学之德能。余遇恩师,幸乃三生。步画坛之幼木,得栽培之身成,享夏日之浓萌,暖体躯于寒风。夫师道之恩不可忘也。至勤学于刻苦,继师承以发扬,乃师之所望矣。”真情留于字间,悲苦藏于行里。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其实就是顿悟。可这东西像一个矫情的怪物,来无影去无踪。想有拥有,还需平时积累。
  自拜师后,杨永安每个月都交作业,多的十五六幅,少的六七幅,从不没有中断过,而且每一幅都有思想融于其中,绝无敷衍。在他编著的《师情画忆——我和恩师梁树年先生》的书中,收集了不少这类点评作业。
  老师但有点评,他都在回家之后,默记于作品背后。
  如:“1996年6月19日下午,梁老观此画指正:松树用笔小、细、压不住画面,松树再大一些,用笔粗一点,路再加一些隐盖处,远松圆滑,远山右边的不太好,应有灵气。”
  如:“1994年7月2日下午,梁老指正:1.远山画的好(远山难画好);2.笔墨臃;3.上边小路变化圆,下边树要大一点;4.右边山掩上云,不要受云所限制,放开画。”
  这种苦修与坚持,有几人能做到!能够做到这种苦修与坚持,还只是成为艺术家的基础而已,更需要累积之下的顿悟和突破。

这距离,可能是政德与艺德之间的双修之路


  陶铸在《松树的风骨》一文中写道:“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這是杨永安最喜爱的一篇文章,画松亦因此“油然而生敬意”。他说,画松者,必先具松之德行,所行之路则少病魔,所画之松则多风骨。
  说来易,行且难。对于农民、乡长出身的画家杨永安来说,更难。
  为政与修艺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杨永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其中秘诀,便是“把自己变成一棵松”,以松德正己德,以政德正艺德,再以艺德养政德。
  他在东升乡副乡长、乡长岗位工作的十六年,也是东升乡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六年,钱权利的诱惑无时不在。
  形容这十六年,他用了个词:如履薄冰。但他说得轻松而坦然,这说明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为政之德,贵在忠诚。
  他陪伴了五任乡党委书记,皆赞其德。
  他经历了数次审计,无一不是轻松过关。
  他在副乡长任上主导创建的东升科技园,如今是海淀经济的一颗明珠,2019年园区产值达252亿,税收为22.5亿元。
  2006年,他退居二线,原本可以全心投入绘画事业,主动承担起编写《东升乡志》的任务,历时三年,四十万字。
  跟他同事多年的李进山说,杨永安外表敦厚,却有一颗开拓的心。正是这种开拓精神,才使他不安现状,为东升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像网络世界,点击鼠标即可随意切换一样,他在政与艺之间彼此呼应。
  为政忠诚与开拓精神又体现在他习艺之路上,形成了不断谋求突破的艺德。
  学习前辈却不拘泥于前辈,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第一个突破,在画法上从中景到近景的突破,如此以来能够给以一种更加强烈的震撼和现场感。
  另一个突破则是广泛结交武术名家,从他们的形式和形态上寻找画松的突破点,将武术的动作融合到松柏画里,使得画出的松柏更拟人化。
  于是,他的松独具一格!
  从农民到艺术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说远则远,说不远则不远,只在双脚之间!
  双脚迈开,可以行千里;两脚并拢,可以观已心。
其他文献
年关将至,老母亲在家乡盼望,漂泊在外的游子漂洋过海也要回家团聚,何况现在交通便捷,一千多公里的距离根本不是问题。站在阔别半年的老娘面前,用乡音唤一声:“姆妈”,拥她入怀,看见老娘脸上慈祥的笑容,也唤醒了自个儿心底深处的眷恋。娘在家就在,有娘在,无论我多大岁数,仍然是娘的满崽。可以任性、可以撒娇、还能小小的耍赖,与生俱来的这份亲情始终是我生命暖阳,温暖我心房。  家乡的疫情防控到位,天罗地网的大数据
期刊
11月28日,“中关村金种子实训营”2020第1期开学典礼举行,一批优秀的金种子企业迎来“新学期”。这是中关村打造优秀金种子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培养与陪伴优秀金种子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少走弯路,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成长大本营”的创新举措。  这就不得不提中关村“金种子工程”。为打造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中关村管委会于2011年启动了专门针对初创期企业的“金种子工程”,主要目的就是遴选
期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其中之一的園林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与京剧、烹饪、山水画并称为“文化四绝”。中国的古典园林,更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一座好的园林,不仅富有诗情画意,极具观赏价值,且具有艺术的匠思,文字的韵味,美学的深度以及哲学的辩证观点。可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中国古典园
期刊
日前,吉林大学教授、秦汉史研究学者黄中业在其新著《秦法之变》(新星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中,揭秘秦国强大的缘因,并从秦国法制建设的角度,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进行了考察和详述,为我们绘制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强秦之路。  回首中国历史,春秋末期,盛行已久的奴隶制已开始遭遇重大危机。原来地处中原和边陲地区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晋、秦、楚等,已经开始赶上或超越了中原地区,逐渐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各国的生产力也普
期刊
智库因战略而兴,因战略而盛,并随战略而名声鹊起,于纵横捭阖之中凸显自身价值。布鲁金斯、兰德、卡内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些中外著名智库莫不如是。中关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官方、社会智库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史上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科学城的每一次战略转型都有它们参与的身影、智慧的结晶。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主导的国际合作发展倡议,毫无疑问对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构
期刊
冯牧先生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随着岁月积肥的孕育,我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在澜沧江边邂逅一场蝴蝶的盛会啊!可是,去澜沧江边走一走尚且不能如愿,更别说际遇到蝴蝶会了。  漫步在澜沧江边,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更没想到这次旅行竟来得那么突然,说走就走,我就到了西双版纳的景洪市。景洪,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它的来历也是非常浪漫的。据说曾经有位傣族王子去山上打猎,打
期刊
进军地外生存生命保障系统  一座名为“月宫一号”的白色圆顶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一角。这是一个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可循环再生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整个系统可满足四人长期高闭合度的生命保障需求,开展各种科学實验研究。  走进这座神秘的建筑,透过植物舱舷窗望去,一排排架子排列井然;在LED灯的照射下
期刊
撬动这一未来的巨大“新蓝海”进而引致大健康行业的需求井喷,需要战略上的不断调焦以及市场微观层面新动能的挖掘与激发。  “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与“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日前分别在湖北武汉与广西南宁先后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的城市和著名的“长寿之乡”,武汉与南宁扮演会议的东道方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从博览会引来的34个国家共计1200家企业的盛况以及产业峰会开幕式所签下的超230
期刊
当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态势令人兴奋,增加了人类在诸多领域中能力扩展的机会。  商业领域,计算广告成为数据、算法商业转化的最佳场所,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广告高投入和转化率之间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将手中的大数据转化为最大利益等问题。在吉苏哈(Jisu Huh)和爱德华·C·马尔特豪斯(Edward C.Malthouse)《前进中的计算广告——概念与方向》一文中认为:计算广告是一种广
期刊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都是国与国之间在经过反复利益博弈基础上而最后归于一致和达到趋同的过程。  八年磨一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经过了31轮的正式谈判后终于瓜熟蒂落,一个横跨南北半球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呼之而出,而它带给世界的并不只有地理意义上的自贸空间,更树起了一面引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走向的全新旗帜,同时饱满地对外输出着区域经济合作走向成功的珍贵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