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重镇,菇乡冷水,这里以一条好溪而灵气十足,这里以盛产香菇而闻名遐迩。富阳接连富春山水,百里画廊,不仅令历代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也让历史上为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氏族世家找到了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烟雨江南,风涌河山。历史的巧合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在这41平方公里的菇乡大地上却蕴藏着“三国”历史遗韵,生存着“三国”三位重量级人物孙权、诸葛亮和曹操的后裔。想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群雄大战。似乎真应了《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在诗意山水的富春江——新安江沿岸,竟分布着三国群雄后人的聚居村落。他们以和睦融洽的方式重新演义三国的传说。我们曾在无尽长江的滚滚浪涛中,在那西风残照的历史烟云中,仰瞻过这些有着无数丰功伟绩的千古英豪。而他们的后裔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演绎祖辈们的豪情呢?
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
龙门在江南古镇中名声不算大,但却是历史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山乡古镇,也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从高大的“龙门古镇”牌坊下望去,“孙权故里”大照壁后紧贴着一幢罕见的明代三层楼房,其后就是密密麻麻的明、清和民初的古宅了。东汉名士严子陵畅游龙门山,留下了“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赞誉,龙门古镇缘此而名。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岸,坐落在仙霞岭的余脉龙门山下,是中国最大的孙权后裔聚居地,也是民间孙氏文化保留最全之地。
厅堂众多是龙门镇的一大特色。这些厅堂以前都是族中议事的地方,各房的住宅就围绕厅堂铺展。顺着龙门街往前走,比较醒目的建筑是明代的承恩堂,白墙黑瓦,砖砌门楼上书“工部”两字,下面又有“冬官第”三字。这是明朝督造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工部主事孙坤居所,在当地很受重视。“工部”远称不上华丽,砖雕和彩绘都颇为简单,比不上同为明代门楼的“义门”,惟四角飞檐,还算气派。
古镇上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极为完整,山乡古镇,廊房相连,巷道纵横。在这里走一家就可以进百家,如入迷宫一般,当地人有“下雨天串门不湿鞋”之说。历史上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半,按照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古镇上无论是“井”字形还是“回”字形厅堂,都是高墙筑就,空间通透而高大,既相对封闭又相互通连,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狭窄悠长的老街、古朴的民居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据资料介绍,宋初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具体名姓已不可知)迁居龙门定居,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经生息繁衍了六十多代。这里90%以上的村民都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龙门孙氏虽已迁居多年,但至今还按各自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保留着以血统为基础的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尊卑之序,成为极其罕见的宗族社会缩影。
一直以来,都有着“龙门孙氏,浙东望族,富春之嫡派”的说法。孙权故居的“义门”楼牌造型别致。牌楼左右两旁摆放着两块大石,其一是“下马石”,而另一块则是“上马石”。传说过去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在“义门”两字的左右,还有两行小字,上款是“富阳县知县奚补”,下款是“为义民孙潮立”。这门楼是为表彰孙权后裔孙潮在岁歉民饥时,慷慨地代缴全村皇粮,并以积谷一千余石救灾的义举。
古镇最重要的地方要算是孙氏宗堂。头上的“门当”,门前的“户对”,依稀仍能够体味昔日主人家地位的显赫、荣耀。庭院里有一个小小的戏楼,正面的余庆堂供奉孙权像,两边排列着周郎、陆逊等三国英雄的木刻像。堂中摆放的木桌木椅颇为古朴。有趣的是当中的大圆桌,可分为两个半圆,也可合二为一,称为“日月桌”或“夫妻桌”,分分合合,颇有深意。侧面一个小私塾里,有无数牌匾。据资料介绍,孙氏,原姓田,后赐姓孙,第三代孙家便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富春孙氏便是其后代。东汉末年,孙武后代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多年的创业,崛起江东,建立吴国。自宋初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迁居龙门至1939年间,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繁衍到六十五世。其间富春孙氏中有人到广东做官,从此龙门孙氏在广东东延续,其后裔中就有孙中山。
曹操后裔聚居地——上村
虽然关于曹操后裔的真正所在地的争论现在学术界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年的英雄也早已无处觅寻。生活在富春江边的曹氏后裔褪去了祖辈们风华称雄的豪情,继续用这千百年来滋养富春的江水酿造美酒,重新书写着历史。
曹氏宗祠据说建于嘉庆十年,规模和结构比孙氏宗祠更为复杂、阔大,雕刻非常优美。两侧的板壁上刻着春兰秋菊的图案,线条流畅。在两侧的偏厢里,摆放着一座座放置的棺木,不少桐漆厚板,非常考究。曹氏宗祠门口的对联“春江新甲第,歙浦旧家声”,道出了曹氏后裔迁居到此的渊源。
上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志远堂”。这是一个四合院。走马式的堂楼在杭州还是顿为少见的。一块董诰亲笔题写的“光耀南弧”的匾额,在乌黑的厅堂里。匾额保存依旧完好,放射出和周围破败的房屋不符的旧日荣光。
其实上村的特色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天然的野趣。上村环村有十二个水塘,自成水系,水面上一群鸭子把水面划开一道道波痕。村后的稻田后,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走过去二十分钟就能看见富春江。在这里,富春江被一个巨大的沙洲分为两道,靠近这边的一道就是瓜江,而这个沙洲,就是著名的王洲。上村在场口镇原东图乡,村周环绕十二口池塘,这在古村中极为罕见。村后就能看见富春江、王洲的密林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景色十分优美。
这支曹氏是曹植的后代,唐朝时定居安徽歙县南街,元末明初迁到歙县雄村,明代中后期,跟着徽商的步伐,迁居富阳。宗祠立柱上的楹联“春江新甲第,歙浦旧家声”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新安江边的歙县雄村是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为了保护里面很多珍贵的古迹。村口有三座牌楼,“四世一品”牌楼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其雄伟之姿在徽州仅次于许国石坊。村中还有不少墓道牌楼。雄村的曹氏宗祠有新老两座,规模要比富阳上村的大好几倍。村里的竹山书院是当时安徽最好的书院之一,曹氏子孙都可以入院读书,费用由族人资助,学习之风日盛,仅明清两代,竹山书院就出了54名进士,每中一名进士,就在院中栽一棵桂树。曹操后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声震徽州,雄霸一方。如今的竹山书院已显得破败了许多,但村里人都认为,曹氏家族的发达都与他们重文兴教有关。
说起上村,不止是曹氏后裔的聚居地。上村最富盛名的王洲也与三国另一位重要人物有关,那就是孙权。相传,孙权的祖父孙钟是富阳人。《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九》载:“孙钟家于富春……以种瓜自业。”传说孙钟的种瓜地点,也就是他的故居,在王洲瓜桥埠。王洲是富春江中的一个大沙洲,以前就叫孙洲。洲南边的富春江叫瓜江。瓜桥埠在瓜江边,一道道土堤把瓜江拦成了死水。瓜桥埠头是土地庙改建的吴大帝庙,旁边的石涨庙遗址标着孙钟、孙坚居住地。瓜桥埠南面稻田地里立着一块碑“雄瓜地”。据说孙钟当年种瓜时,一块地只结了一个瓜,所以叫作雄瓜地。走过土堤, 农田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廊亭,亭内的“集善亭碑”是清光绪年间立的,如今已经风化得看不清字迹。隔着蚌珠塘和马褂木苗地,另有新造的翘檐四角亭,里面立着费孝通题的“孙权故里”碑。
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市城西约18公里与建德交界处,富春江上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诸葛村就如入八卦阵中,奇特的内外双层“九宫八卦”布局,没有导游的引领,进得来,出不去。鱼形八卦图式的钟池为村落的中心,全村房屋环湖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环绕村外的八座小山连成弧线,恰似八卦的八门,为外八卦。村落虽然不断扩大,但内部八卦阵形始终不变。村中两百多座明清古宅,雕梁画栋,形态各异但都保持着古朴大气的风格。
村中居住着诸葛亮后裔三千佘人,是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据《高隆诸葛氏族宗谱》记载,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兰溪一带,元中期,诸葛亮第二十八世孙诸葛大狮携子孙移居地貌独特的高隆岗,开始营造诸葛八卦村。
说起为何诸葛后裔定居此地,也不得不提历史上战火连年的岁月。当年剑阁阻击邓艾,诸葛亮长子诸葛詹、长孙诸葛尚同一天战死,成都被攻破。极少数幸存者隐姓埋名迁往它处。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利用蜀人思念、敬仰诸葛亮的心理封诸葛詹次子诸葛京为江州刺史。唐末以后,适逢战乱,诸葛后人辗转前来此地。
泽泉而居,种莲为生是诸葛后裔几百年来的生活写照。为何一代英豪会成为今天富春江畔平凡的种莲人?这也许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著名的《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詹的家书,也是临终时的遗嘱,教导子孙要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由此,诸葛后裔世世代代把这句话作为家训教育后代,子孙也敬若神明,引以为荣。村民人人会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并努力实践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遗训,至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刘备后裔聚居地——曙星村
除了上述几个地方之外,在距离龙门古镇仅仅20公里的曙星村则居住着另一位三国重量级人物——刘备的后裔。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宁静至极。
据《富春刘氏宗谱》中记载:自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开始诛杀天下的刘姓。而刘备的后人就逃到了富春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又容易隐藏,刘氏的族人就长久的在这里居住了下来。即便如此,刘氏子孙为了掩饰身份,又把刘字去卯改姓金。后来由于家族出现了“专政的刘谨”,家道再度衰落。宋朝皇帝诛杀了刘谨之后,“又欲诛天下刘金二姓”,刘氏家族被迫流亡,其中一支来到了“富阳墅溪”(即如今的曙星村)。而且,在当地还有个习俗叫做“活金死刘”,就是活着的时候都姓金,而死后立碑的时候把姓都改回刘。即使在今天,村子里还是保存着这样的习俗,所有的墓碑都是刘姓,而立碑的未亡人都是金姓。而且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今天的曙星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富春的刘备后裔的聚居地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空跨越1800年后,恐怕连三国的几位英豪也无法想象,他们的子孙在美丽的富春江畔共饮一江水,把祖辈的豪情化作对生活的热情;把千年的恩怨化作对家乡的热爱。富阳的确是一个与三国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福地,今天的富阳,没有了金戈战马,消失了刀光剑影,但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多了一份洗净铅华的亲切。
烟雨江南,风涌河山。历史的巧合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在这41平方公里的菇乡大地上却蕴藏着“三国”历史遗韵,生存着“三国”三位重量级人物孙权、诸葛亮和曹操的后裔。想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群雄大战。似乎真应了《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在诗意山水的富春江——新安江沿岸,竟分布着三国群雄后人的聚居村落。他们以和睦融洽的方式重新演义三国的传说。我们曾在无尽长江的滚滚浪涛中,在那西风残照的历史烟云中,仰瞻过这些有着无数丰功伟绩的千古英豪。而他们的后裔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演绎祖辈们的豪情呢?
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
龙门在江南古镇中名声不算大,但却是历史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山乡古镇,也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从高大的“龙门古镇”牌坊下望去,“孙权故里”大照壁后紧贴着一幢罕见的明代三层楼房,其后就是密密麻麻的明、清和民初的古宅了。东汉名士严子陵畅游龙门山,留下了“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赞誉,龙门古镇缘此而名。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岸,坐落在仙霞岭的余脉龙门山下,是中国最大的孙权后裔聚居地,也是民间孙氏文化保留最全之地。
厅堂众多是龙门镇的一大特色。这些厅堂以前都是族中议事的地方,各房的住宅就围绕厅堂铺展。顺着龙门街往前走,比较醒目的建筑是明代的承恩堂,白墙黑瓦,砖砌门楼上书“工部”两字,下面又有“冬官第”三字。这是明朝督造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工部主事孙坤居所,在当地很受重视。“工部”远称不上华丽,砖雕和彩绘都颇为简单,比不上同为明代门楼的“义门”,惟四角飞檐,还算气派。
古镇上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极为完整,山乡古镇,廊房相连,巷道纵横。在这里走一家就可以进百家,如入迷宫一般,当地人有“下雨天串门不湿鞋”之说。历史上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半,按照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古镇上无论是“井”字形还是“回”字形厅堂,都是高墙筑就,空间通透而高大,既相对封闭又相互通连,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狭窄悠长的老街、古朴的民居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据资料介绍,宋初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具体名姓已不可知)迁居龙门定居,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经生息繁衍了六十多代。这里90%以上的村民都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龙门孙氏虽已迁居多年,但至今还按各自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保留着以血统为基础的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尊卑之序,成为极其罕见的宗族社会缩影。
一直以来,都有着“龙门孙氏,浙东望族,富春之嫡派”的说法。孙权故居的“义门”楼牌造型别致。牌楼左右两旁摆放着两块大石,其一是“下马石”,而另一块则是“上马石”。传说过去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要下马。在“义门”两字的左右,还有两行小字,上款是“富阳县知县奚补”,下款是“为义民孙潮立”。这门楼是为表彰孙权后裔孙潮在岁歉民饥时,慷慨地代缴全村皇粮,并以积谷一千余石救灾的义举。
古镇最重要的地方要算是孙氏宗堂。头上的“门当”,门前的“户对”,依稀仍能够体味昔日主人家地位的显赫、荣耀。庭院里有一个小小的戏楼,正面的余庆堂供奉孙权像,两边排列着周郎、陆逊等三国英雄的木刻像。堂中摆放的木桌木椅颇为古朴。有趣的是当中的大圆桌,可分为两个半圆,也可合二为一,称为“日月桌”或“夫妻桌”,分分合合,颇有深意。侧面一个小私塾里,有无数牌匾。据资料介绍,孙氏,原姓田,后赐姓孙,第三代孙家便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富春孙氏便是其后代。东汉末年,孙武后代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多年的创业,崛起江东,建立吴国。自宋初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迁居龙门至1939年间,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繁衍到六十五世。其间富春孙氏中有人到广东做官,从此龙门孙氏在广东东延续,其后裔中就有孙中山。
曹操后裔聚居地——上村
虽然关于曹操后裔的真正所在地的争论现在学术界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年的英雄也早已无处觅寻。生活在富春江边的曹氏后裔褪去了祖辈们风华称雄的豪情,继续用这千百年来滋养富春的江水酿造美酒,重新书写着历史。
曹氏宗祠据说建于嘉庆十年,规模和结构比孙氏宗祠更为复杂、阔大,雕刻非常优美。两侧的板壁上刻着春兰秋菊的图案,线条流畅。在两侧的偏厢里,摆放着一座座放置的棺木,不少桐漆厚板,非常考究。曹氏宗祠门口的对联“春江新甲第,歙浦旧家声”,道出了曹氏后裔迁居到此的渊源。
上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志远堂”。这是一个四合院。走马式的堂楼在杭州还是顿为少见的。一块董诰亲笔题写的“光耀南弧”的匾额,在乌黑的厅堂里。匾额保存依旧完好,放射出和周围破败的房屋不符的旧日荣光。
其实上村的特色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天然的野趣。上村环村有十二个水塘,自成水系,水面上一群鸭子把水面划开一道道波痕。村后的稻田后,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走过去二十分钟就能看见富春江。在这里,富春江被一个巨大的沙洲分为两道,靠近这边的一道就是瓜江,而这个沙洲,就是著名的王洲。上村在场口镇原东图乡,村周环绕十二口池塘,这在古村中极为罕见。村后就能看见富春江、王洲的密林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景色十分优美。
这支曹氏是曹植的后代,唐朝时定居安徽歙县南街,元末明初迁到歙县雄村,明代中后期,跟着徽商的步伐,迁居富阳。宗祠立柱上的楹联“春江新甲第,歙浦旧家声”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新安江边的歙县雄村是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为了保护里面很多珍贵的古迹。村口有三座牌楼,“四世一品”牌楼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其雄伟之姿在徽州仅次于许国石坊。村中还有不少墓道牌楼。雄村的曹氏宗祠有新老两座,规模要比富阳上村的大好几倍。村里的竹山书院是当时安徽最好的书院之一,曹氏子孙都可以入院读书,费用由族人资助,学习之风日盛,仅明清两代,竹山书院就出了54名进士,每中一名进士,就在院中栽一棵桂树。曹操后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声震徽州,雄霸一方。如今的竹山书院已显得破败了许多,但村里人都认为,曹氏家族的发达都与他们重文兴教有关。
说起上村,不止是曹氏后裔的聚居地。上村最富盛名的王洲也与三国另一位重要人物有关,那就是孙权。相传,孙权的祖父孙钟是富阳人。《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九》载:“孙钟家于富春……以种瓜自业。”传说孙钟的种瓜地点,也就是他的故居,在王洲瓜桥埠。王洲是富春江中的一个大沙洲,以前就叫孙洲。洲南边的富春江叫瓜江。瓜桥埠在瓜江边,一道道土堤把瓜江拦成了死水。瓜桥埠头是土地庙改建的吴大帝庙,旁边的石涨庙遗址标着孙钟、孙坚居住地。瓜桥埠南面稻田地里立着一块碑“雄瓜地”。据说孙钟当年种瓜时,一块地只结了一个瓜,所以叫作雄瓜地。走过土堤, 农田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廊亭,亭内的“集善亭碑”是清光绪年间立的,如今已经风化得看不清字迹。隔着蚌珠塘和马褂木苗地,另有新造的翘檐四角亭,里面立着费孝通题的“孙权故里”碑。
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市城西约18公里与建德交界处,富春江上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诸葛村就如入八卦阵中,奇特的内外双层“九宫八卦”布局,没有导游的引领,进得来,出不去。鱼形八卦图式的钟池为村落的中心,全村房屋环湖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条弄堂,将全村分为八块。环绕村外的八座小山连成弧线,恰似八卦的八门,为外八卦。村落虽然不断扩大,但内部八卦阵形始终不变。村中两百多座明清古宅,雕梁画栋,形态各异但都保持着古朴大气的风格。
村中居住着诸葛亮后裔三千佘人,是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据《高隆诸葛氏族宗谱》记载,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兰溪一带,元中期,诸葛亮第二十八世孙诸葛大狮携子孙移居地貌独特的高隆岗,开始营造诸葛八卦村。
说起为何诸葛后裔定居此地,也不得不提历史上战火连年的岁月。当年剑阁阻击邓艾,诸葛亮长子诸葛詹、长孙诸葛尚同一天战死,成都被攻破。极少数幸存者隐姓埋名迁往它处。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利用蜀人思念、敬仰诸葛亮的心理封诸葛詹次子诸葛京为江州刺史。唐末以后,适逢战乱,诸葛后人辗转前来此地。
泽泉而居,种莲为生是诸葛后裔几百年来的生活写照。为何一代英豪会成为今天富春江畔平凡的种莲人?这也许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著名的《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詹的家书,也是临终时的遗嘱,教导子孙要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由此,诸葛后裔世世代代把这句话作为家训教育后代,子孙也敬若神明,引以为荣。村民人人会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并努力实践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遗训,至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刘备后裔聚居地——曙星村
除了上述几个地方之外,在距离龙门古镇仅仅20公里的曙星村则居住着另一位三国重量级人物——刘备的后裔。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宁静至极。
据《富春刘氏宗谱》中记载:自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开始诛杀天下的刘姓。而刘备的后人就逃到了富春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又容易隐藏,刘氏的族人就长久的在这里居住了下来。即便如此,刘氏子孙为了掩饰身份,又把刘字去卯改姓金。后来由于家族出现了“专政的刘谨”,家道再度衰落。宋朝皇帝诛杀了刘谨之后,“又欲诛天下刘金二姓”,刘氏家族被迫流亡,其中一支来到了“富阳墅溪”(即如今的曙星村)。而且,在当地还有个习俗叫做“活金死刘”,就是活着的时候都姓金,而死后立碑的时候把姓都改回刘。即使在今天,村子里还是保存着这样的习俗,所有的墓碑都是刘姓,而立碑的未亡人都是金姓。而且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今天的曙星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富春的刘备后裔的聚居地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空跨越1800年后,恐怕连三国的几位英豪也无法想象,他们的子孙在美丽的富春江畔共饮一江水,把祖辈的豪情化作对生活的热情;把千年的恩怨化作对家乡的热爱。富阳的确是一个与三国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福地,今天的富阳,没有了金戈战马,消失了刀光剑影,但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多了一份洗净铅华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