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白鹿上书院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2点28分……
  一幢名叫白鹿上书院的古老教堂在震灾中轰然倒下,就像作家梅里美笔下那个命运飘零、半生凄苦的卡门般轰然倒下,结束了她那“饱受世人争议”的一生……
  残檐、断垣、门楣,孤独地留在成都人惋惜的目光中,就像“她”的墓志铭,清晰记载着:“生”于1908年,“卒”于2008年。
  
  一
  
  男人可以有100种理由,不齿一个卡门女人;恰如旁观者可以有100种理由,鄙视一个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杂交玩意”。
  某些建筑学者,首先砢碜“她”。在她生前岁月里,也在她倒下的那一刻——一声长“嘁”:看这个怪里怪气的洋卡门,这个毛病多多的百岁洋卡门。哪里如我们中国古建筑千岁级的老叔公,依然还这样四平八稳巍然屹立!
  1895年,成都彭州白鹿镇回水村的一处荒山上,堆积着飘洋过海,辗转轮渡、马车等交通工具,千里跋涉而至的准备“临盆”“接生”用的彩绘玻璃、石料。这一年,白鹿上书院,开始了痛苦的长达13年的艰难孕育。“她”的“悲苦命运”从降生前便“几乎注定”——
  


  在19世纪那样一个外夷侵略、洋番肆虐,主观上讲不清什么道理的年代,恰一个上身穿旗袍、下身搭配牛仔裤的“卡门女人”,如此这般招摇过市,这行头、打扮,不消说肯定招来齐刷刷白眼、怒斥。
  终于,1908年,一座耗费人力的教堂在白鹿河上游的山坡上建成了。它外观是“中国四合院”形状,标准的坐东向西“中国建筑风水”走向,四围九座山峰,呈“九龙归位”环绕。内中间一座哥特式礼拜堂钟楼,两侧是学院的二层砖石木结构楼房。虽然半身轮廓中国化,但以哥特式尖顶代替了中式正脊、鹊尾。彩绘玻璃拱形、尖形门窗代替中国窗花、雕棂;中国建筑的最美点睛之笔,那微微上卷一点的眼角飞檐,被做了“拉皮手术”,抹平了;西洋建筑的最美精华,如同西洋雕塑、西洋女人身上凸显的精华,多层次建筑支撑衔接的整体立体感也没有突现,像畸形的发育不良的混血儿,平板胸、平板脸。既无中国神韵美,也无西洋立体感。整个一种“不伦不类”造型。
  就在刚过去的20世纪上叶,白鹿上书院这个“洋卡门”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钟楼旁的两个人字形陪殿被冲垮了。“洋卡门”从此落下了残疾。在“她”100岁烛年,他那老迈的身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击倒了……
  成都人有100种理由,宽容这个“舶来品”。成都人的大智慧,至今从容不迫地应对着外界环境因素变化。
  2006年,白鹿上书院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一些年轻人爱往这跑,溜达,茶馆、老街逛腻了,这里挺新鲜的。2008年,白鹿院轰然倒塌。人们默默地打量着“她”,像送走了一个淡淡的“君子”之交。
  
  二
  
  我是在一张照片里知道白鹿上书院的。记得,那是2年前在成都芳龄路——一个名叫青鸟的小酒吧里。这个酒吧,是由我的朋友朱彬先生的创办。那张名为“弥光中的白鹿院”的照片正是出自于他手。
  第一眼就牢牢吸引我的视线:哥特式建筑,风格纯粹,神秘安详,每每让我想起有故事的呼啸山庄……
  白鹿上书院在我看来就有太多埋藏的故事,太多值得回忆、值得细细探究挖掘的秘密。
  这张照片还令我浮想出这样几个画面:《夜半歌声》中那古老歌剧院,最后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的歌剧院,那个幽灵一样夜晚飘荡的男人,还有哀怨的歌声在空楼里回荡;又或法国电影《歌剧院魅影》里那个黑洞洞的大门,那扇掩藏很多秘密的大门,像极了白鹿上书院厚厚的老木拱门。而白鹿上书院苍凉的三层木阁楼经书阁,似乎也并不比那电影中的地道迷宫里藏的秘密少……
  我迷恋这里的彩绘玻璃窗,还有长长的廊道里那高大石柱,我喜欢这个中西混杂哥特式教堂的精巧的营造结构,以及钟楼上的老旧精美浮雕花纹,还有背后冗长的历史。踱步在长廊里,或走在青苔阶道上,听着自己脚步在长廊里回响,在阶道青石板上踏、踏、踏。静谧中的高低音阶,让人充分感受到“建筑就是凝固的音樂”——粘在钟楼、高大的廊柱上的稔旧音乐。
  我感觉白鹿上书院里最神秘的东西,并非是看得见的,而是一些暗浮在背后的东西。这种人文内涵的精神层面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或许不如建筑形态那么直观,对于一个城市摄影者来说,表达是最难的,没有足够的精神层面修养,是无法捕捉的。但当我们站在白鹿上书院钟楼旁那三层木厢房前,是隐隐可以感觉到的:二楼书房的大门门锁时常紧闭,透过门缝,我好奇猜度,就像猜度武侠小说里藏经阁里的秘密……
  钟楼侧的那三层楼的厢房,就是神甫们当年的教室、休息室,藏纳着大量的天主教经书。有一次我和这里年轻博学的张神甫交谈,神甫告诉我说,他这里曾经是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钟楼侧的那三层楼的厢房,就是神甫们当年的教室、休息室。据说19世纪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每年培养过上百个神职人员。
其他文献
“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还活着  一定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位母亲危难之际  在手机上留给三月幼儿的遗言。      在废墟里,  跪着一位年轻的母亲,  她用双手支撑着颤抖的大地,  柔弱的身躯顶起万钧瓦砾。  当电闪雷鸣在瞬间劈下,  当山崩地裂在顷刻降临,  死亡的悲剧铺天盖地,  无数生命在黑暗中消失……  当生死需要用牺牲来抉择  当生命只能用生命来取舍  在地动山摇的刹那间  她眼含深情
期刊
刚刚爬出废墟  刺骨的疼痛使你牙关紧闭  看到了久违的阳光  看到了满目的军绿  于是乎  受伤的右手弯成了一个军礼    这是一个稚拙的军礼  潇洒而顽皮  缓缓抬起的小手  撬起了沉重的钢筋水泥  果断地掰开灾难的魔爪  让虚弱的肉体高高地挺立    这是一个简单的手势  充满了孩童的淘气  在死亡恐怖的气氛中  惊诧了拍照的叔叔  惊诧了救护的阿姨  像沙漠里的绿洲  为生命带来生机  中国
期刊
“众志危难时刻,雄兵十万,铁血铸忠诚……千古国难,催唤华夏兴邦。”6月15日上午,深圳中心书城书声琅琅,深圳诗人集体诗集《国殇》在这里举行首发义卖暨诗歌朗诵会,吸引了众多读者伫立聆听,在感动之余纷纷慷慨解囊。  该诗集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作序,深圳著名诗人刘满衡主编,海天出版社出版,编辑出版仅用了半个月时间,汇聚了深圳78位诗人的86篇诗作,这些诗作均由作者无偿提供,出版社无偿出版,设
期刊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孩子,你清澈明亮的眼睛  再也看不到五月的太阳  瞬间倾斜的大地开满黑色花朵  你到底流落在哪一瓣黑暗的背后?      翻开瓦砾,千万双手  在寻找生命的种子——  那些被埋入狱火的麦粒  我要把你们全部带回  带回到阳光和煦的田野……    月黑风高,我想起往日的走散  无数次与伙伴们和父母捉起迷藏  只要一声呼唤你必定回家  必定在夕阳落下的时刻 
期刊
《国殇》代序    历史将深深铭刻下2008年5月12日这个举世悲伤的日子,人类将永远记住中国·汶川这场惨绝人寰的地震灾难,华夏儿女将永世不会忘记一曲气壮山河的大爱悲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荡气回肠……  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都用黑纱白菊祭奠的时日。天府三川①800里江山顷刻间山崩地裂,家园尽毁;巴山蜀水500万同胞无家可归,近10万无辜死于灾难。汶川陆沉,生灵涂炭,
期刊
一进入八月,奥运会的倒计时已快走到终点。这些天,只要你走在街头,满眼看到的尽是奥运会的景观,甚至瞬间呼吸到的也是奥运会的气息,真是万事俱备,只等开幕了!  一届奥运会对一个举办城市来说是个大事,而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那更是喜事、幸事,因为我们从中能得到最大的实惠。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些年来在举办奥运会的动力下,北京的变化是一年一个样,越来越美,诸如住房、道路、大气、环境等等都有着大
期刊
近日,北京天通苑东区花园内陆续竖起近20个现代艺术雕塑,他们以形态各异和夸张的人像为主,有穿大喇叭裤的男子,也有裸体的女人,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雕塑一“出”,立即引来口水无数。  有人认为,这组雕塑表现了一种天然的亲情,并没有色情和粗俗的成分;也有人质疑,这组雕塑体型巨大,摆放位置不合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同时也有人指责:题材和内容太前卫,在小区出现感觉有点不伦不类。更有人称这些雕塑是一群装脱俗的
期刊
已经有五十四年不曾回过延安了。    啊,延安!当年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年轻呀,也许刚刚十八岁吧,我是一条多么幼弱的溪水呀!可是终于汇到你这条大川里来了,我成了这大川里的一朵小小的欢笑的浪花。延安啊,那时你真不愧是时代的熔炉,经过你的锻冶,我又随着大川流向远方,没有人知道有多远的远方。大川总是对我说:光明就在前面,冲啊,前进啊,不要停止,不要后退,要冲出一条生路来,杀出一条生路来。我听了大
期刊
《历史》让我知道了澳门,《地理》使我“看”到了澳门,那是少年时代的如烟往事。光阴荏苒,岁月沧桑,这一晃已过去了数十年!  尽管这几十年里,通过各种媒介,对澳门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状况……都略有知晓,但我对澳门的了解依旧不过一鳞半爪,杂乱无章,而且仅限于书本上的描述。不要说身临其境,实地感受,就是近距离地看上那么一眼,也不曾有过。因而头脑中的那点皮毛印象,说来就可笑了,完全建立在“想”的基础上
期刊
译/艾柯    每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枚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枚5分的镍币或一角的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