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之大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渐远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4位恩师。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谈大学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师,何尝不“大”,大到一个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随着思绪跟大家分享“吾师之大”,算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师之大,大在技艺精湛的教学功底
  1993年秋天,在洒满银杏叶的校园里,师从苏世荣老师的我开始了崭新的教学生涯。听苏老师讲课,只见苏老师不急不慌,与学生有说有笑,一会儿就下课了。而我上课,生怕讲不完,紧赶慢赶,一会儿就讲完了,结果离下课还有很久。学生看着我:“老师,您以光速把课讲完了。”
  几节课下来,苏老师微笑着把我叫到身旁:“你知道,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吗?一个头脑,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多两少,多动脑,少说话,少写板书。”苏老师的这两句话,耐人寻味。我边琢磨边实践,发现只有我少说少写多动脑,才能让学生多说多写多动脑。苏老师的这两句话,影响了我后面24年的教师生涯。我谨遵恩师教诲,一直坚持“教师少学生多”的原则,手书板书,即使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影逐渐普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黑板,我仍然坚持用粉笔写板书。这让我不论在什么条件和境况下都可以上课,哪怕教室里突然停电、投影一黑,我的课依旧生动。恩师已经离开了我很多年,但感念常在。
  二、吾师之大,大在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2003年,也是秋天,我跟教研组长金仲鸣老师同一个年级授课。只要有教学比赛等活动,金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参加。一次活动,要求写论文。我兴高采烈地写,写完了改,改到满意了,呈给金老师,以为肯定会得到表扬,没想到金老师看后,只给我批了一句话:好的论文,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
  虽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老师的话一定是有道理的,于是我决定先把凑字数的部分删掉,结果一删,吓我一跳,原来4600多字的论文,按照“多一个字嫌多”的标准进行删减后,只剩1600字了,难怪金老师不予置评呢。
  等我按照“少一个字嫌少”的要求再看论文的时候,发现论文的论点不够聚焦、论据不够充分。于是我在教学中边研究、边补充、边提炼,直到把论点澄清、论据补充完整,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翻来覆去地修改,直到最后连“的、地、得”都检查好几遍没有错误了,我才再次拿给金老师看。这回金老师看完,依旧没有做任何评价,只说了一句:“除了参赛,还可以投稿给《化学教育》。”虽然跟上次一样,还是淡淡的一句话,但这两句话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第一次,金老师批评我是教学研究的门外汉;第二次,金老师不仅肯定了我的论文,还鼓励我积极投稿,要知道,《化学教育》可是体现了国内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两个月的时间,恩师只提了一个要求,却点明了我该如何做教学研究、如何写教学论文。当我的论文参赛获奖、投稿被录用的时候,我终于明白,金老师指导我的何止是论文,更是一丝不苟的教学研究态度和精神。
  三、吾师之大,大在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
  2014年,有机会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不仅可以“常回家看看”,而且可以跟着敬爱的王磊老师学习,这让我欣喜万分。
  但事实远非想象得那么美好……一边担任高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超负荷工作,一边参加培训学习,再加上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成了王老师约我们3个学员见面,可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准备,只好硬着头皮去见王老师。见了面,只能把平日的做法变成想法向老师汇报。王老师每次都是耐心地、一点点地帮助我们梳理杂乱的研究思路。每次见面结束,我们都是长舒一口气,这回总算“挨”过去了,想着回去一定要好好整理,下次不能再出现这样的情景。但几乎每次都是阵痛,等一回到现实的工作中,像陀螺一样地转起来,王老师梳理好的思路就被时间慢慢地抹去了,然后再见面,再梳理,再陀螺,再抹去……
  等我们“挨”完第三次见面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问:“王老师真的不知道咱们没做准备吗?”“怎么不知道?王老师肯定知道,只是王老师从不说破就是了。”面对王老师一次次耐心认真地梳理和指导,我们三个心里别提多愧疚了,尤其几乎每次都是从头来过,可王老师从来没批评过我们,反而特别地理解我们,不断地定期提醒、督促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情怀啊。我们深刻反思检讨自己,决定不再让王老师失望。从那以后,我们不论平时工作多忙,一定在跟老师见面前做好准备。王老师以她“静待花开”的情怀改变了我们,潜移默化地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教育和教学,大师风范尽在无形之中。
  四、吾师之大,大在荣辱不惊的人生哲学
  2015年年底,我们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学习。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上大学时的教法老师、现任院长王建成。时光穿梭,聆听着王老师介绍办学过程,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二十多年前,校园里王老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和青涩的我们。
  王老师“为什么成为名师,怎么成为名师?”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首先需要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名师一定是内心充满激情,同时又是对现实淡定从容、宠辱不惊的人,只有自己的人生精彩才可能培养出人生精彩的学生。”
  校园里依然烟雨蒙蒙,访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和感悟仍在延续,“内心充满激情,外表淡定从容,遇事宠辱不惊”……这是怎样的人生哲学?二十多年前王老师是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如何成为老师;二十多年后王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引导我们如何成为名师。草木虽有枯荣,但师恩似水长,无论身居高远,桃李永绽芬芳。
  银杏叶落,又是一个毕业季。这一季,我们为期两年的培训就要结束了,离开母校之际,回首往事,师恩难忘。吾师之大,大在厚德载物,大在无声无形,大在历时长久,我们会走得更沉潜、更深远。
  (本文系“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论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笔者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一名教师兼班主任。中职类的学校每年接收的学生有90%以上是初三分流的后进生,这类学生不仅学习较差,品行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  我现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级,有35名学生,全部是男生,他们刚来时,个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当时新生报到的情景至今还令我难忘。那天上午,我坐在讲桌边忙着给学生登记,登记完后抬头一看,学生们的坐姿千奇
长春市南京小学在博文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牵手家庭,亲师同行,引导家长由“坐在家里听教育”变为“走进学校看教育”,再到“亲师携手做教育”“家校联动享教育”,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学校传递理念,提升家长认识  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长春市宽城区于2004年启动了“仁爱工程”,并提出“三主三牵”的教育思想。在“牵手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长春
“怎样才能把课堂翻转过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算翻转课堂”,这是大家面对翻转课堂这一新名词时都会产生的问题。面对翻转课堂这一新生事物,笔者按照翻转课堂基本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语文课堂进行了“翻转”尝试。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改进为例,谈一谈笔者对“语文翻转课堂”的认识。  一、问题:用了微视频,就算把课堂翻转过来了吗  (一)初次设计  笔者初次尝试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把教学
2015年教师节前夕,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做客新华访谈时表示:广州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2016年的教育部最新报告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教育现代化排名位居前列。  回顾2011年上任之初,面对媒体,屈哨兵说:“在我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平。”在任5年来,广州教育在这位开放、务实、学者型官员的执掌下,呈现出改革动力十足、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基
导语:新入职教师如何确定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他们的工作?参与本次研修的新入职教师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进行了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和全体分享。由此形成了由“知识”“技能”“经验”三类需求构成的一个渐开线结构。以下是研修活动实录。  研修主题:新入职教师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讨论问题:你们感到自己
“眼高手低”这个词多为贬义词,意思是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做不到。其实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要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工作。笔者更喜欢这个词的最初所指,因为它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给人灵感与启迪:唯有“眼高”,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唯有“手低”,才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含义。培养青年教师也要“眼高手低”,
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如何根据教师的这一基本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经验交流、问题讨论和实践改进搭建有意义的同行互助学习平台,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2016年4月,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活动。本次研修历时15天,分集中研修和跟岗实习两个阶段,旨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襄派教育家”。本刊特别邀请参与
1926年10月9日,教育家陶行知来到位于无锡河埒口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育红小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开原小学),视察一整天,回去后,撰写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生活记》,向中国教育界推介这所学校。90年后的今天,重温开原小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其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我国近代教育自清末起步,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教育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部分,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小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从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班主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日常事务,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不高,所以班主任很难凭借经验处理。但是,偶发事件又有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偶发事件的特点来提出一些处理的措施。  一、偶发事件
本刊讯 2016年11月5日,借由“中国—卡塔尔友好文化年”契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中国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在北京联合主办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 WISE首席执行官斯塔夫·伊安努卡(Stavros N. Yiannouka),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突尼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斯利姆 · 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