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尽管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尽管教师上课使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入教师为了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之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样就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主化主体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我们就進入了这种状态: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然后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终究是个“我”当头,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整节课围绕着教师进行。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原本应该最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竟成了最枯燥无味的课堂,原本应该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竞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这样就导致了语文学科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被打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思想上的唯一崇拜者。学生不会惟教师之语必听,惟教师之命必从。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亲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学生、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
但是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并不代表老师和学生绝对平等,打成一片,把课堂搞得一团和气、热热闹闹就行了。如果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教学民主,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现代教学理念把教与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作为解决矛盾的立足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立为学习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来,就不是“你讲我听”、“你启我发”了,而是“互讲互听”、“互启互发”、“互相欣赏”。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那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主动改变备课关注点,由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注重学生的学”。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学生是一群有着自己的头脑,有着自己的个性的鲜活的人,他们对一首诗,对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备课,讲课就应该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立足点来策划我们的教学,要根据实际,了解学生的语文素质,对课文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精疲力竭,收效甚微。教师的备课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在《劝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避免枯燥的讲解字、词、句式,根据学生初中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课文的实际难度,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除此之外,由于文章是为勉励学习而写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语句,鼓励学生要有“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学生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学习的劲头明显提高了。
在发课本时,许多学生打开来阅读的首先会是语文书,可是在随后的学习中,感兴趣的不一定会是语文,为什么呢?就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只是凭着一时兴趣,知道了一点梗概,就以为课文看看都懂,学不学差不多,但合上书本,再不留什么痕迹。你要深入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一问三不知。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预习”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在预习过程中,除了依靠工具书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难词的音、形、义之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依次是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曹冲的《神奇的极光》,以及齐然尔曼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在这四篇课文中,《神奇的极光》和《时间和空间旅行》是自读课文。但这两篇文章因为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读起来较为吃力。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抓住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神奇的极光》一文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筛选信息,得出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极光成因的三种推测:第一是附宝的传说;第二是《山海经》中有关极光的记载;第三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的故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虽然概括的字、词不如教参准确,但他们对信息的筛选是正确的。在概括极光形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他们根据第二部分“极光一瞥”的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了大气、磁场、太阳风这三个条件。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加以肯定,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加强。他们主动阅读了语文读本上同类要求的文章,锻炼了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困惑的地方,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和文章没多大联系,但这往往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这些问题大胆地提出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讲究课堂的自然和谐,讲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讲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课堂上,教师要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交流方式,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和鼓励,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思维阻塞时,教师给予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推波助澜:“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当学生意见与老师相左时,教师谦逊宽容:“有自己的见解。”并顺势在全班展开谁是谁非的讨论。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从教师的角度讲,来自学生的智慧对教师构成了另一种挑战[1] 和竞争,能使教师长期处于生命力勃发的活跃状态。這样,教师就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参,要注意养成虚心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我们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参上的分析、理解也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分析,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有很多与教参上的答案仅仅是字词上的差别,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肯定,而不能因为局限于教参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甚至会比教参上的答案更好,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将教参上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学生的答案的好的地方。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琐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单元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加以训练,文中记叙了和鲁迅的七次谈话,对这七次谈话内容的概括是训练概括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在课堂上,根据课后练习二中把第一次谈话的内容概括为“不期而遇,疑云消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是用8个字进行概括的。其次,这些词语都是从谈话的内容中提取出来的,明白了这两点之后,就要求学生根据这两点分别对后六次谈话的内容进行概括。学生概括为:政治腐败,不容夸耀;鼓励青年,浅而自清;尽心竭力,克己为人;攀附阔佬,自取其辱;禁止男女同学,同泳;出官批集,满嘴昏话因此,我对这些答案加以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在一篇课文将要上完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自己懂得了什么,然后集体交流。这一环节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评价起来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鼓励,使学生不断积累“我能行”的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以上主要是从教学民主方面论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个方面。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就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当然,我们坚决摒弃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这样,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的。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民主性。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主化主体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我们就進入了这种状态: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然后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终究是个“我”当头,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整节课围绕着教师进行。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原本应该最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竟成了最枯燥无味的课堂,原本应该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竞成了最干瘪苍白的学科。这样就导致了语文学科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被打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思想上的唯一崇拜者。学生不会惟教师之语必听,惟教师之命必从。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亲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学生、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
但是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并不代表老师和学生绝对平等,打成一片,把课堂搞得一团和气、热热闹闹就行了。如果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的教学民主,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现代教学理念把教与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作为解决矛盾的立足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立为学习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来,就不是“你讲我听”、“你启我发”了,而是“互讲互听”、“互启互发”、“互相欣赏”。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那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主动改变备课关注点,由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注重学生的学”。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学生是一群有着自己的头脑,有着自己的个性的鲜活的人,他们对一首诗,对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备课,讲课就应该从这样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立足点来策划我们的教学,要根据实际,了解学生的语文素质,对课文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精疲力竭,收效甚微。教师的备课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在《劝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避免枯燥的讲解字、词、句式,根据学生初中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课文的实际难度,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除此之外,由于文章是为勉励学习而写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语句,鼓励学生要有“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学生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学习的劲头明显提高了。
在发课本时,许多学生打开来阅读的首先会是语文书,可是在随后的学习中,感兴趣的不一定会是语文,为什么呢?就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只是凭着一时兴趣,知道了一点梗概,就以为课文看看都懂,学不学差不多,但合上书本,再不留什么痕迹。你要深入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一问三不知。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预习”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在预习过程中,除了依靠工具书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难词的音、形、义之外,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依次是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曹冲的《神奇的极光》,以及齐然尔曼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在这四篇课文中,《神奇的极光》和《时间和空间旅行》是自读课文。但这两篇文章因为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读起来较为吃力。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抓住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神奇的极光》一文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筛选信息,得出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极光成因的三种推测:第一是附宝的传说;第二是《山海经》中有关极光的记载;第三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的故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虽然概括的字、词不如教参准确,但他们对信息的筛选是正确的。在概括极光形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他们根据第二部分“极光一瞥”的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了大气、磁场、太阳风这三个条件。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加以肯定,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加强。他们主动阅读了语文读本上同类要求的文章,锻炼了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困惑的地方,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和文章没多大联系,但这往往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这些问题大胆地提出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讲究课堂的自然和谐,讲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讲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课堂上,教师要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交流方式,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和鼓励,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思维阻塞时,教师给予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推波助澜:“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当学生意见与老师相左时,教师谦逊宽容:“有自己的见解。”并顺势在全班展开谁是谁非的讨论。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从教师的角度讲,来自学生的智慧对教师构成了另一种挑战[1] 和竞争,能使教师长期处于生命力勃发的活跃状态。這样,教师就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参,要注意养成虚心接受不同意见的习惯。我们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参上的分析、理解也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分析,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有很多与教参上的答案仅仅是字词上的差别,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肯定,而不能因为局限于教参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甚至会比教参上的答案更好,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将教参上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学生的答案的好的地方。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琐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单元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加以训练,文中记叙了和鲁迅的七次谈话,对这七次谈话内容的概括是训练概括能力的一次好机会。在课堂上,根据课后练习二中把第一次谈话的内容概括为“不期而遇,疑云消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是用8个字进行概括的。其次,这些词语都是从谈话的内容中提取出来的,明白了这两点之后,就要求学生根据这两点分别对后六次谈话的内容进行概括。学生概括为:政治腐败,不容夸耀;鼓励青年,浅而自清;尽心竭力,克己为人;攀附阔佬,自取其辱;禁止男女同学,同泳;出官批集,满嘴昏话因此,我对这些答案加以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在一篇课文将要上完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自己懂得了什么,然后集体交流。这一环节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评价起来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鼓励,使学生不断积累“我能行”的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以上主要是从教学民主方面论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个方面。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就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当然,我们坚决摒弃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这样,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的。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民主性。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