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规律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念,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稳步发展科学素养。然而,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施教中,存在许多教师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现象,以至于学生无法真正地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科学知识,也无法将科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所以,为了让科学课程变得更有价值,使得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有必要将生活元素与课堂的导入和施教等環节融为一体。
一、生活化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学科教育环境中,科学教师的讲解目的过于功利,单纯地期望学生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获得优异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以及建构知识的兴趣,使得整节课呈现出沉闷、无趣的状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也无法生成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而生活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有必要主动地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此为契机,主动地走进科学课堂。
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在本节课中涉及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等内容,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趣,甚至会为学生带来一些陌生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本节课知识之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学校的民乐器演奏会视频,让学生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视频抓住注意力,主动地将目光投放在课堂上。随后,根据视频上的内容,教师为学生提出“你认识这些乐器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出发,逐步找出其中包含的乐器。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些乐器可以发声呢?”“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呢?”等问题,触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思索之余,教师顺势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逐步开启新课的学习之旅,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好奇心。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生动的音效,呈现给学生直观的生活视频,能够降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并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为有效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也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抓住目光,因此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不高。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科学知识,会让学生出现“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不佳,学习动机也不强。而创建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知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知识,从而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比如,在教学《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建,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分发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丝绸、布、橡胶、塑料等,营造课堂上的生活氛围。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判断这些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单纯地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所有的生活物品进行精准的判断,也无法提出更多样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意见的交换,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更多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的结果。在学生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后,教师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分类方式挑选出来,作为本节课施教的主题,由此促使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出发,强化对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相关知识进行探究的动力。
不难看出,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创建教育环境,能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以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增强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
三、生活化实践,延伸教育空间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也不能局限在课堂这一狭小的教育空间之中,而是要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因此,在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也要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之外,主动地开辟新的教育通道,引导学生以课外实践的方式,延伸生活化的学习空间,以此来弥补课堂施教中的不足,让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创建,达到延伸教育空间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基本因素等,让学生认识到阳光、水、空气等在种子萌发时存在的必要价值。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如下实践任务:在家庭生活中,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花,并种植这种花,直到花种籽发芽。紧接着,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在家庭中利用有限的材料进行花籽的挑选,并对花籽悉心照料。当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种植花籽,并发芽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父母的即时通信软件,上传自己的种植成果,并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种植经验以及种植心得,学生在共享彼此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对种子结构、影响种子发芽因素等知识的记忆。
显而易见,教师主动地延伸课堂施教的空间,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价值,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凸显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拉近学生与科学课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践行生活化施教的手段,打造优质科学课堂。
一、生活化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学科教育环境中,科学教师的讲解目的过于功利,单纯地期望学生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获得优异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以及建构知识的兴趣,使得整节课呈现出沉闷、无趣的状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也无法生成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而生活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有必要主动地利用生活元素进行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此为契机,主动地走进科学课堂。
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在本节课中涉及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等内容,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趣,甚至会为学生带来一些陌生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本节课知识之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学校的民乐器演奏会视频,让学生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视频抓住注意力,主动地将目光投放在课堂上。随后,根据视频上的内容,教师为学生提出“你认识这些乐器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出发,逐步找出其中包含的乐器。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些乐器可以发声呢?”“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呢?”等问题,触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思索之余,教师顺势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逐步开启新课的学习之旅,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好奇心。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生动的音效,呈现给学生直观的生活视频,能够降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并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为有效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也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抓住目光,因此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不高。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科学知识,会让学生出现“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不佳,学习动机也不强。而创建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知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知识,从而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比如,在教学《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建,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分发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丝绸、布、橡胶、塑料等,营造课堂上的生活氛围。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判断这些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单纯地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所有的生活物品进行精准的判断,也无法提出更多样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意见的交换,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更多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的结果。在学生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后,教师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分类方式挑选出来,作为本节课施教的主题,由此促使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出发,强化对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相关知识进行探究的动力。
不难看出,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创建教育环境,能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以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增强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
三、生活化实践,延伸教育空间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也不能局限在课堂这一狭小的教育空间之中,而是要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因此,在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也要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之外,主动地开辟新的教育通道,引导学生以课外实践的方式,延伸生活化的学习空间,以此来弥补课堂施教中的不足,让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创建,达到延伸教育空间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基本因素等,让学生认识到阳光、水、空气等在种子萌发时存在的必要价值。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如下实践任务:在家庭生活中,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花,并种植这种花,直到花种籽发芽。紧接着,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在家庭中利用有限的材料进行花籽的挑选,并对花籽悉心照料。当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种植花籽,并发芽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父母的即时通信软件,上传自己的种植成果,并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种植经验以及种植心得,学生在共享彼此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对种子结构、影响种子发芽因素等知识的记忆。
显而易见,教师主动地延伸课堂施教的空间,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价值,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凸显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拉近学生与科学课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践行生活化施教的手段,打造优质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