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就我校语文教学来说,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得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在我校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我校语文教学新课改力度,使我们从事的语文教学整体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推进与提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路。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大语文之路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一方面,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课堂的学习生活),另一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语文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就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它既是一种能力,就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复领悟、揣摩、训练才能形成,正如游泳不跳进水里反复练习就学不会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叶老的“授之与渔”的教诲对当今语文教育思想的更新,无疑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夜可以成为富翁,一夜不能造就贵族,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的。
二、激发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的观念,与教育的发展同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吸收社会发展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掘潜能,陶冶性情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五、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课的延伸与发展,它是以语文学科课上获得的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为目的的课程。作为活动课,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并且与语文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同时,还因为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灵活性,所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忽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重视活动课,上好活动课,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最终通过语文课的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大语文之路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一方面,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课堂的学习生活),另一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语文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就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它既是一种能力,就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复领悟、揣摩、训练才能形成,正如游泳不跳进水里反复练习就学不会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叶老的“授之与渔”的教诲对当今语文教育思想的更新,无疑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夜可以成为富翁,一夜不能造就贵族,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的。
二、激发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的观念,与教育的发展同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吸收社会发展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掘潜能,陶冶性情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五、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课的延伸与发展,它是以语文学科课上获得的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为目的的课程。作为活动课,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并且与语文课堂教学一起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同时,还因为它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灵活性,所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忽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重视活动课,上好活动课,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最终通过语文课的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