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师承担着提高检验质量,准确解释检验结果并将其转化成临床信息的双重任务。而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与检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检验结果的误差,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就必须从源头也就是微生物标本的采集阶段着手加强控制与管理,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微生物标本采集中常见的问题所做的分析,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旨在促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规范地开展。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44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69-01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与诊断方案的正误,不当的标本采集可造成检验假阴性、假阳性结果的发生[2],因此,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严格管理,这是确保检验结果精准可靠的前提条件[3]。临床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多由护理人员完成,笔者发现,实际的标本采集过程与标本采集的管理规范与原则相去甚远,具体存有如下问题:
1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常见问题
微生物标本在采集后与送检之前,务必防止标本为非致病菌污染与过度繁殖,保持病原菌的活力,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从本院的调查结果看来,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为导致样品采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护士欠缺正确的样本采集知识。由于护理人员基础理论不够,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方法、要求、原则、注意事项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下采集的标本势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护士采集标本时,未事先了解患者当日有无使用抗生素便进行血、尿标本的采集;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采样痰液样本时,未事先了解气管内是否刚使用过含有抗生素的痰液稀释剂,或者在使用痰液稀释剂后短时间内就留取了痰液样本;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时,不清楚血液培养的最佳采血时间与采血间隔,采血时机不恰当;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与指南建议每次采集2-3套血以作培养[5],可大大提高阳性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只采集一套标本送检。
1.2对患者宣教与指导不当。实际采集工作中,很多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由患者自行留取,如尿液培养标本、痰液标本、粪便培养标本等,若护士未事先向患者讲明标本的留取方法、目的、注意事项,患者凭借自己的理解去留取标本,造成标本采集前不足或采集不当[6]。如患者在留取尿液标本时,未事先冲洗尿道口留取中段尿,造成尿液标本被尿道口或尿道周围皮肤的菌群所污染[7];留取痰液标本时,未采集到清晨的第一口痰,患者不清楚在晨起后以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痰液至容器内的注意事项,或痰液中混有唾液,造成标本留取不符要求。
1.3标本储存不当、送检不及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护士不了解标本及时送检的重要意义,造成标本留置时间过长,致使少数痰液、粪便、伤口拭子等标本在送至检验科时已干结,影响检验结果。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送检时,护士错误地将标本置于冰箱内保存[8]。
2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常见问题的干预对策
2.1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标本留取指导。如遇需要患者自行留取的标本时,由责任护士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标本采集检验的目的、留取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确认患者是否掌握,或向患者发放样本留取注意事项的相关资料。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培养其标本采集水平。护理人员是标本采集的执行人员,院内各科室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系统化的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定期邀请检验科医师讲解标本采集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将培训内容作为护士考核的内容[9]。
2.3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与院内检验科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共同制订《标本采集手册》[10],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提供操作指南,内容包含标本的采集过程、各种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工作、正确的采集技巧、采集容器、标本存放、送检时间等。
2.4强化标本采集流程的管理,落实质量监督。一般来说,标本的最佳采集时间为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期,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采集应贯彻无菌操作,确保采集的标本不存在外源性污染。
在采集血液、胸腔积液、关节液、脑脊液等无菌要求高的标本时[11,12],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贯彻无菌化操作。如对于窦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采集标本时,应从窦道底部取活组织检验,而非从窦道口获取标本,以避免标本受到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混淆检验结果和误诊;对于如口腔等正常菌群寄生部位采集标本时,应事先明确检验的目的菌,在进行标本分离培养时,有选择性地选用特殊培养基;采集的标本均应置于无菌容器中,放置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干热、煮沸等物理方法灭菌,或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禁止对放置标本的容器采用消毒剂或酸类制剂进行处理[13];根据检验目的菌的特征来选用不同的采集方法:如厌氧菌标本采集时要避免其被正常菌群污染,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异于一般的细菌培养,多采用针筒抽取等特殊抽取方法[14];需氧菌、L型菌等采集方法也不同。另外,标本的采集也要适量,采集量不应过少,也无需过多,而且要具有代表性,采集标本时不但要防止皮肤与黏膜正常菌群对标本的污染。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注意采集安全,防止传播或感染。
院内要加强对全院护士的检验标本质量意识的教育,提升护士对标本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意识,各科成立自身的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责任护士的病人分管责任制,由责任护士来进行分管病人的标本采集,落实好交接班制度,由护士长以询问患者、监督标本采集过程、考核护理人员等形式来对标本采集的过程加以监督,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绩效挂钩。 2.5加强检验科室与各科室间的联系。检验科室就标本采集的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标本采集流程的规范化,确保留取标本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检验科室应将检验科室新进的检验项目与注意事项及时传达至各临床科室,临床科室若有疑问可请教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每月将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总结并分析原因,该措施有利于临床科室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给以改进[15]。
总而言之,造成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出现问题原因不仅仅出现在临床科室的采集人员的身上,也有医院管理不严及检验人员的因素,要想保障微生物标本采集得到高质量的开展就需要三方的通力协作,以提升标本的采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存在问题及干预对策[J].上海护理,2009,9(01):47-48
[2]李学群.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3(05):15
[3]倪静玉,潘玉,史伟峰,等.检验分析前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6(12):29-31
[4]李梅.痰标本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影响因素探讨[J].甘肃医药.2011,8(11):25-26
[5]李春芳.浅谈血标本采集在血培养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8,28(6):38-39
[6]王建军.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6(07):45-46
[7]冯翠玲,乔英霞,陆小梅.微生物标本采集与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6):95-953
[8]谢良才,许蓉,陈铭,艾彪,杨章元.2736份尿培养标本污染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40-41
[9]姜莉,杨洪芬,钮琼,刘芹.4064例痰培养阳性率的临床标本留取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1(13):44-45
[10]罗媛青.痰涂片和细菌培养结果符合性探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年02期
[11]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上海护理,2009,9(1):47-48
[12]李熙霞,程德云,罗玉明,杨丽青,卢琪,徐俐.78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03(06):80-81
[13]刘金贵,将立.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与药敏分析4820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2):40-41
[14]丘芸,罗丽娜,林伟雄.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0,17(35):70-71
[15]刘艳红,刘兴宇.呼吸系统疾病中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8(11):12-13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44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69-01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与诊断方案的正误,不当的标本采集可造成检验假阴性、假阳性结果的发生[2],因此,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严格管理,这是确保检验结果精准可靠的前提条件[3]。临床上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多由护理人员完成,笔者发现,实际的标本采集过程与标本采集的管理规范与原则相去甚远,具体存有如下问题:
1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常见问题
微生物标本在采集后与送检之前,务必防止标本为非致病菌污染与过度繁殖,保持病原菌的活力,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从本院的调查结果看来,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为导致样品采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护士欠缺正确的样本采集知识。由于护理人员基础理论不够,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方法、要求、原则、注意事项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下采集的标本势必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护士采集标本时,未事先了解患者当日有无使用抗生素便进行血、尿标本的采集;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采样痰液样本时,未事先了解气管内是否刚使用过含有抗生素的痰液稀释剂,或者在使用痰液稀释剂后短时间内就留取了痰液样本;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时,不清楚血液培养的最佳采血时间与采血间隔,采血时机不恰当;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与指南建议每次采集2-3套血以作培养[5],可大大提高阳性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只采集一套标本送检。
1.2对患者宣教与指导不当。实际采集工作中,很多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由患者自行留取,如尿液培养标本、痰液标本、粪便培养标本等,若护士未事先向患者讲明标本的留取方法、目的、注意事项,患者凭借自己的理解去留取标本,造成标本采集前不足或采集不当[6]。如患者在留取尿液标本时,未事先冲洗尿道口留取中段尿,造成尿液标本被尿道口或尿道周围皮肤的菌群所污染[7];留取痰液标本时,未采集到清晨的第一口痰,患者不清楚在晨起后以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痰液至容器内的注意事项,或痰液中混有唾液,造成标本留取不符要求。
1.3标本储存不当、送检不及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护士不了解标本及时送检的重要意义,造成标本留置时间过长,致使少数痰液、粪便、伤口拭子等标本在送至检验科时已干结,影响检验结果。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送检时,护士错误地将标本置于冰箱内保存[8]。
2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常见问题的干预对策
2.1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标本留取指导。如遇需要患者自行留取的标本时,由责任护士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标本采集检验的目的、留取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确认患者是否掌握,或向患者发放样本留取注意事项的相关资料。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培养其标本采集水平。护理人员是标本采集的执行人员,院内各科室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系统化的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定期邀请检验科医师讲解标本采集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将培训内容作为护士考核的内容[9]。
2.3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与院内检验科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共同制订《标本采集手册》[10],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提供操作指南,内容包含标本的采集过程、各种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工作、正确的采集技巧、采集容器、标本存放、送检时间等。
2.4强化标本采集流程的管理,落实质量监督。一般来说,标本的最佳采集时间为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期,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采集应贯彻无菌操作,确保采集的标本不存在外源性污染。
在采集血液、胸腔积液、关节液、脑脊液等无菌要求高的标本时[11,12],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贯彻无菌化操作。如对于窦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采集标本时,应从窦道底部取活组织检验,而非从窦道口获取标本,以避免标本受到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混淆检验结果和误诊;对于如口腔等正常菌群寄生部位采集标本时,应事先明确检验的目的菌,在进行标本分离培养时,有选择性地选用特殊培养基;采集的标本均应置于无菌容器中,放置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干热、煮沸等物理方法灭菌,或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禁止对放置标本的容器采用消毒剂或酸类制剂进行处理[13];根据检验目的菌的特征来选用不同的采集方法:如厌氧菌标本采集时要避免其被正常菌群污染,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异于一般的细菌培养,多采用针筒抽取等特殊抽取方法[14];需氧菌、L型菌等采集方法也不同。另外,标本的采集也要适量,采集量不应过少,也无需过多,而且要具有代表性,采集标本时不但要防止皮肤与黏膜正常菌群对标本的污染。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注意采集安全,防止传播或感染。
院内要加强对全院护士的检验标本质量意识的教育,提升护士对标本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意识,各科成立自身的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责任护士的病人分管责任制,由责任护士来进行分管病人的标本采集,落实好交接班制度,由护士长以询问患者、监督标本采集过程、考核护理人员等形式来对标本采集的过程加以监督,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绩效挂钩。 2.5加强检验科室与各科室间的联系。检验科室就标本采集的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标本采集流程的规范化,确保留取标本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检验科室应将检验科室新进的检验项目与注意事项及时传达至各临床科室,临床科室若有疑问可请教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每月将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总结并分析原因,该措施有利于临床科室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给以改进[15]。
总而言之,造成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出现问题原因不仅仅出现在临床科室的采集人员的身上,也有医院管理不严及检验人员的因素,要想保障微生物标本采集得到高质量的开展就需要三方的通力协作,以提升标本的采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存在问题及干预对策[J].上海护理,2009,9(01):47-48
[2]李学群.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3(05):15
[3]倪静玉,潘玉,史伟峰,等.检验分析前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6(12):29-31
[4]李梅.痰标本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影响因素探讨[J].甘肃医药.2011,8(11):25-26
[5]李春芳.浅谈血标本采集在血培养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8,28(6):38-39
[6]王建军.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6(07):45-46
[7]冯翠玲,乔英霞,陆小梅.微生物标本采集与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6):95-953
[8]谢良才,许蓉,陈铭,艾彪,杨章元.2736份尿培养标本污染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40-41
[9]姜莉,杨洪芬,钮琼,刘芹.4064例痰培养阳性率的临床标本留取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1(13):44-45
[10]罗媛青.痰涂片和细菌培养结果符合性探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年02期
[11]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上海护理,2009,9(1):47-48
[12]李熙霞,程德云,罗玉明,杨丽青,卢琪,徐俐.78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03(06):80-81
[13]刘金贵,将立.临床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与药敏分析4820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2):40-41
[14]丘芸,罗丽娜,林伟雄.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0,17(35):70-71
[15]刘艳红,刘兴宇.呼吸系统疾病中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8(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