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手机报历史简溯“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资讯类增值业务产品,利用WAP、彩信、短信等技术手段将传统媒体或网站的资讯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报历史简溯“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资讯类增值业务产品,利用WAP、彩信、短信等技术手段将传统媒体或网站的资讯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每天定时或即时通过手机阅读到最新的新闻和资讯。①2004年7月18日,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等紧随其后。2006年11月,新华社开通“新华
Mobile phone history back to Jane ”Mobile News “ is the latest telecom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traditional media products, is an information value-added business products, using WAP, MMS, SMS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to send traditional media or website information content To the user’s mobile phone, allowing users to regularly or instantly through the phone to read the latest news and information. July 18, 2004, China’s first mobile phone newspaper - ”China Women’s Daily. MMS version“ was born, Zhejiang Daily Newspaper Group, ”China Youth Daily“, ”Beijing Times“ and so on. In November 2006, Xinhua News Agency opened ”Xinhua
其他文献
教育的普及促使中职院校的办学更加完善,因此,对中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实施势在必行。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传媒在灾难报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首先在观念层面上,颠覆了传统上灾难新闻即负面新闻的官本位立场论调,在巨灾时刻“迅速、主动、深入”传播,使媒体重获公众信任,同时在国家整合功能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一个突破点在于灾难新闻的实践层面上,相比过去,报道内容层次丰富而生动,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报道的核心是灾害;第二层是国内外的援助、受灾者的个体生命;第三层是专家解读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①实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
2004年和2008年,笔者作为正式注册记者采访了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以及北京残奥会三次奥运赛事。通过比较和衡量,记者发现每次的采访都有颇多感触,彼此之间也大有不同。在讲好奥运这个故事的大语境下,如何选取侧重点,从而出色地完成既定的采访任务,有颇多玄机。同时,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中国媒体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变化与进步。 任何新闻采访都离不开大的国际与本国社会背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时,当
现在计算机已经非常普及,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已经成为办公必不可少的东西。利用计算机办公能够节省纸张和成本,真正实现无纸化,提高办公效率。全球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促使
对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
广州具有2217年的建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看西汉南越王遗迹、进广州城市博物馆、走北京路千年古道,你可以找到广州历史的记忆和千年的文脉……但不知你是否发现,除了政府明文保护起来的文物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纪念性地标、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被悄悄地拆光了! 上世纪末,广州旧城改造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虽无可挽回,但其教训却值得今人汲取,一些错误的观念亟待纠正。现代化不等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