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绽放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阐述了甘孜州藏戏的特征、种类和成就,探究了藏戏发展之瓶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制约藏戏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甘孜;藏戏;特征;策略
  藏戏是我国戏剧百花坛中璀璨夺目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是如同京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一样重要的地方戏剧。五六百年前,甘孜州藏戏从西藏传入延续至今未曾间断,在这期间逐渐形成其自身鲜明的戏剧特色。而今已是融媒体时代,甘孜藏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继承和发扬藏戏这门古老而又珍贵的艺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当今我们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下面就甘孜州藏戏现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及策略做一些探究。
  一、藏戏的特征概述及解读
  藏戏,即藏族戏曲统称,藏语叫“阿吉拉姆”。藏戏艺术是藏民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它从诞生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它是一种融民族歌舞、民间说唱、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具有独立完整的艺术形态。[1]藏戏是我国藏民族文学艺术舞台上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之一,是一種以草地舞台演出为主、少数在剧场演出的面具戏,也是一门融舞蹈、演唱、对白、动作、武打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剧本、舞蹈、唱腔、服饰、化妆、道具和面具等都具有非常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在反映康藏高原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具有独到之处。
  藏戏的风貌至今仍古朴、原始,它异彩纷呈而又神秘莫测,不仅是因为它的诞生极富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迷人、面具光怪陆离,还因为它演出环境的独特。在藏戏的发展以及完善过程中,形成了《文成公主》《智美更登》《顿月邓珠》《洛桑王子》《卓瓦桑姆》等八大传统剧目。藏戏分为六个剧种,即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巴塘藏戏、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和木雅藏戏。其中,白面具藏戏最为古老,蓝面具藏戏是发展最成熟的,而其余藏戏则是分属地方藏戏剧种。
  对藏戏的解读,在近年甘孜州音乐家协会的一首原创歌曲《藏戏》中是这样表述的,即:
  《藏戏》
  (阿吉拉姆)
  哦……哦塔耶啊阿吉拉姆
  哦……哦塔耶啊阿吉拉姆
  阿吉拉姆……
  雪山辉映蓝天装扮起你的天幕,
  一鼓一钹一副副面具,
  一呼一吸一段段故事,
  祥和起舞跳动祖先的脉搏。
  哦,藏戏,苍茫神奇的光芒,
  懂你的心灵无声绽放,
  梦也不灭,情也不灭。
  鲜花簇拥大地铺展开你的舞台,
  一铿一锵一声声天籁,
  一篇一章一部部长卷,
  吉祥颂赞向着太阳跃动。
  哦,藏戏,永恒时光的足迹,
  远去的岁月凝固于梦,
  守望千秋,守望万物。
  通过这首《藏戏》歌曲,让人感受到藏戏的独特艺术魅力,承载雪域亘古不变的吉祥颂赞,回望岁月千回百转的天籁之音,借籍变幻的面具演绎神韵。这就是藏戏,好似雪山堆积的阳光;这就是藏戏,好似草原生长的希望。
  二、现存于甘孜州的藏戏种类
  甘孜州的藏区地域广大,面积约十五万平方公里,现有一百多万人民生活在这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复杂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历史,是藏民族文化发展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藏戏在甘孜不同的地区由各地的山歌、说唱、舞蹈、曲艺等艺术通过吸收、创新、提升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1. 巴塘藏戏
  巴塘人民非常喜欢藏戏,每当节日来临或有藏戏演出,人们奔走相告去看藏戏表演,享受以天为瓦、以地为席的藏戏艺术盛宴。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藏历五月的“雅索节”和八月的“央勒节”,都要由甘孜州各县藏戏团和乡村的小藏戏队进行藏戏表演。尤其“央勒节”最为隆重,央勒节即是藏戏节,它承载着古老的藏戏,节日当天甘孜州各县藏戏团的演员们披挂行头闪亮登场,巴塘人谓之“央勒羌”(“央勒”即藏戏;羌即表演)。藏戏的鼓钹和唱腔悠扬婉转地传入人们的耳中,即使人没在现场心情也十分激动,做什么事都劲头十足。政府把“央勒节”和藏戏表演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开发旅游、招商引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加以重视,巴塘藏戏才传承和发展得如此完整。
  巴塘藏戏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序幕(藏语叫“扎西协哇”)、开场式(藏语叫“恩巴”)、正剧(藏语叫“雄”)、谢幕(藏语叫“扎西交”)。首先序幕为祝贺,向百姓表达祝贺节日快乐、粮丰畜旺、吉祥如意。接着开场式为演员出场行礼亮相并预告剧目及内容。正剧是主体部分,按剧目的完整故事情节分场表演,长剧演出达两三天之久,短剧演出也会有两小时左右。最后谢幕,全体演员向观众致礼,同时接受各种捐赠和敬意,场面喜庆载歌载舞,预祝来年一切更美好。
  藏戏表演时要戴特制的角色面具和穿特制的专用人物服饰、扮上专有的妆容,观众从不同形式的妆容、不同形象的面具、不同人物的服装以及不同姿态的表演来区别出剧中人物的正面或反面角色和剧情内容。长号、唢呐、笛子、胡琴、鼓、钹等乐器在表演时为演唱伴奏和渲染气氛、烘托效果。藏戏表演者分男、女、老、幼,用各不相同的唱腔来表达剧情及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并根据自己所扮的角色,保持一种唱腔一唱到底,并用各种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
  巴塘藏戏是藏族戏剧的四大流派之一,藏语叫“江嘎冉”。常年演出除《卓瓦桑姆》《智美更登》《顿月邓珠》等八大剧目外,还有几十部新创剧目,如《秋收时节》《乘云之王》等。巴塘藏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1958年,巴塘藏戏赴云南大理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戏剧汇演,表演藏戏《朗萨姑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雪山上的牡丹”。[2]
  巴塘县藏戏团建有专用场所,有道具室、服装室、集体宿舍、厨房、荣誉室等,但建筑规模小,排练演出只能在室外进行,他们称之为草地藏戏。演员有专职的也有业余的,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国家非物质文化专项资金项目也给予了支持。   2. 德格藏戏
  德格藏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当地民众亲切地称藏戏为“阿吉拉姆”,即仙女姐妹。传说汤东杰布和七位仙女用歌舞等形式把世间的故事在藏区传播。德格藏戏主要是以寺庙藏戏为主,县城更庆寺藏戏团主要演传统藏戏《洛桑王子》《狮王哈热巴》《甲羌》等,牧区竹庆寺藏戏团表演以格萨尔史诗为内容的格萨尔藏戏。在德格县的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原来是牧民庆祝丰收的日子,当然藏戏演出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逐渐演变成为集诵经祈福、藏戏演出、集市贸易、文化交流与亲朋聚会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藏历七月初一在柳林演《洛桑王子》,加演《甲羌》(《汉兵习武》),七月初二演《狮王哈热巴》,此习相沿至今。因演出剧目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除每年的藏历七月初演出外,平时都不演出,形成了具有德格特色的传统经典藏戏剧目。[3]
  德格藏戏对白与唱词是用本地方言,但德格藏话是比较标准的藏话,相当于汉语的普通话,因此全藏区的老百姓都能听懂看懂德格藏戏,演出中的舞步都是采用民间歌舞的锅庄、踢踏和寺庙跳神的舞蹈动作,人们也非常熟悉,有时还会跟着唱几句或跳几步。音乐也多用藏族民歌,并加上一些誦词、诵经、说唱乐段,但表演时,歌舞分开进行,跳舞时不唱,歌唱时不舞。乐器以唢呐为主,同时以鼓钹配合。角色的戏剧服饰由不同人物穿戴彰显德格藏装、盛装的不同样式,与其他地方演员服装大不相同。德格藏戏动作有比较固定的程式,但角色行当又没有特别限制,演出过程中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添加或减少人物角色。咒师的滑稽表演在藏戏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和分量,主要增加藏戏中的现实感和吸引力。德格藏戏中人物的每段唱腔为两句唱词,每句九个字,唱完一段后,即由表演者和伴舞者共同起舞。整个剧情在唱念和歌舞交替表演中推进。德格藏戏通过神话的虚幻,大胆的想象,配以古老的服饰、道具,再现了古代藏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藏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
  德格藏戏的代表性剧目有《洛桑王子》《狮王哈热巴》《释迦牟尼颂》《甲羌》《颂赞法王登巴泽仁》及格萨尔藏戏《赛马登位》《施发大食财宝》等。
  3. 色达藏戏
  以安多藏戏为基础的色达藏戏,是具有色达方言对白和色达民间歌舞表演元素等显著特色的地方藏戏之一。色达藏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藏戏表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藏戏中加入了情景背景片、道具、弦乐器的伴奏、背景音乐和灯光配合,形成了华丽的剧场演出效果,在草地、牧场、广场等室外场地同样可以演出。在唱腔、动作、配乐、服装、面具等方面也有别于其他藏戏,逐渐自成一派。色达藏戏由传统藏戏表演、格萨尔史诗场面、戏剧唱腔、民间弹唱、民间说唱、服饰展演、寺庙乐舞、民族歌舞八个部分组成。民间说唱又分为折嘎说唱、格萨尔说唱、民间传奇小故事说唱三部分组成;民族歌舞包括民族山歌、情歌对唱、民族舞蹈三部分组成。戏剧唱腔有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贡达”“扎西”。色达藏戏沿袭安多藏戏的演出特点,以剧场舞台演出为主(广场演出时则必挂底幕)。演出开始前,由打击乐器及长角号等合奏一段名为“降达”的前奏曲,然后进入正戏,所演剧目都有明显的场幕之分。舞台处理比较严谨,剧中各类人物出场进场都有一定程式化的序列、台步、动作及队形,调度也是有一定规范的,结尾时都以绕圆场形式(藏语“拥忠噶切”)下场。
  近年来,色达藏戏团积极创作,将《格萨尔王传》的《赛马登位》《智取阿里金窟》《地狱救妻》《岭国七勇将》等内容改编为藏戏,[4]并积极开展对外演出,受到一致好评。2005年色达藏戏团将剧目带去波兰参加扎柯庞勒国际民俗节演出,共捧回六项大奖,掀起了国内外对藏戏文化的关注和追捧,并于2007年受英国邀请进行城市巡回演出。色达藏戏团的剧目《赛马登位》在2019年参加昆山戏曲百戏盛典展演大获成功。色达藏戏多次参加国家非遗艺术节演出、藏戏专家学者调研采风专场演出,为观众呈现藏戏独特的艺术盛宴。
  4. 其他藏戏
  甘孜藏戏除巴塘藏戏、德格藏戏、色达藏戏外,还有几种独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的地方藏戏。理塘藏戏在音乐和表演上继承了觉木隆派藏戏的优点,又不断地把理塘民歌和舞蹈加进藏戏,对演出程式进行创新,成为藏戏的独具特色的派别之一[5];木雅藏戏讲究舞台背景与剧目内容配合的效果和程式的规范,为了渗透木雅文化的底蕴,对演员动作使用锅庄、弦子的舞步,对白使用木雅本土语言,加上鼓钹的巧妙配合,独具木雅藏戏特色。由寓言创编的童话藏戏《花鹿感恩》《六长寿》和《和气四瑞》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根据民间传说创编《琼达与布穷》《尼玛和达瓦》《汤东杰布》等剧目,延传至今;而道孚藏戏经过数代大师的不断演绎,推陈出新,吸收本地山歌、锅庄的音乐元素和锅庄、跳神等舞步动作,自成藏戏一派。
  三、近阶段甘孜州藏戏的现状
  藏戏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四川省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也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20年6月四川省各级人大对甘孜州各县实施遗产法和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重点查看德格、甘孜、炉霍、道孚、康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情况,促进了各级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包括藏戏在内的传承与发展。国家财政厅发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甘孜州每年都有近千万元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中用于藏戏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的资金多达六百万元。甘孜州各级文化部门设立了非遗科室和文艺创作办公室专门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藏戏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遗产法和条例的实施,开展藏戏的创作指导、学术研究等活动。每年在成都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展演活动,为藏戏提供展演的平台,甘孜州十八个县的藏戏每年都要在活动现场进行轮流表演。甘孜州各县的藏戏团骨干和创编人员分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州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部分县成立了藏戏传习所培养藏戏的创作和表演人员。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数次组织包括西藏、青海、四川有关国内的藏戏学者、专家、教授对藏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采风、创作、研讨和对藏戏创编人员进行培训。   四、制约甘孜州藏戏发展的瓶颈
  藏戏是藏民族的文化积淀。现今,甘孜州藏戏的发展存在以下困难:
  隨着社会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专业人才队伍量少质差,青黄不接,藏戏艺人和传承人更是奇缺,很多藏戏演员都是业余农牧民,忙时务农、务牧、务工,闲时参与藏戏的排练,少量的津贴无法维持其生活,演员还不断地流失。有专长、懂业务又热心藏戏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少。
  其次,藏戏的传播途径单一,影响面太窄。藏戏演出地点多数在县城,或个别乡镇寺庙,边远地区的群众无法观看,演出时间大都在节日期间。
  最后,受群众文化的日益丰富,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的影响,喜欢藏戏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市场化运作难以推行,藏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五、发展甘孜州藏戏的对策思考
  藏戏只有立足本地、把握历史、认清现实,方能深化对民族地区藏戏的认识。今后要让藏戏放射出耀眼光芒,就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 树立藏戏传承与发展的新观念
  首先,把握“藏戏生态环境”。把藏戏的繁荣发展作为藏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重视,充分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传统、现代藏戏的创作、排练、演出。其次,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思维方式,形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藏戏观念。拓展传统藏戏题材、扩大现代题材,丰富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内容的藏戏剧目,为提高人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然后,赋予藏戏新的内涵,将“小藏戏”逐步向“大藏剧”转变,要确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大文化意识,使藏戏打开大门,八方延伸,结出丰硕的果实。藏戏要与全国其他优秀戏剧进行交流学习,包括向国外歌剧学习,取长补短。
  2. 确立藏戏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
  在高校成立藏戏研究和表演专业,应在州级成立藏戏研究院和剧院,区县成立藏戏团,乡镇成立藏戏演出队,形成藏戏多层次的研究创作演出队伍。
  壮大藏戏编剧队伍,创新藏戏剧本创作。一个好的剧本是戏剧成功的基石,剧本创作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应鼓励文学艺术工作者加强藏戏剧本的创作,为作者保障经费,保障时间,提供资料,提供发表、排练、演出的平台。剧本内容不拘泥藏戏的传统内容,要紧扣时代气息,要深入生活接地气,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做好藏戏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草原,让藏戏艺术之花开遍雪域高原。当今,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已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旅游旺季的周末让藏戏团队在景点广场、文化广场进行演出,供游客观赏,让客人领略藏戏的艺术魅力,让藏戏在发展中日新月异,在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之争、品牌之争层出不穷的文旅融合中发挥作用,因为文化旅游资源往往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和地域时空,藏戏就能使其品牌凸显并有血有肉。
  3. 建设藏戏传承和发展的人才队伍
  培养藏戏编剧、导演、演职员人才队伍。在高校开设藏戏人才培养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民族大学首先开设藏戏选修课和举办藏戏艺术专题讲座。
  4. 开发藏戏传承和发展的市场价值功能
  发展藏戏演艺事业,摒弃传统的文化人才观念,在着力培养高素质的藏戏人才队伍的同时,要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并掌握国际规则的文化经纪人才、演艺策划人才等专门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组建专门的演艺营销组织,主动出击,寻找商机,拓展市场,开阔民族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藏戏表演艺术成为产业就意味着加入了经济行为,这就要求艺术作品的生产创作必须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必须要走民族化、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娱乐性、现代性。
  5. 营造藏戏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藏戏和旅游开发强力合作。目前旅游已经由观光旅游升级为文化探索深度旅游等模式,藏区神秘的民族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游客,藏戏是藏民族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的行为结果,是人们探究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藏戏的精品力作,使观看藏戏成为每一个游客在藏区旅游的必看项目,让藏戏在丝路甘孜、康藏迷境中进行驻场演出或在广场公开演出,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助力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各种艺术也要适应人们的需要,藏戏也不例外,藏戏经典的艺术魄力要发扬光大,兼蓄并收借鉴优秀也不能缺失,要使藏戏这种不朽的戏剧艺术大放异彩,需要我们藏戏艺术工作者不断创新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加入,这样藏戏就会成为让更多人热爱的世界戏剧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 谢真元.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特征之比较 [A]文化遗产.2014年第四期118.
  [2] 东干·格西奇珠,白玛王青.浅谈四川甘孜藏戏源流及剧目.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一期37.
  [3] 东干·格西奇珠,白玛王青.浅谈四川甘孜藏戏源流及剧目.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一期36
  [4] 东干·格西奇珠,白玛王青.浅谈四川甘孜藏戏源流及剧目.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一期37.
  [5] 周翔飞.甘孜州现存藏戏考略.四川戏剧. 2007年第六期26.


  尹 玲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甘孜州音乐家协会主席,甘孜州文联副秘书长,甘孜州“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孜州“百千万康巴英才”高端人才,四川省音乐文化产业评审专家库成员。出版个人原创歌曲专辑《聆·一路花香》,代表作《藏戏》《唐卡》《我的家》等。
其他文献
摘 要:人工智能依托于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各种行业、领域,甚至在音乐创作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认为,人工智能中的音乐创作,从本质上讲是基于庞大数据支撑的“数据创作”“数据生产”,是人类从人工分拣、机器生产到智能生成的重大进步;音乐作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价值,就音乐与社会共同体、对社会个体的意义而言,这种社会价值又表现为“伦理价值”。文章从三则有关人工
期刊
摘 要:四川凉山彝族民歌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歌音乐的瑰宝。本文通过研究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从歌曲的创作素材、曲式結构、调式调性、歌词以及演唱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到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如何让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在保留传统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发展继承下去,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追寻和探索。真正做到传承好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
期刊
摘 要:川江号子历史悠久,它是船工劳动时为了统一节奏逐渐形成的一种音乐文化。从歌词中能够感受到船工们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精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船的出现,船工们不再需要辛苦劳作,由此而产生的音乐文化也就很难再传承下去。但是川江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播、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因此,川江号子非常有必要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去学习、去传承。  关键词:川江号子;失传;艺术感染
期刊
在商业大厦耸立的成都市区南边,洋气、高端、现代化通常成为那里的标签,许多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团体也驻足于此,在获得高新区鲜活气息的同时,也不断向城中心反哺。  四川交响乐团便是如此。楼下紧邻的是星巴克咖啡厅,走进商业大厦搭乘电梯来到4楼,四川交响乐团有着分工明确的活动区域,员工办公区、会客室、餐饮区,再到排练室、演奏厅,秩序分明。悦耳的管弦乐曲演奏时而响起、时而停顿,还有轻灵的民乐此起彼伏。现在的四川
期刊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音乐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黄金期。这当中流行音乐的发展尤为蓬勃,天王级明星偶像及各种形式的组合层出不穷。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来音乐潮流的涌入,国内音乐市场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细分化的产业结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还主要是以作品本身为主,到了今天,音乐市场不仅仅包括音乐作品本身,更是衍生出了很多高度发达的商业运营模式。早年间音乐的创作及生产门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对于一部特定的历史作品在风格历史语境中的解读,就是一个发现其历史定位和原始语境还原的过程。一切技术形态元素必须在相关语境中才会获得历史意义。一部作品的风格体现,从技术形态来看可以从旋律、和声、配器、调性布局、织体、结构曲式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理论意义上来说,在每一个具体的结构层级上都可以看出风格的内在制约。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处于这样一种群體风格交叉的边缘时代,作品中的风格交替与
期刊
一、 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管乐发音的动力,呼吸也习惯叫作“用气”。  不用气乐器不会响,不会用气发不出好听的声音,不善于用气演奏不出动人的音乐。因此全国、全世界有许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无数的论文及专著发表。  二、吹奏时的呼吸简介  自然呼吸——无意识的,与生俱会,“吸”和“呼”的时间均等,无需学习训练。  吹奏时的呼吸——有意识的,“吸”和“呼”是不均等的,“吸”——短,“呼”——长,需要
期刊
他走近我们 鲍勃·迪伦8年来首张新专辑发布  近期,79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发布,距离上一张原创全长录音室专辑《Tempest》已过去八年。在这个多事之夏,鲍勃·迪伦的新专辑发布意义自然不同于以往,他用炉火纯青的芝加哥布鲁斯、孟菲斯摇滚和纳什维尔之声记录和拆解美国历史。音乐的氛围与前三张翻唱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