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说法,2012伦敦奥运就是在两场英伦摇滚演唱会之间穿插了一些体育表演。玩笑归玩笑,但这一届奥运的音乐元素确实让乐迷难忘:从开场的保罗·麦卡特尼万人合唱的《HeyJude》,到闭幕约翰·列侬在《lmagine》歌声里重生,让乐迷重温了一回摇滚史。这些歌者传记,可以带你深入歌声背后的岁月风尘。
1.像一块滚石
作者:(美)鲍勃·迪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这本自传里,鲍勃迪伦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或诗人,他只会告诉你:鲍勃迪伦是如何成为鲍勃迪伦自己。
鲍勃迪伦属于那种不可归类的艺术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旁观而保持距离,正如托德海因斯执导的迪伦传记电影的名字——“我不在场”(I’m Not There)。
这本书英文原名“Chronicles”——编年史或年代纪,鲍勃迪伦记录超越了自己的生平和音乐历程,更重要的,这是那个时代折射在艺术家内心的斑斓印记。
2.天堂十字路口
作者:(英)埃里克·克莱普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好莱坞往往青睐艺术家传记片。那些少年成名的天才,成名后自毁沉沦,最后自我救赎得到升华。如果埃里克克莱普顿的生平拍成了电影,一定也是这样的“主旋律”。虽然情节老套,但充满着精彩的细节。因为没有人能像克莱普顿那样,横跨四十多年的摇滚乐史,跟众多天才和大师都有过合作甚至保持长久的友谊。摇滚圈的各种八卦轶闻装在他的口袋里,一抓一大把。
但各种八卦只是点缀,本书的精华是克拉普顿在多舛命途中对音乐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凭着音乐,他摆脱了贫困、获得名利;凭着音乐,他从对性、毒品和酒精的沉溺中迷途知返,还建立起戒毒中心帮助其他瘾君子。音乐不但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是克莱普顿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懂得去倾听与追随。
3.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作者:(英)彼得·弗里斯通、大卫·埃文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在乐迷心中,英国有两个“女王”(Queen),一个是伊丽莎白二世,一个是Queen乐队。因此奥运会开幕式来了前者,闭幕式来了后者,并向已故主唱弗雷迪莫库里表达了最崇高的致敬。
在台上一呼百应的弗雷迪,让万人为之倾倒。而台下的弗雷迪却一贯低调,甚少接受采访,也不参加任何与音乐无关的商业活动。这本传记的作者以其特殊身份,展现了弗雷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拜火教徒的后裔,在台上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在生活里也是恣意放纵、向死而生。
4.列侬回忆
作者:(美)扬·温纳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说对于“比耶稣更受欢迎”的披头士乐队和列依,世人已有足够多的记述与了解,这个说法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是的,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列依的言行喜好无不了如指掌,然而,我们真正了解他吗?甚至可以说,列依真正了解自己吗?
于是,当时寂寂无名的小杂志《滚石》记者扬·温纳带着—连串问题对列依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这篇对话录里,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才华和自信、对干预社会改造世界充满激情的列依,也看到了一个缺乏耐性、喜新厌旧、有点自卑甚至自毁精神的列依。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列依,一个诚实的列依,一个艺术家列依,和一个平凡人列依。
1.像一块滚石
作者:(美)鲍勃·迪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这本自传里,鲍勃迪伦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或诗人,他只会告诉你:鲍勃迪伦是如何成为鲍勃迪伦自己。
鲍勃迪伦属于那种不可归类的艺术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旁观而保持距离,正如托德海因斯执导的迪伦传记电影的名字——“我不在场”(I’m Not There)。
这本书英文原名“Chronicles”——编年史或年代纪,鲍勃迪伦记录超越了自己的生平和音乐历程,更重要的,这是那个时代折射在艺术家内心的斑斓印记。
2.天堂十字路口
作者:(英)埃里克·克莱普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好莱坞往往青睐艺术家传记片。那些少年成名的天才,成名后自毁沉沦,最后自我救赎得到升华。如果埃里克克莱普顿的生平拍成了电影,一定也是这样的“主旋律”。虽然情节老套,但充满着精彩的细节。因为没有人能像克莱普顿那样,横跨四十多年的摇滚乐史,跟众多天才和大师都有过合作甚至保持长久的友谊。摇滚圈的各种八卦轶闻装在他的口袋里,一抓一大把。
但各种八卦只是点缀,本书的精华是克拉普顿在多舛命途中对音乐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凭着音乐,他摆脱了贫困、获得名利;凭着音乐,他从对性、毒品和酒精的沉溺中迷途知返,还建立起戒毒中心帮助其他瘾君子。音乐不但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是克莱普顿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懂得去倾听与追随。
3.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作者:(英)彼得·弗里斯通、大卫·埃文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在乐迷心中,英国有两个“女王”(Queen),一个是伊丽莎白二世,一个是Queen乐队。因此奥运会开幕式来了前者,闭幕式来了后者,并向已故主唱弗雷迪莫库里表达了最崇高的致敬。
在台上一呼百应的弗雷迪,让万人为之倾倒。而台下的弗雷迪却一贯低调,甚少接受采访,也不参加任何与音乐无关的商业活动。这本传记的作者以其特殊身份,展现了弗雷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拜火教徒的后裔,在台上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在生活里也是恣意放纵、向死而生。
4.列侬回忆
作者:(美)扬·温纳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说对于“比耶稣更受欢迎”的披头士乐队和列依,世人已有足够多的记述与了解,这个说法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是的,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列依的言行喜好无不了如指掌,然而,我们真正了解他吗?甚至可以说,列依真正了解自己吗?
于是,当时寂寂无名的小杂志《滚石》记者扬·温纳带着—连串问题对列依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这篇对话录里,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才华和自信、对干预社会改造世界充满激情的列依,也看到了一个缺乏耐性、喜新厌旧、有点自卑甚至自毁精神的列依。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列依,一个诚实的列依,一个艺术家列依,和一个平凡人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