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的生存、生活和终极精神归宿的思考。问题和关键就在于文学应该如何表现生活,如何成为人学。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不同时代、不同生命质地的作家会用各自生命体验和审美形式作出截然不同、属于每一个作家个人精神印记的解答。基于此,从古至今的文学既具有内在的、如周作人所言的“亘古未变”的文学母题,又有着日新月月新的属于每一个新时代、每一个新作家的绝不重复的审美经验表达,从而构成了一条凝聚着人类生命认知、社会发展和精神思考的既旧又新、绵绵不绝、澎湃不息的艺术长河。每一个时代中卓然不群、独立思考的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就是汇入澎湃不息艺术长河的一条溪流。80后作家叶临之的作品《唐松的艾叶》就是个体精神溪流中的一朵浪花,一片青青的、思想的“艾叶”。
记得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关于警察工作的顺口溜,依稀记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早起是警察和收破烂的,晚睡是警察和按摩院的,没饭点儿是警察和要饭的,男人不着家是警察和花天酒地的,随叫随到是警察和发快件的,周末假日不休是警察和淘宝开店的……顺口溜自然是一种开玩笑和调侃,不可句句当真。但是其中依稀透露出的警察工作中忙碌的状态却几乎是许多人民警察工作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工作在最前线岗位、最基层群众中的广大片警同志们,上至配合上级行动冲锋陷阵抓捕全国通缉犯,下到调节邻里纠纷帮群众排忧解难,工作的忙碌占据了片警们绝大部分的时间,许多诸如谈恋爱、自由休闲等个体性的需要则与这种工作的忙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叶临之的短篇小说《唐松的艾叶》便讲述了基层片警唐松在工作和爱情发生冲突的困境中两难选择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更深广地呈现出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警察等独特职业群体在职业需求与人性需求、社会性存在与个体性存在、精神性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复杂性精神境遇。可贵的是,叶临之没有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而是在一步步地叙事深入中,向我们昭示出了属于唐松、老柯和冯敏等个人的,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隐秘的生活逻辑及其内在悖论。
小说的故事主线是围绕着唐松、冯敏和老柯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城南派出所的年轻片警唐松在媒人的介绍下与辖区内铁厂老治安老冯的女儿冯敏谈起了恋爱,然而唐松的工作搭档离过婚的老民警老柯却一直不看好唐松的这份感情,并时时与唐松的恋人小冯处于敌对的状态。老柯是一位工作狂,唐松和老柯在一起几乎总为工作而忙碌;女友小冯则更需要也更渴望唐松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分身无术的唐松自然难以同时满足工作和恋人的需要,老柯的存在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岳父岳母一家对小冯和唐松两人婚姻的态度。在小冯不断的唆使下,唐松与老搭档老柯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在端午节爆发冲突,导致唐松与老柯关系走向破裂。
从小说故事冲突和情节发展推动力来说,小说中心人物无疑是唐松、小冯和老柯三人。对于小说来讲,“小说的角色是人。”①人物是支撑小说的主要框架之一,同时也是解读小说内蕴的钥匙。“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是小说最关切的,小说要写的将永远是‘人’,虽然随着时间的改变、随着因时间与表现方法的相应改变,小说将写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将扮演什么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②唐松、小冯和老柯三人形象鲜明、富于变化,同时这三个人也极具隐喻、象征的意味,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对片警生活的不同理解、情感和势力影响。老柯是工作多年的老公安民警形象,是“久经沙场的钢铁卫士”,早已习惯了忙碌的片警工作,甚至因此离了婚。“以前离婚是太忙,现在单身也是忙。”离了婚的老柯更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面对日复一日晚饭后的片区巡逻,老柯总是快速吃完饭,骑着电瓶车像风一样赶到巡逻地点,而巡逻时,却“跟骑自行车一样慢”了。每晚三趟的巡逻,时刻都保持着警惕,敏锐观察着每一丝房屋里的光亮,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迹象。例如曾经对辖区内地下赌场的治理,面对这样稀松平常的治安案件,经过一段时间,从唐松到所长都慢慢失去了热情,“只是老柯兴趣不减,时刻保持警惕。”不论是抓赌抓娼,还是查办打架斗殴,老柯都积极地冲在最前线,一有情况就快马加鞭。甚至看到抓娼时老柯总是第一个冲进房间,老柯的同事们都背后悄悄议论离了婚的老柯是否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病态。老柯比许多和他一样的老民警更加细心,在查办老街“娱乐歌手”电梯打架斗殴案件时认真查找每一个嫌疑犯的卷宗,不放过任何隐藏的罪行。老柯心里一直有着查办大案的立功情节,每当破获一起案件,老柯都“像丰收把他的脖子压弯了,脖颈上挂满了奖章”一般。老柯关心唐松的感情,却从来不和他开任何黄色玩笑。老柯是地道的工作狂状态,即便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热情。老柯的形象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公安民警的代表。唐松则是“入行已久”的年轻警员,虽然已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和好几次立功,但对片警这个工作的理解和热爱远无法与老民警相比。例如面对“别人的滋事肇事,别人的不幸,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是大幸,世上才有警局和派出所”这样的观点,他和年轻警员小邱一样想不通,只能时不时喝点闷酒来排遣难过。工作上虽没有老柯那样拼命,但也是尽职尽责。然而考虑到爱情,只能无奈向工作妥协,多次提出调离岗位,最后也离开了夜班巡逻改为上白班。面对同生共死的老搭档老柯,竟也在小冯的唆使下开始产生不解和怀疑。因为他还无法理解老柯作为老民警对工作的执着和奉献,没有走入老柯的内心。唐松的形象代表了很大一批年轻警员的心态,究竟是为群众更多一点,还是为家庭更多一点,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
小冯的形象则代表了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即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警匪片所塑造的浪漫文化,对待片警有一种浪漫化认识。小冯起初之所以喜欢唐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负责铁厂治安的老爸的影响,自幼便对人民警察充满了英雄般的崇拜感。相信这种崇拜心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恋爱四年,唐松整日忙碌巡逻工作无法给与小冯足够的照顾,小冯渐渐产生了不满,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来你们警察是这样的呀”。面对整日作为工作的化身占据着唐松的老柯,不仅称呼上句句不离“老离婚的”“臭离婚的”“死离婚的”一类,还在工作上不断要求唐松远离老柯,从分工巡逻到调离岗位,直至最后老柯和唐松冲突的爆发,都与小冯有着莫大的干系。甚至她还教唐松借抓娼工作戏弄老柯,这早已远远超出了不理解的限度。感情上早已成熟的婚姻也因为唐松工作的原因一推再推。面对难以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幸福,有的人选择主动放弃爱情,有的人选择让对方放弃事业,小冯选择的是后者。小说通过以上三个人物形象情感与关系的特写,浓缩性地表达了片警工作和爱情两难选择困境的普遍现象。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冯敏的选择是什么?或者说,在唐松和冯敏的婚恋中,谁是问题的存在者?是冯敏没有坚定地选择唐松,还是唐松没有坚定选择冯敏?这才是小说最核心的问题所在。在小说的大段铺叙中,我们观察到了冯敏对自己婚恋的游移不决、犹豫拖沓,对婚姻、感情和未来好像是非常不自信,尤其是她的父母更是为之设置障碍。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冯敏对唐松的付出与爱恋是毋庸置疑的,四年没有要离开的样子,即使是宫外孕,也没有责备唐松,甚至是要分手的样子,而是要求更多的关爱。这看似是冯敏在考验唐松,而更深层、更隐秘的生活逻辑是唐松对自己与冯敏的婚恋,没有坚定的、必须结婚的生命感觉。唐松在四年多的警察生涯中,通过老柯所传递过来的职业压力和生存感觉,对婚姻及婚后中的个体性存在产生了深深的焦虑,以至于二人的婚恋迟迟没有结果。
小说除了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外,还有许多篇幅是对片警日常工作场景的展现,如每晚老柯和唐松穿小巷、上缓坡、经烧烤林、过大桥最后与其他巡警汇合的巡逻路线,对地下赌场的抓捕,处理“娱乐歌手”电梯内的打架斗殴案件,化装成便衣到“家宜旅馆”抓娼,配合上级安排巡查五毒俱全的全国通缉犯等,包括警局里昏暗的光线、总是不那么可口的饭菜、日复一日的巡逻、对自身工作意义的不断思索等。这一方面让读者走进了片警的工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小说中种种的不理解和三人的矛盾纠葛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老柯既然没有生理问题,为什么在自己远离婚姻的同时还要去干涉唐松的感情?他为什么就对小冯一直不看好呢?为什么老柯对工作总是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唐松在面对爱情和工作两难选择的时候就真的那么难以取舍或是无法找到一个理想中二者的平衡状态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老柯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未来。正如老柯神秘兮兮、来无踪去无影、随时可能打来的电话,乃至竟然有着某种深深的失落感。“我说过,你会错过好戏的”,如同一句咒语,深深嵌入了唐松的生命纹理之中。
应该说,小说《唐松的艾叶》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思考,其对片警工作和情感状态的刻画与以往的同题材作品是不同的。没有惊心动魄和刀光剑影,也没有关爱老人、儿童等邻里亲情的温馨,更没有刻意进行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赞美崇高,反而是写出了一些我们感到陌生的事情。如对老柯这样略有些极端的老民警形象的塑造,对抓赌、抓娼这样法律明文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有限度的热情,对人民生活安定团结和自己作为警察存在的意义之间矛盾的纠葛等等。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更加贴近片警生活真实的。虽然小说是讲究虚构的文学,但“文学创造既然同人类的其他创造(物质的与精神的)一样,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自觉的创造活动,那么它必须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③真实地反映世界便是这样的原则之一。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④因为只有作品具有了真实性,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义和精神上的感受。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结尾时候,唐松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爱情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婚恋未来,茫然地、胆战心惊地,乃至是无奈的、盲从着生活的逻辑。但是,唐松内心依然是在恐惧和焦虑中。在老柯的激将法之下,唐松与老柯的关系彻底决裂了,而在情感上主动、完全、彻底完成了一次坚定的归依——倒向了冯敏。“唐松已经扔下了绿油油的艾叶,很粗鲁的放下,门‘呯’一声朝外走去。也不清楚在他之前,小冯已经跟老柯谈过话,见到他的艾叶,老柯才出此下策;当然,他也不清楚小冯正春风得意的等在外面,尘埃落定,缰索切断,只剩浓厚的胆汁味在那叫警房的空间里蔓延扩散。”生活是含混的,是复杂的,看似唐松的主动选择,而背后恰恰是冯敏和老柯商量好了的“套”。或许,生活的最大隐秘就在于,唐松剧烈的情感波动和大幅度动作,又有多少是给老柯看,有多少是给自己看的呢。
对于唐松和老柯来说,他们的生活太需要一场“好戏”了。要不,肯定是要错过好戏的。这难道不是唐松、老柯,还有我们读者所需要的“好戏”吗?!
而对于80后作家叶临之来说,“好戏”也是刚刚开始。我和唐松、老柯、冯敏一起期待着。
注释:
①[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②刘安海:《小说技巧新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④[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艺术》,摘自纹漪主编:《巴尔扎克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记得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关于警察工作的顺口溜,依稀记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早起是警察和收破烂的,晚睡是警察和按摩院的,没饭点儿是警察和要饭的,男人不着家是警察和花天酒地的,随叫随到是警察和发快件的,周末假日不休是警察和淘宝开店的……顺口溜自然是一种开玩笑和调侃,不可句句当真。但是其中依稀透露出的警察工作中忙碌的状态却几乎是许多人民警察工作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工作在最前线岗位、最基层群众中的广大片警同志们,上至配合上级行动冲锋陷阵抓捕全国通缉犯,下到调节邻里纠纷帮群众排忧解难,工作的忙碌占据了片警们绝大部分的时间,许多诸如谈恋爱、自由休闲等个体性的需要则与这种工作的忙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叶临之的短篇小说《唐松的艾叶》便讲述了基层片警唐松在工作和爱情发生冲突的困境中两难选择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更深广地呈现出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警察等独特职业群体在职业需求与人性需求、社会性存在与个体性存在、精神性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复杂性精神境遇。可贵的是,叶临之没有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而是在一步步地叙事深入中,向我们昭示出了属于唐松、老柯和冯敏等个人的,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隐秘的生活逻辑及其内在悖论。
小说的故事主线是围绕着唐松、冯敏和老柯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城南派出所的年轻片警唐松在媒人的介绍下与辖区内铁厂老治安老冯的女儿冯敏谈起了恋爱,然而唐松的工作搭档离过婚的老民警老柯却一直不看好唐松的这份感情,并时时与唐松的恋人小冯处于敌对的状态。老柯是一位工作狂,唐松和老柯在一起几乎总为工作而忙碌;女友小冯则更需要也更渴望唐松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分身无术的唐松自然难以同时满足工作和恋人的需要,老柯的存在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岳父岳母一家对小冯和唐松两人婚姻的态度。在小冯不断的唆使下,唐松与老搭档老柯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在端午节爆发冲突,导致唐松与老柯关系走向破裂。
从小说故事冲突和情节发展推动力来说,小说中心人物无疑是唐松、小冯和老柯三人。对于小说来讲,“小说的角色是人。”①人物是支撑小说的主要框架之一,同时也是解读小说内蕴的钥匙。“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是小说最关切的,小说要写的将永远是‘人’,虽然随着时间的改变、随着因时间与表现方法的相应改变,小说将写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将扮演什么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②唐松、小冯和老柯三人形象鲜明、富于变化,同时这三个人也极具隐喻、象征的意味,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对片警生活的不同理解、情感和势力影响。老柯是工作多年的老公安民警形象,是“久经沙场的钢铁卫士”,早已习惯了忙碌的片警工作,甚至因此离了婚。“以前离婚是太忙,现在单身也是忙。”离了婚的老柯更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面对日复一日晚饭后的片区巡逻,老柯总是快速吃完饭,骑着电瓶车像风一样赶到巡逻地点,而巡逻时,却“跟骑自行车一样慢”了。每晚三趟的巡逻,时刻都保持着警惕,敏锐观察着每一丝房屋里的光亮,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迹象。例如曾经对辖区内地下赌场的治理,面对这样稀松平常的治安案件,经过一段时间,从唐松到所长都慢慢失去了热情,“只是老柯兴趣不减,时刻保持警惕。”不论是抓赌抓娼,还是查办打架斗殴,老柯都积极地冲在最前线,一有情况就快马加鞭。甚至看到抓娼时老柯总是第一个冲进房间,老柯的同事们都背后悄悄议论离了婚的老柯是否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病态。老柯比许多和他一样的老民警更加细心,在查办老街“娱乐歌手”电梯打架斗殴案件时认真查找每一个嫌疑犯的卷宗,不放过任何隐藏的罪行。老柯心里一直有着查办大案的立功情节,每当破获一起案件,老柯都“像丰收把他的脖子压弯了,脖颈上挂满了奖章”一般。老柯关心唐松的感情,却从来不和他开任何黄色玩笑。老柯是地道的工作狂状态,即便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热情。老柯的形象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公安民警的代表。唐松则是“入行已久”的年轻警员,虽然已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和好几次立功,但对片警这个工作的理解和热爱远无法与老民警相比。例如面对“别人的滋事肇事,别人的不幸,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是大幸,世上才有警局和派出所”这样的观点,他和年轻警员小邱一样想不通,只能时不时喝点闷酒来排遣难过。工作上虽没有老柯那样拼命,但也是尽职尽责。然而考虑到爱情,只能无奈向工作妥协,多次提出调离岗位,最后也离开了夜班巡逻改为上白班。面对同生共死的老搭档老柯,竟也在小冯的唆使下开始产生不解和怀疑。因为他还无法理解老柯作为老民警对工作的执着和奉献,没有走入老柯的内心。唐松的形象代表了很大一批年轻警员的心态,究竟是为群众更多一点,还是为家庭更多一点,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
小冯的形象则代表了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即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警匪片所塑造的浪漫文化,对待片警有一种浪漫化认识。小冯起初之所以喜欢唐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负责铁厂治安的老爸的影响,自幼便对人民警察充满了英雄般的崇拜感。相信这种崇拜心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恋爱四年,唐松整日忙碌巡逻工作无法给与小冯足够的照顾,小冯渐渐产生了不满,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来你们警察是这样的呀”。面对整日作为工作的化身占据着唐松的老柯,不仅称呼上句句不离“老离婚的”“臭离婚的”“死离婚的”一类,还在工作上不断要求唐松远离老柯,从分工巡逻到调离岗位,直至最后老柯和唐松冲突的爆发,都与小冯有着莫大的干系。甚至她还教唐松借抓娼工作戏弄老柯,这早已远远超出了不理解的限度。感情上早已成熟的婚姻也因为唐松工作的原因一推再推。面对难以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幸福,有的人选择主动放弃爱情,有的人选择让对方放弃事业,小冯选择的是后者。小说通过以上三个人物形象情感与关系的特写,浓缩性地表达了片警工作和爱情两难选择困境的普遍现象。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冯敏的选择是什么?或者说,在唐松和冯敏的婚恋中,谁是问题的存在者?是冯敏没有坚定地选择唐松,还是唐松没有坚定选择冯敏?这才是小说最核心的问题所在。在小说的大段铺叙中,我们观察到了冯敏对自己婚恋的游移不决、犹豫拖沓,对婚姻、感情和未来好像是非常不自信,尤其是她的父母更是为之设置障碍。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冯敏对唐松的付出与爱恋是毋庸置疑的,四年没有要离开的样子,即使是宫外孕,也没有责备唐松,甚至是要分手的样子,而是要求更多的关爱。这看似是冯敏在考验唐松,而更深层、更隐秘的生活逻辑是唐松对自己与冯敏的婚恋,没有坚定的、必须结婚的生命感觉。唐松在四年多的警察生涯中,通过老柯所传递过来的职业压力和生存感觉,对婚姻及婚后中的个体性存在产生了深深的焦虑,以至于二人的婚恋迟迟没有结果。
小说除了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外,还有许多篇幅是对片警日常工作场景的展现,如每晚老柯和唐松穿小巷、上缓坡、经烧烤林、过大桥最后与其他巡警汇合的巡逻路线,对地下赌场的抓捕,处理“娱乐歌手”电梯内的打架斗殴案件,化装成便衣到“家宜旅馆”抓娼,配合上级安排巡查五毒俱全的全国通缉犯等,包括警局里昏暗的光线、总是不那么可口的饭菜、日复一日的巡逻、对自身工作意义的不断思索等。这一方面让读者走进了片警的工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小说中种种的不理解和三人的矛盾纠葛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老柯既然没有生理问题,为什么在自己远离婚姻的同时还要去干涉唐松的感情?他为什么就对小冯一直不看好呢?为什么老柯对工作总是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唐松在面对爱情和工作两难选择的时候就真的那么难以取舍或是无法找到一个理想中二者的平衡状态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老柯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未来。正如老柯神秘兮兮、来无踪去无影、随时可能打来的电话,乃至竟然有着某种深深的失落感。“我说过,你会错过好戏的”,如同一句咒语,深深嵌入了唐松的生命纹理之中。
应该说,小说《唐松的艾叶》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思考,其对片警工作和情感状态的刻画与以往的同题材作品是不同的。没有惊心动魄和刀光剑影,也没有关爱老人、儿童等邻里亲情的温馨,更没有刻意进行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赞美崇高,反而是写出了一些我们感到陌生的事情。如对老柯这样略有些极端的老民警形象的塑造,对抓赌、抓娼这样法律明文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有限度的热情,对人民生活安定团结和自己作为警察存在的意义之间矛盾的纠葛等等。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更加贴近片警生活真实的。虽然小说是讲究虚构的文学,但“文学创造既然同人类的其他创造(物质的与精神的)一样,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自觉的创造活动,那么它必须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③真实地反映世界便是这样的原则之一。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④因为只有作品具有了真实性,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义和精神上的感受。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结尾时候,唐松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爱情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婚恋未来,茫然地、胆战心惊地,乃至是无奈的、盲从着生活的逻辑。但是,唐松内心依然是在恐惧和焦虑中。在老柯的激将法之下,唐松与老柯的关系彻底决裂了,而在情感上主动、完全、彻底完成了一次坚定的归依——倒向了冯敏。“唐松已经扔下了绿油油的艾叶,很粗鲁的放下,门‘呯’一声朝外走去。也不清楚在他之前,小冯已经跟老柯谈过话,见到他的艾叶,老柯才出此下策;当然,他也不清楚小冯正春风得意的等在外面,尘埃落定,缰索切断,只剩浓厚的胆汁味在那叫警房的空间里蔓延扩散。”生活是含混的,是复杂的,看似唐松的主动选择,而背后恰恰是冯敏和老柯商量好了的“套”。或许,生活的最大隐秘就在于,唐松剧烈的情感波动和大幅度动作,又有多少是给老柯看,有多少是给自己看的呢。
对于唐松和老柯来说,他们的生活太需要一场“好戏”了。要不,肯定是要错过好戏的。这难道不是唐松、老柯,还有我们读者所需要的“好戏”吗?!
而对于80后作家叶临之来说,“好戏”也是刚刚开始。我和唐松、老柯、冯敏一起期待着。
注释:
①[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②刘安海:《小说技巧新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④[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艺术》,摘自纹漪主编:《巴尔扎克妙语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