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主妇,超市显然是我的日常生活场境之一。这个场境没有辜负它的日常性,因为里面有足够的生活,相当经典。这里永远万象丛生。这里展示的不仅是果蔬鱼肉生活日用,不仅是食、用之时潮之热点规,还有人心人性教养品质。
到国外旅行,我也很喜欢逛当地的超市,那是了解当地生活习惯、文明程度、甚至道德水准的便捷方式。
去过几次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每次在那里逛超市都是一种散淡而又清雅的享受。食材之安全不必赘言,卖方的分寸和体贴也令人愉悦。记得有次买单时,我忘记把隔离板(和上一个买单的人的物品隔开的那个长约40厘米的板子)和上家隔开了,服务员轻语提醒我,我立刻尴尬地说了声sorry。她看出我的尴尬,立刻转移话题说,你的外套很漂亮,我很喜欢它。我情绪得到及时转移,愉快地说了声谢谢。
一个完整的令人愉悦的气场是需要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的。
一个优质超市,顾客的质素也要令人如坐春风。
如果你有诧异,说“他们买他们的,你买你的,他们的质素和你何关”,那是你可能还没机会感受文明的惬意,你没感受到人和人行为的表象差异以及这份差异带来的不适,也没感想于此中更深的机理。
不仅新西兰,很多西方国家多数民众的基本质素在超市里体现出来的状态是安宁和自尊的,而我们这里,多数的状态呢?
如果做个列表,关于一个地域民众超市行为优劣的横向对比列表,大概选项可以有:购物车是否贴身是否时刻留意别阻挡他人的路、对货品挑拣时是否小心轻放而不是翻它个底朝上、上下电梯是否靠一侧而不是居中横行、无意中在货架两端对视上了是立刻木然转移视线还是相互报以微笑、排队打价时的自觉度、免费装果蔬的塑料口袋使用之奢简程度、停车场购物车是否摆放到指定地点,等等。
而相关答案是可以很具体地说明问题的。通常,细微处方见真相。
作家石康游历美国,分外感慨中外差异。他的文字风格和经年性格决定了他的表达略显激烈。他说关于生活体验,中国人的简直是零,人家老美老太太带孙子的方式是带他骑马。中国人对享受的理解是别人替自己做事,而美国,是自主的、积极的、身体力行的生活体验,中国人整个一农民。
针对石康的表达,有更激烈的表达,说他无非是人到中年开了洋荤,一下子蒙了吧,对美国的了解其实很浅薄。
石康的语言风格可能制约了他对那种差异性的那份中肯。实际上,基础文明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敏感,中外对比之下,立见分晓。石康可能缺少某种讨好大众的分寸,也可能对有些新鲜的感受和情绪不施以常规的处理。但是凭他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对他的某些出国后对比间的感受愿意给予理解——“真正顽强的生命是幻想破灭后依然不放弃而努力使自己学到新的东西使意识形态得以提升,从而蜕变成更高级更精细的人类”。
什么造成了中外的某些差异?这固然是个非常磅礴的主题。但是细微处的修缮和处理,其实是可以发生的。首先,要知道差异并承认它,面对差异有所自知。
去过国外的人对比之下都知道国人开车平均素养是多么令人堪忧。大多数践行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指南,争、抢、鸣便成常态。这种大规模同时启动防御和进攻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开车上,还有生活中任何边边角角。那次,去山姆会员店,在3楼停车,和一对母子(孩子看上去有8、9岁了)同到电梯旁。我们显然都要下到1楼卖场。但进了电梯孩子第一时间随意地就按了4楼(4楼还是停车场)。我随后赶紧按1楼,很温和地问,小朋友,我们不是要到1楼嘛?结果没等他说话,他妈妈立刻皱眉且大声地说,上4楼就上呗,然后再下嘛!因为小朋友先按了,结果我们上了4楼后又再下。他的妈妈好像没有对浪费电梯资源以及浪费我的时间的清晰意识,更遑论歉疚。失态地护孩子的心理有时是成人自我安全意识匮乏的折射,或是人格其他方面不够健全的折射。
文明是以规则处理冲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道德经由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或引导作用。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相辅相成。
宏观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与个体的互动、内化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心理学层面的人格是指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曾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健康人格的6个特征,或有借鉴——
1、 自我扩延的能力,有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有同情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
4、 具有现实性知觉,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5、 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缺什么有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间的差异
6、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主要的愿望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人格和体格一样需要锻炼。保持意识的清明,比对优劣之下,人对自身会有恰切的校正。个体人格的虚弱自然导致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及道德敏感度的低迷。有时我们不喜欢身处的环境,就是因为个体的综合表现与我们内心向往的文明程度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用规则去处理冲动?为什么道德需要顾及?是因为我们需要在一个体系内通过秩序而相互受惠。文明指数和道德指数高的地方,春风和悦、舒展芬芳;而反之,秋风萧瑟、拘泥紧张。
和悦之下,宜于我们成长为更高级更精细的人类——借石康语。
到国外旅行,我也很喜欢逛当地的超市,那是了解当地生活习惯、文明程度、甚至道德水准的便捷方式。
去过几次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每次在那里逛超市都是一种散淡而又清雅的享受。食材之安全不必赘言,卖方的分寸和体贴也令人愉悦。记得有次买单时,我忘记把隔离板(和上一个买单的人的物品隔开的那个长约40厘米的板子)和上家隔开了,服务员轻语提醒我,我立刻尴尬地说了声sorry。她看出我的尴尬,立刻转移话题说,你的外套很漂亮,我很喜欢它。我情绪得到及时转移,愉快地说了声谢谢。
一个完整的令人愉悦的气场是需要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的。
一个优质超市,顾客的质素也要令人如坐春风。
如果你有诧异,说“他们买他们的,你买你的,他们的质素和你何关”,那是你可能还没机会感受文明的惬意,你没感受到人和人行为的表象差异以及这份差异带来的不适,也没感想于此中更深的机理。
不仅新西兰,很多西方国家多数民众的基本质素在超市里体现出来的状态是安宁和自尊的,而我们这里,多数的状态呢?
如果做个列表,关于一个地域民众超市行为优劣的横向对比列表,大概选项可以有:购物车是否贴身是否时刻留意别阻挡他人的路、对货品挑拣时是否小心轻放而不是翻它个底朝上、上下电梯是否靠一侧而不是居中横行、无意中在货架两端对视上了是立刻木然转移视线还是相互报以微笑、排队打价时的自觉度、免费装果蔬的塑料口袋使用之奢简程度、停车场购物车是否摆放到指定地点,等等。
而相关答案是可以很具体地说明问题的。通常,细微处方见真相。
作家石康游历美国,分外感慨中外差异。他的文字风格和经年性格决定了他的表达略显激烈。他说关于生活体验,中国人的简直是零,人家老美老太太带孙子的方式是带他骑马。中国人对享受的理解是别人替自己做事,而美国,是自主的、积极的、身体力行的生活体验,中国人整个一农民。
针对石康的表达,有更激烈的表达,说他无非是人到中年开了洋荤,一下子蒙了吧,对美国的了解其实很浅薄。
石康的语言风格可能制约了他对那种差异性的那份中肯。实际上,基础文明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敏感,中外对比之下,立见分晓。石康可能缺少某种讨好大众的分寸,也可能对有些新鲜的感受和情绪不施以常规的处理。但是凭他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对他的某些出国后对比间的感受愿意给予理解——“真正顽强的生命是幻想破灭后依然不放弃而努力使自己学到新的东西使意识形态得以提升,从而蜕变成更高级更精细的人类”。
什么造成了中外的某些差异?这固然是个非常磅礴的主题。但是细微处的修缮和处理,其实是可以发生的。首先,要知道差异并承认它,面对差异有所自知。
去过国外的人对比之下都知道国人开车平均素养是多么令人堪忧。大多数践行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指南,争、抢、鸣便成常态。这种大规模同时启动防御和进攻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开车上,还有生活中任何边边角角。那次,去山姆会员店,在3楼停车,和一对母子(孩子看上去有8、9岁了)同到电梯旁。我们显然都要下到1楼卖场。但进了电梯孩子第一时间随意地就按了4楼(4楼还是停车场)。我随后赶紧按1楼,很温和地问,小朋友,我们不是要到1楼嘛?结果没等他说话,他妈妈立刻皱眉且大声地说,上4楼就上呗,然后再下嘛!因为小朋友先按了,结果我们上了4楼后又再下。他的妈妈好像没有对浪费电梯资源以及浪费我的时间的清晰意识,更遑论歉疚。失态地护孩子的心理有时是成人自我安全意识匮乏的折射,或是人格其他方面不够健全的折射。
文明是以规则处理冲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道德经由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或引导作用。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相辅相成。
宏观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与个体的互动、内化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心理学层面的人格是指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曾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健康人格的6个特征,或有借鉴——
1、 自我扩延的能力,有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有同情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
4、 具有现实性知觉,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5、 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缺什么有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间的差异
6、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主要的愿望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人格和体格一样需要锻炼。保持意识的清明,比对优劣之下,人对自身会有恰切的校正。个体人格的虚弱自然导致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及道德敏感度的低迷。有时我们不喜欢身处的环境,就是因为个体的综合表现与我们内心向往的文明程度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用规则去处理冲动?为什么道德需要顾及?是因为我们需要在一个体系内通过秩序而相互受惠。文明指数和道德指数高的地方,春风和悦、舒展芬芳;而反之,秋风萧瑟、拘泥紧张。
和悦之下,宜于我们成长为更高级更精细的人类——借石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