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园博会:打造“美丽北京”的创新实践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月1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畔开幕。北京园博会以“园林城市,美丽家园”为活动口号,“一轴、两点、三带、五园”的园区规划别具特色,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参观游览。北京园博会为期半年,不仅展示了美丽风景,也传播了园林文化,拓展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北京”的创新实践,彰显出多重“美丽”内涵。
  巧于因借的自然之美
  在我国园林美学中,巧于因借,妙造自然,一向是高级的审美境界。其中,“因”是一种遵循,是一种自然而然,即最大范围利用园林所在地本身的地势环境,加以人工改造。“因”同时也是一种“借”,是凭借自然形胜,使封闭的空间开放起来,让有限的空间包含更多的内容,“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巧于因借的自然美学核心就是要让园林看起来毫无造作之态,如同自然一般,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北京园博园充分体现了巧于因借的园林设计理念。从历史来看,西郊永定河一带有山有水,错落有致,本身具备良好的园林建设条件,著名的“卢沟晓月”美景就产生于此。园博园选址永定河西岸,因借了永定河本身固有的地势、河流、水利条件,为创造因地制宜的自然园林风景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种顺遂自然的巧妙因借把天然的永定河城市核心段纳入园区,并将其改造成为园内最大的水景观赏区园博湖。开阔大气的湖面、曲折婉约的水形、自然风貌的河床与河岸都使得园博园极具自然野趣。园博湖北接莲石湖,南连晓月湖,三湖似断还连,如璀璨明珠点缀北京西郊;它又西邻园博展园,东邻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北接太行山余脉鹰山,山水相依,相邻相借,形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水绿交融的自然生态景观。这样,园博湖的设计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扩大了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游赏的内容。
  同时,园博园的设计还充分利用了永定河西岸生态退化后形成了现实条件,因势利导,“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传统巧于因借园林观和现代生态修复园林观的有机统一。其中,锦绣谷的设计堪称经典案例。“谷”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审美中极为重要的景观之一,由于受到园林建造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很少出现在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北京园博园锦绣谷的营建,不但丰富了中国城市园林的景观体系,而且用生态修复的现代性理念诠释了巧于因借的传统园林理念。锦绣谷原为永定河河床的一部分,曾作为采砂场,后成为令人掩鼻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园博会筹建时,该地域仍留有一个面积为10公顷,深达30米的大沙坑。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的基础上,锦绣谷的设计入奥疏源,就低凿水,利用既有的沙坑地形,巧妙地将建筑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了一座四季常青的下沉式景观花园。锦绣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来沙坑的圆形边坡造型,沿坡造景,按四季养莳花木,使得山石古建错落有致,名花异草吐绿竞艳,小桥流水映带穿插。锦绣谷可游览、可登临、可仰观、可俯瞰,倍添了园林观赏的新奇之乐。此外,锦绣谷与其西侧的北京园隔中有通、互为借资。从北京园看锦绣谷,为俯借;从锦绣谷看北京园,为仰借。一俯一仰之间,创造性地再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相看两不厌”的交映成趣的借景手法,构成了一条彼此相因相借的回旋视线,彰显了中国文化最为注重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观念。
  开合聚散的空间之美
  在园林美学中,园林首先是由各种艺术元素相生互补而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能否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含蓄不尽的体验乐趣,直接关涉到园林意境的塑造。园林的空间划分在分割空间的同时又统摄空间,形成开合聚散、有主有宾的均衡与照应。北京园博会作为园林的集萃盛会,在空间处理方面体现了全面协调的均衡设计理念。
  北京园博园总的空间分割由河堤路与银杏大道两条贯通南北的道路完成。河堤路依湖蜿蜒,对园博展园和园博湖两大景区进行了对比性分割。以河堤路为界,一面是湖光山色的水景观赏区,另一面则是形态各异的园林区。园湖互为对景,人游走其间,步换景移,宛若画中。园博展园则由一条3公里长的横贯南北、形似河道水流的银杏大道(园博轴)来分割与组织空间。园博轴两边种植了800株大银杏,其本身不但是一条亮丽的银杏景观带,而且还可以被用来收摄景区和组织游园路线,从而把锦绣谷、生态展园、国际展园、企业设计师展园、现代展园和传统展园景观一体连通。这样,整个园博展园的景观就呈现为以园博轴为线向四周辐射的开合聚散形态。经由银杏大道的引导,游人可以步石寻幽,在时空变换之中渐入佳境,领略各种园林艺术的异彩纷呈。在各大展园中,游人不但能直接感悟国内园林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艺术精髓,而且还能感受国际园林的异域风情与实验性的空间体验。
  園博园开合聚散的空间设计还体现在标志性建筑上。标志性建筑在园林的空间里往往占据主体性地位,它奠定一园之体势,既控制全局又收摄众宾与各式分景。中国园林博物馆和主展馆、永定塔是北京园博园的三大标志性建筑。北京园博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在园内建成了首个国家级园林专题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唯一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全面展示了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成就,填补了博物馆的空白,堪称园林知识的“百科全书”。主展馆采用北京市的市花月季作为造型,其外观层次丰富,动感十足,作为展现中国几千年园林文化的场馆则平稳周正又不乏自由灵动。永定塔作为园博园的制高点,既是观赏胜景又是风景收纳聚合之所。永定塔高踞鹰山之上,四面八角九檐,蔚为壮观。当人徜徉园博园时,无论你游走在哪个展区,体量巍峨的永定塔都能成为远眺的借景。当人登临塔顶,俯瞰园博园时,整个园林景色又尽收眼底。此外,永定塔作为点景,还保证了整个园博园的空间均衡。点景的关键在于画龙点睛,在于点活、点出神气、点出意境。由于园博园大规模的景观都密集于园内中部和南部的狭长地带,北部相对开敞,这就导致了园博园的总体布局向中南部倾斜,永定塔的设置就如一把秤锤,不但挑起了园博园中南部的重点景区使园博园整体上获得了均衡,而且把园林北部的景致点活了。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水流花开的灵动之美
  在独特的空间布局基础上,北京园博园结合了季节、时段、气候、水流等时间性因素,如同一个生命整体,充满变化和活力,这使得园博园呈现出生命的韵律和灵动,显示出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气质。
  对于园林来说,四季、时段、气候等园林时间的转换带来的最直接感观是花木的变化。随着天时运转的交替更新,园林花木会随自然节奏而兴衰荣落,园林之景就呈现春夏秋冬四季决然不同的季相之美面貌。除了一年之中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一天之中也有晨昏昼夜的时段转换。晨光、烈日、夕照、月影、黑夜都给园林花木投射了不同的光线而呈现变幻各异的美感。同样,气候也会随着季节和时间段而瞬息万变,这种变化也会导致园林景色的不断换装,风霜雪雨、雾露云电的出现都会给园林带来别样的景致。
  为了给游人呈现不同的时间流动美感,园博园不但种植了随各种不同时间枯荣开落的花木品种,而且还有专门设立了多处独立的植被景观。国色天香的牡丹,含羞欲语的月季,临风婀娜的修竹,形象多变的花坛,花木与昆虫、鸣禽之间的闹趣等都构成了园博园层次丰富、气脉相通的花木韵律,给整个园林灌注了灵动的生气。锦绣谷中更是移景再现了著名的“燕京八景”,如西山晴雪、卢沟晓月、太液秋風、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等景观都很好地表达了时空一体的园林意趣。这些美景都随时间流程而瞬息万变,随风霜雪雨而变态万千。形、影、声、色、味的交融一体就使得园林形成一种流动的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赏玩不已。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花木给园林带来了大自然的节奏与律动,水则直接给园林带来了活泼泼的生机。“无水不成园”,水作为园林建造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园博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园博园的理水艺术可谓实现了科学技术、生态理念和古典园林美学的有机结合。北京园博会筹办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源的问题。由于永定河北京段已经干枯多年,单纯的自然水和引水工程都无法有效而经济地解决园博园的水源问题。在这种困境中,借用科技手段的再生水和雨洪水二次应用工程应运而生。再生水的利用、雨洪水的收集不但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为园博园提供了活力的源泉。有了水,园林就有了动态美,听泉、观瀑、养鱼、泛舟、嬉戏、濯足等园林活动都得以展开。为了净化水质,北京园博园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湿地展园,不但放置了过滤材料而且养殖了各种水生动植物,实现了园林观赏性、嬉戏互动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结合。湿地展园的设计不但为园博园增添了一处湿地生态景观,而且使得园博湖时刻具有“呼吸”效应,为园林水质提供了保障,增添了园博园的灵动之美。
  在打造“园林文化百科”、创造“多彩魅力体验”,“展示先进理念”等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北京园博会的举办以丰厚的建设实绩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一个范例,对促进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开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主任;许海,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记者,博士后)
其他文献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一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的悬浮颗粒物。大城市防治PM2.5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一些大城市普遍针对PM2.5污染展开了重点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其成功经验对北京市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大城市治理PM2.5的经验  纵观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治理PM2.5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采用综合治理策略,逐步减轻PM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的教师,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亮现实,也能够照亮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