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围理由
他死于非命;死于“发小”的枪下;死于仇富的心理。
他的死,让整个社会为之警醒,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社会的仇富现象。
他的目标未竟,他的遗愿未偿,但他却让人们意识到,纯洁财富品质,让财富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是化解仇富心理的社会前提。
2003年1月22日上午,冯引亮对妻子杨满兰说:“我再找他一次,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算了!”说完背上自己的两把枪,开着那辆黑色桑塔纳出了大门。自1993年以来冯引亮几乎天天枪不离身,他的异常举动并没有引起杨满兰的注意。
轿车飞一般驶进海鑫集团的大院,冯引亮从车上下来后,没有拔车钥匙,没有锁车门,便径直走上二楼,很顺利地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由于鑫海集团上下都知道冯引亮与李海仓是朋友,因此谁都没有想到要去提防什么。
据在办公室外间的员工回忆,当时她听到里面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响,她以为是董事长在摔茶杯,正要推门进去时,里面又是“砰”的一声,她感觉出事了,于是飞快地跑去叫秘书,等他们回来推门一看,李、冯两人都已经倒在血泊之中。
当日上午,山西闻喜警方即介入此案展开调查。下午5点左右,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燕和平带领刑侦、刑技人员赶到现场,侦破工作展开。
惨案现场的那支双管猎枪是经过改造的,枪管和枪柄都被锯短了,膛内有两枚弹壳,枪上留有冯引亮的指纹,在冯引亮的身上警方又找到一支由发令枪改造的手枪和3发子弹。由此警方判定,冯引亮到海鑫公司之前,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要与李海仓同归于尽。
警方分析,冯引亮是在与李海仓的再次商谈卖地一事失败之后,恼羞成怒,掏枪击中李海仓,然后自杀的。
曾位列《福布斯》2002年中国富豪第27位的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就这样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遭枪杀身亡。
李海仓的“非典型”离去引起了人们对于财富问题的再次审视。
兄弟情
让人更为震惊的是,枪杀李海仓的凶手竟是昔日与其亲如兄弟的好友冯引亮!
1955年,李海仓出生于因刘胡兰而闻名的山西省闻喜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冯引亮和李海仓是老乡,两家相距不远。冯引亮1955年5月出生,比李海仓大半岁,长得高大结实,当李海仓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冯引亮就成了李海仓的“保护神”。
1985年,南街村造纸厂公开招集承包人,30岁的冯引亮得到好友李海仓的支持后,毅然辞去生产队长的职务,承包了村造纸厂。用麦秸造纸成本低、利润高,冯引亮狠赚了一把。三年承包期满后,他又承包下了镇造纸厂。
两个造纸厂成就了冯引亮,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冯引亮已成为晋南少有的百万富翁。1994年,冯引亮一鼓作气长期租下村里的20亩土地,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自己的舒凌造纸厂;几乎同时,冯家一幢耗资40余万元,占地一亩多的两层豪宅也拔地而起。冯引亮成了闻喜县一颗耀眼的企业明星。
当冯引亮的事业欣欣向荣时,闻喜县东镇的另一匹“黑马”李海仓也悄然崛起:李海仓1975年开始接触企业,1977年当上肥皂厂厂长,1981年出任东镇川口村经销部经理。后来,他主动放弃工作,前往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学习炼焦炭的技术。1987年,李海仓决定凭借所学自办工厂,但资金成了问题。
关键时刻,冯引亮帮了好友李海仓的大忙。据在海鑫集团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称,当时,冯引亮借了一大笔钱给了李海仓。靠着冯引亮等朋友的支持,李海仓当年共筹集40万元资金,建起了闻喜县联合焦化厂、三铁焦化厂。
李海仓觉得企业只有技术先进才有竞争力,于是他的厂子一上马,就采用了最先进的焦化技术。后来,他又办起铁厂,以消化自己生产的焦炭;办起钢厂,消化自己生产的铁;又办轧钢厂,把钢就地转化为钢材,使产品在终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自1987年开始,李海仓的企业,以一年建一个厂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其精心运作下,1993年海鑫钢铁集团应运而生,很快跻身全国钢铁企业20强。
1996年,时任闻喜县县长的董鹏翔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县全年财政收入的1/3来自海鑫。也就是说,我们在座的机关干部,每天3顿饭中就有一顿由海鑫来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海鑫,扶持海鑫!”
海鑫公司自1987年创办以来,李海仓充分发挥了民企的体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企业各个阶段的规模扩张。海鑫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劳动就业,局部解决了附近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公司有员工7300多人,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农村,附近的军工企业和闻喜县国有企业的800多名下岗工人也在海鑫公司重新上岗。海鑫公司的发展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海鑫生产所需的大量燃料和辅料,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到2001年底,海鑫公司经过14年时间,使资产翻了13倍,产值增长了6250倍,利税增长了5000倍。目前海鑫公司拥有总资产30亿元,集钢铁、焦化、水泥、房地产、金融等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是山西省仅次于太钢的第二大钢铁企业,经济规模跨入全国钢铁企业前20名。
李海仓生前的目标是要做未来的中国钢铁巨人,他计划2003年初,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用15年时间总资产翻14倍、产值增长12500倍、利税增长13000倍的目标,实现企业规模高速扩张。
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了。
仇恨的种子
就在李海仓的财富以几何级数不断翻番的时候,冯引亮的事业却一步步走向低谷。让人叹息的是,冯引亮并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994年初,冯引亮因为自己造纸厂的用电问题一直不好解决,于是找到李海仓商量:“咱俩的厂子离得不远,你能不能让我在你这里接一股电线,我装个电表,用多少电,按表交费。”
好友相求,李海仓哪有不帮的道理,李仓海马上安排人员配合冯引亮接电。没想到,冯引亮从李海仓的钢铁厂接好电线电表后,竟同时偷偷做了一个手脚。有一段时间,李海仓厂里的电工发现,隔壁的机器日夜轰鸣,电表却丝毫不转。连续观察好几天后,电工没向李海仓汇报便掐断了造纸厂的用电。在偷电事发后,冯引亮不好意思再找李海仓,但心中却存下芥蒂,认为李海仓小气,不够朋友。
1994年深秋,一场声势浩大的税务联合大检查在山西省自上而下拉开帷幕,冯引亮偷税漏税,金额高达24万!检察机关将冯引亮偷税情况交地区税务部门审定。这一审,就是近两年。1996年,冯引亮被认定偷漏税款额不足10万元,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须如数补齐偷漏税款并罚款。
此时,冯引亮想到李海仓已是闻喜县政协副主席,于是马上打通李海仓的电话,让他帮忙。当时李海仓正忙,就让他把事情原委告诉办公室,待办公室汇报后再作处理。冯引亮却认为李海仓是在自己面前拿架子让他难堪,于是一咬牙补交了税款及罚款。李海仓过后便忘了此事,但冯引亮却由此认为李海仓已忘记了往日情谊。
不久,冯引亮就把造纸厂交给他人经营,自己去绛县承包舒凌造纸厂。这一回,30万元几乎血本无归。同时,传来了另一方面的坏消息,山西省为加大环保力度,决定关停一些污染极其严重的造纸厂,舒凌造纸厂也在黑名单上。
为了保留这份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产业,冯引亮强忍不满,又一次恳求李海仓利用自己在县里的影响,出面让政府对自己的工厂网开一面。但李海仓没有出面,反而劝冯引亮服从大局,另寻生财之道。冯引亮彻底失望了,他认为李海仓自私,只想一个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出风头,于是对其怨恨加深。
面对发展迅猛的海鑫集团,心高气傲的冯引亮自感难以匹敌,但他却不愿就此服输。这时,太原的证券市场吸引了冯引亮的目光,他决定进入。为了做个专业股民,他花80万元在太原佳地花园买下一套小别墅,还买了一台电脑,专供炒股使用。然而,风云变幻的股市让他再次惨败。
2000年,冯引亮远走甘肃永昌。一年后,他又承包到一个造纸厂。可是盲目的商业投资行为再次将他推到事业的最低谷。甘肃的造纸厂经营不到一年他就接到环保不达标勒令整改防污的通知,冯引亮算了一笔账,改造造纸厂现有设备,最少还得投入20多万元,可这时他的银行积蓄已所剩无几。
同归于尽
2002年12月,冯引亮仍旧西装革履,不失老板派头地开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决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李海仓要一笔钱。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纸厂的地皮。
12月底的一天,冯引亮以支持海鑫集团发展为借口,向李海仓提出自己愿以180万元转让纸厂的地皮。对方的反应却非常冷淡。原来这几年海鑫集团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一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冯引亮要价太高,按当地价格买下区区20亩土地100万已足够。于是李海仓拒绝了冯引亮的要求。冯引亮破口大骂李海仓为富不仁。李海仓怕闹下去影响不好,于是让冯引亮过了元旦再谈。
2003年元旦,冯引亮得知李海仓已从北京回来的消息后,他开始不停地给李海仓打电话,要求李海仓买下造纸厂连续三天,冯引亮给李海仓打了20多个电话,每次电话通了,李海仓却不接,冯引亮怒火中烧,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于是便发生了冯引亮开枪杀李海仓、然后自杀的悲剧。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财富的心态都是非常复杂的,财富创造的追求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问题。一方面,一部分人要求进一步追逐财富的权利不受限制;另一方面,另一部分人则要求在财富扩张之下生存权利不受侵犯。
对这两种诉求,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李海仓的被杀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的仇富心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正确的财富观树立,一方面基于尊重财富的制度激励与引导;另一方面也根植在对贫困者的社会公正的保障中。纯洁“财富品质”,让财富能够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恐怕是化解仇富心理的社会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