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何利用一套有效的教授方式、方法,来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17-01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硬件软件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我们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都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去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促使人们去干那件事或努力去完成任务。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它既不是一时的“好奇心”也不是偶尔有兴。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电子表格“数据与处理”一节,课前,先播放我国水资源情况及居民生活用水统计表,课上提出问题:1、统计本地区用水情况2、计算并绘制图表(由课本延伸,有难度,培养创新能力)3、你能使用几种方法计算(培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联系实际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意识。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采用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一般应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选用课外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其他学科知识。
三、运用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自主协作学习与任务驱动
团结协作。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课更容易利用学生个体问学习上的差异,发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优势。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减轻了教师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问良好人际合作关系,何乐而不为!在给这一届高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我就给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电脑的认识程度,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每一组都分配一个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组长的任务就是组织组员讨论和学习,并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而且组长还要对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即时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即时的知道同学们那些地方疑问比较多没有掌握好。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成完成任务,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自主协作学习与任务驱动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他们灵活巧妙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特色。
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引导》电化教育研究1999(1):3—6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17-01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硬件软件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我们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都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去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促使人们去干那件事或努力去完成任务。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它既不是一时的“好奇心”也不是偶尔有兴。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电子表格“数据与处理”一节,课前,先播放我国水资源情况及居民生活用水统计表,课上提出问题:1、统计本地区用水情况2、计算并绘制图表(由课本延伸,有难度,培养创新能力)3、你能使用几种方法计算(培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联系实际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意识。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采用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一般应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选用课外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其他学科知识。
三、运用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自主协作学习与任务驱动
团结协作。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课更容易利用学生个体问学习上的差异,发挥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优势。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减轻了教师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问良好人际合作关系,何乐而不为!在给这一届高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我就给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电脑的认识程度,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每一组都分配一个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组长的任务就是组织组员讨论和学习,并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而且组长还要对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即时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即时的知道同学们那些地方疑问比较多没有掌握好。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成完成任务,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自主协作学习与任务驱动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他们灵活巧妙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特色。
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引导》电化教育研究1999(1):3—6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