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三大机遇
徐洪才
瑞雪兆丰年。新年伊始的这场大雪。是否预示着2010年我国股市也将是一个丰收之年呢?
2009年,我国顺利推出了创业板市场,实现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跨越。新的一年钟声刚刚敲响,又传来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推出股指期货已经得到国务院的原则批准。展望2010年,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充满期待。笔者认为,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有着以下三大机遇。
第一,资本市场的外部资金环境仍然宽松。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2010年,计划投放信贷资金7~8万亿元人民币,相对2009年略有减少,但仍然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各行业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必然会有部分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现在有人担心资产泡沫问题,我倒觉得这是发展资本市场的良好机遇,这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地顺利消化“大小非”流通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企业直接融资,我国可以加快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乘机做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具体表现,就是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产品。现在,创业板市场已经顺利推出,这使得证券主管部门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有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和基础制度建设的新的工作。有关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相关法规早已制定,相关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分,并不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更不存在什么推出时机的问题。可以说,在2010年的任何时候推出,都是好的时机。当然,从推出顺序看,我觉得2010年上半年可先推融资融券,并对现货市场交易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如实行“T+0”交易制度,使之与期货市场制度配套;然后,在下半年的适当时候推出股指期货交易。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可考虑推出一些指标股上市公司的备兑权证交易,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定价功能。
第三,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突出表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际板市场,引进外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有人担心,外国公司在我们中国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是与国内企业争夺资金,不利于国内企业融资和发展,其实,在最近两年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资本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引进国外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公司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将有着多重积极的意义。其一,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新的投机机会:其二,有助于人民币资本输出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2009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进行人民币结算改革试点,但效果很差,主要原因是外商手中缺少人民币,允许外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其三,可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和运作质量。其四,有利于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010年,随着股票“全流通”的基本实现,我国资本市场将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会有一个结构性的牛市。但是,股指突破4500点的可能性很小。投资者不应该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羊为什么会爱上狼
卢文兵
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与中国德力西电气公司的合资,被称为“狼”和“羊”之间的相爱。称施耐德为狼是因为它是世界500强,称德力西为羊是因为它是中国500强。
狼为什么哙爱上羊?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羊为什么会爱上狼呢?
狼与羊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基因,尤其是羊一直就是狼垂涎的对象,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羊是无论如何不会也不敢爱上狼的。
实际上。合资公司总裁到任后的三把火,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第一把火,内部人事的清理整顿。凡是与公司领导有关系的人员、凡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部门均进行了清理,它的核心是割掉内部不健康的东西,存在隐患的东西,还公司内部一个清洁的环境。实际上,这也是德力西希望的,但这些人、这些部门曾经在公司发展的初期为公司立了功,所以如果不依靠合资公司这把刀,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
第二把火,是清理供应商。中国的国情以及温州特色,决定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微妙的关系,合资公司在二年内清理掉200家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也均是与企业有裙带关系的。所以清理供应商。实际上是从外部烧掉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健康的东西。它不仅对企业是一次革新,对行业也是一次革新。
第三把火,是建立ERP体系、清理完内部环境、又清理完外部环境后,合资公司的第三把火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也让供应商、代理商、内部人员感到难受,甚至让公司董事长感到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不可思议,才是羊爱上狼的最有价值的理由。因为它直接对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人情化、松散型、自由灵活的管理环境发起7挑战。
所以,“羊爱上狼”实际上是“狼同化了羊”。这种同化的关键词是——升级!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国情的影子,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德力西通过牵手施耐德,使公司轻松得到了升级,由民营企业松散的管理过渡到现代企业的流程化、制度化管理。
如果没有施耐德呢?我相信胡成中也会跨过这一道坎,但我想可能不会这么彻底,因为胡董自己说,下面的执行力不行!其实不是执行力不行,而是长期形成的文化在发挥作用!
羊爱上狼,因为羊变成了狼!
中国的汽车价格为何比美国还贵
陈永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比上年同期增加近400万辆。到2009年末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1320万辆,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销售大国。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格局中,中国汽车业有如此向好的业绩,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重大标志。但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国人为此忧喜参半。有人为中国汽车业对经济回升作出的贡献而高兴;有人为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过剩而忧虑;有人则为中国汽车价格比美国高而感到不可思议。
按照CBN搜集到的数据,在各个汽车级别上,相同款式车辆之间,美国市场的销售价均比中国市场更便宜。以丰田凯美瑞为例,在美国2.4L精英版价格为14.9万元,而中国市场销售价格是19.98万元。奥迪A6在国内顶配版价格是69.6万元。美国市场上同类同档车价格为34.8万元,只有中国此类车价的50%(以上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来比较)让国人不解的是,中国2009年汽车销量已超过美国,为何汽车价格却比美国高出许多?联系中国人工价格只有美国的30%,加上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为1:6.82,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的车价要高出美国的二倍以上。美国白领阶层6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台车,而中国公务员则需6年的工资收入买台车。
究其原因有两条解释:
第一、中国国内的汽车企业大部分为国有垄断性企业,企业平均利 润率在30~35%左右,而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靠自由竞争、靠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左右。国内汽车企业的高利润,助推了汽车的高价格。
第二、中美两国汽车巨大价差跟中国特殊的税收政策有关。比如国内汽车厂家在生产环节要上缴17%的增值税和5%的消费税。车辆上市销售后。购车者还必须支竹约9%的购置税,车价怎样能不高?而在美国大部分州对汽车公司仅征收5%~10%的税费,终端环节也没有购置税。在日本,轿车平均税率只有11%,德国则为7%。
由此可见,只有中国能够降低汽车税率,才能把汽车价住降下来。那样中国的汽车会卖得更火,更好地起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解决随之而来的低碳排放和城市拥挤的新难题。
消费金融公司要更注重防信贷风险
余丰慧
中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6日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这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400年之久的金融业态终于在中国“破冰”。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
消费信贷公司是在去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下而应运而生的。去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正式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6日,银监会同意三家公司正式筹建。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实质性阶段。
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现在社会各方都对消费金融公司在促进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给予过高希望。其实,无论是400年之久的西方消费金融公司,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金融公司,都仅仅是金融机构体系的一个小小补充,在促进本国消费上只起到一个拾遗补缺作用的而已。
中国即将破茧而出的消费金融公司被定位为: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优势和特点在于,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定位和优势,现有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可以满足。特别是银行贷记卡的大发展,可以覆盖消费金融公司的所有业务和特点。因此,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促进消费的作用绝不可高估,只能作为对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完善而已。
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可能出现的问题则不可掉以轻心。首先,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风险不可不防。消费金融公司“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有效率高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信贷风险高的隐患。在中国信用环境尚需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信贷盲目发展,如果消费金融公司管理不善,如果对消费信贷监管不严,则可能酿造大面积信贷风险,把好事办成坏事。中国有一哄而起的习惯和“传统”,这种习俗极有可能带到消费金融公司里,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要防止消费金融公司演变成高利贷者。西方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一般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利率都高于商业银行,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如此,一方面可能使得借款者还贷负担加大,形成风险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起不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再一方面扰乱金融秩序。
再者,从国际上看,美国过度鼓励借贷消费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从国内看,随着银行贷记卡的大发展,透支逾期不还,信用卡坏账正在大举上升,我们必须警惕。
因此,真正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应该实实在在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上,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把制约消费的高房价、高学费等降下来,为百姓提供一个有消费的坚实经济实力、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和不被高房价挤占的良好环境,这是根本出路。
应对民工荒的根本出路
蒋小华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珠三角企业来说,情况实在不妙。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珠三角地区最早受到冲击,因为无法获得订单,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纷至沓来的订单又让企业遭遇了“招工难”。
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中小企业,民工荒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国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平衡区域经济等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根据这一变化而变化,否则,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企业除了加大机械化和自动化,降低对劳工的依赖外,重点还是要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笔者提出应对民工荒“三论”。
1、培训论:重点开发“被浪费”的价值
过去讲资本主义是在剥削剩余价值,笔者认为目前还不存在剩余价值,只有没有被开发的“浪费”价值。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差,员工的应有价值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员工的热情、智慧等。事实上,大部分员工没有高效的工作,甚至是负效劳动,破坏性劳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让人人高素质、高技能是当前企业发展之根本。或许你会舍不得培训费,但你会损失得更多。有一句话说得好:培训或许很责,但不培训会更贵,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的确,当前企业大量的浪费在于员工没有经过好的培训,却制造了大量的浪费。解决劳工荒最有效的办法,不在于让招聘负责人想方设法去拉人,而是好好开发现有人员的价值,不让现有人员价值白白浪费与流失,让人材变人才,让人才变人财。
2、赚钱论:涨工资。让员工赚更多的钱
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组织,这个利润可以是国家,可以是股东,但必须是以员工为前提,因为没有员工的“利润”即不让员工赚钱是不可能实现国家、股东的利润的。毛主席说,天下是百姓的,所以要为人民服务,那么,企业归根究底是社会的,是为百姓服务的——创造就业的机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何况今天大部分员工为80后、90后,不再是过去为养家糊口而打工了,而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如果工资水平不高,企业何以留得住优秀员工呢?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不由你意志所转移的规律与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员工的工资再也不是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市场说了算,也可以说由员工自己决定。所以,当前企业要把让员工赚更多的钱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企业的目标不是简单的销售额增长,市场占有率提高,而是以员工工资增长作为竞争目标。
3、结果论:狠好,企业只为结果买单
前面谈过给员工培训、给员工涨工资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前提。即好的管理,好的执行力。笔者认为企业要狠点好,只为结果买单。意思是狠抓执行力,向员工要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劳动过程,向员工要功劳而不是苦劳,对此就需要“狠点”——不断给优秀员工涨薪水,迫使末位员工不得不改变自己。涨工资是以绩效为前提,这需要企业重视管理,真正实现像海尔提出的SST论(索酬、索赔、跳闸),要么奖励,要么赔偿,否则就是管理短路。员工必须提供价值,没有价值就是自效的,负效就应该索赔,这是基本的商业原则。企业不为结果买单就是管理的“短路”,短路就会“断电”。要结果就是要绩效,要绩效就是要考核。 民工荒卷土重来,提高管理是根本,要让企业执行力上新的台阶,让民工荒变民工慌。
火车票实名制难逃失败的命运
盛大林
近年来,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媒体上,两会上,这样的声音都可谓一呼百应。面对汹涌的民意,尤其是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铁道部不得不作出回应。2008年1月,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曾明确表示“不可行”。他说,火车票实名制“是一种理想化的建议,我们没有考虑火车票实名制”。然而,仅仅两年后,火车票实名制就开始试行了。很显然,铁道部的“自掌嘴巴”是迫于舆论的压力,难怪有评论认为,这是“民意的胜利”。
民意胜利了,春运期间的“买票难、黄牛狂”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我认为,前景不容乐观,甚至难逃失败的命运。
王勇平在认为欠车票实名制不可行的时候曾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买不到票主要是因为运力紧张,实名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相当拥挤,而实名制将增加很多麻烦的程序,更加繁琐。在高峰时候不容易疏散旅客。第三,实行售票实名制,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打击票贩,但如果票贩子还可以有其他渠道炒票,比如制造假身份证、假票据。我始终认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都是托词。
买票难”等问题只是春运期间才会有的现象,平时购买火车票一点都不难,也很少见到“黄牛党”的影子。春运期间“买票难、黄牛狂”的根源是乘客的爆发性增长与有限的运力之间的矛盾,而实名制既不能减少乘客,也不能增加运力。因此,它不仅不能解决买票难的问题,而且会降低售票的效率、提高售票的成本。到了检票的时候就更麻烦了,因为列车停靠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一一核对乘客的身份几乎不可能,在潮水般的乘客面前,“免检”往往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果真如此,实名制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实名制本来可以对“黄牛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铁路部门在车站设置的“临时办证处”又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因为只要符合七项条件之一的,购票后丢失有效身份证件或进站时忘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就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件,这又给“黄牛”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而如果执行得过于严格,又会给旅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因为忘记或丢失身份证件等情况总是难免的,尤其是长年在外奔波的农民工们。
或许有人要问:实名制不可行,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确实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买票难”及其“黄牛党”猖獗的根源都是运力的紧张,而要消除运力的紧张,要么加强调度,要么增加运力,要么减少乘客。调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增加运力的作用更加有限,因为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实在太大了;即使能把运力扩大到那种程度也不可取,因为那势必造成铁路资源的巨大浪费,即大多数铁路资源在大多数时间是闲置的。因此,避免客流在春运期间的“爆发”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春运期间的客流本来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这种“非正常流动”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即户籍不能随着工作的流动而流动,从而让很多打工者成了“候鸟”。
“候鸟”少了,春运的客流就不会“爆发”,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等问题,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不是一朝一步所能完成的。
公考研考连年攀高之忧
王旭明
公务员已面向应届大学生为主的招录考试连年攀高,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是新闻的倒是今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期举行,共有140万考生参考,据说这是自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记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三倍。有报道说,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数。出现5年来最大井喷,超过了1997年全国考研学生总数。公考与研考连年攀升,不由得让人心生几丝忧虑。
忧之一,如此众多的大学生拥堵公务员和研究生之路,是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就业,这当然不错,但如果全部心思或更多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就业,则令人忧之。大家知道,公务员队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生力军,公务员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行政管理的水平,如果当上公务员的人清一色都是为了就业,缺少推进政府机制改革和政治民主进程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同样不言而喻,研究生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是培养研究性的人才,如果仅从就业出发,减弱或忽视研究生的研究特质,恐怕很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总之,目标的确定与方向的定位非常重要,不能说与就业无关,但也不能通篇充斥就业思想。
忧之二,也有人说不单纯是为了就业。据笔者了解,有不少人是处于茫然状态下的随从,大学毕业了工作不大好找,继续读研吧,考公务员试试吧!也有撞大运似的,撞上什么是什么。更有甚者,糊里糊涂,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没有搞清楚,就要挤上这条船。凡此种种,对这两块事业的推进都非常不利。
忧之三是。大家知道,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总的来说并不高,公务员队伍也亟待上台阶和水平,而我国研究生教育更面临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问题,虽然研究生队伍庞大,但是我国科研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还属于落后状态,改变这种状态,实现质的飞跃,恐怕要靠研究生这支主力军了。如果研究生都简单是为就业,如何实现钱学森之辈?如何在若干年以后有地道的中国人拿到诺贝尔奖?
当然,还有许多很多忧虑,如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有不同规律和特点的,而这种统一的考试更多的是共性,是面对群体,而个性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很难显现,这方面的人才极有可能淹没在个性化的考试中。再如,研考人数的连年升高,将大大提高教育成本,而提高的部分如果国力不足补充不上或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将造成教育经费的进一步短缺。还有,考研人数的连年升高有意无意地主张惟学历是举的陈风陋习,会导致更多的人误解研究生水平一定比本科生高,博士一定比硕士高,如此荒唐理论泛化成社会共识的时候,将会导致人人重学历轻能力的可怕后果等等。
应该说,公务员队伍不能都是高学历之人。根据公务员岗位需求。不同学历的人会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研究生更是如此,如果研究生缺乏研究能力,就不是一个好研究生,甚至还不如本科生。笔者想起不久前参加的一次会议,某地把招录大学生村官,研究生免考大学生必考当成一条经验。我明确反对。就村官而言,研究生学了几年没有研究能力,还要在村官队伍中工作,那就一定要考,甚至比本科生要求还要严格。绝不能因学历之一好而百好,更不能因学历高而遮百丑。
但愿所有这些忧虑都是多余的。爱之深,责之切,求之高。太期待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太期待我国科研水平提高了,而实现这两期待的美梦就寄托在这些接班人身上了!
这次中央政府调控房价能成功吗?
易 鹏
1月10日,中央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展开了密集调控,这是中央政府一个月内第5次出手调控房地产市场。只是这次出台的政策更多、更全面。 对于此番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在大家意料之中。房地产这个产业。让人喜欢让人忧。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可以带来巨大泡沫。它既可以让居者有其屋,也可以让居者蜗居。凡是做决策,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同看病吃药,药是有毒的,但不吃会死人的情况下,即使毒很大也要吃。所以,在2009年初,面临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让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政府被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刺激房地产业快速雄起。而就在不久之前的2007年底和2008年年初,因为房地产过热严重,中央政府还在整顿房地产业。
这种瞬间对房地产业态度的转变,就来自对利弊的权衡。此刻,对房地产又打算进行一番新的控制,来源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一年前截然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局面基本确立,2009年四季度的GDP增速很有可能在10%以上,全球都在宣扬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面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极为迅猛的上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翻番的局面。近有迪拜房地产危机,前有美国房地产引起的次贷危机,更远的有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这些历史教训,让决策层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产生一个极大的房地产泡沫,很有可能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改革开放前。此刻对房地产业有点忧患意识,有点未雨绸缪是必须的。
同时,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蜗居》,造就非常高的收视率,一下子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这何尝不是中国很多承受高房价之苦的群体,用奇高的收视率在表达对高房价强大的不满声音。一个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这种声音,这种力量。
不过。对于中央政府出台这些调控政策,能否收到实际效果,遏制住此刻疯涨的房价,目前还有待观察。这次出台的众多政策中,其实很多早已经出台过。比如这次通知规定,已取得预售许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但在后来的实际执行中,这个规定几乎是一张废纸,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既然以前有出台的政策,执行不好的先例,那么,各界对新出台的政策能否产生更好的效果有点质疑,也很正常。
客观来说,现在的中央政府出台经济调控政策不能起到以前那么好的效果,是有深刻原因的。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的政策出台是让大多数受益的。是普惠制,所以大家都支持。而到了现在,中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一个政策的出台,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造成的影响各自不同。有受益的肯定会支持,有受损的肯定会反对。回到房地产这个行业,这种情况更甚。围绕着房地产业受益的多个群体,都拥有社会优质资源。在政策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将这种政策的效果进一步放大。所以在2009年,房地产来了一次绝地大反击,在金融危机下逆风飞扬,超越了热得发烫的2007年。而在政策对其不利的时候,他们会利用他们的资源来阻碍政策的落实。最终导致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不了了之。
这次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检视目前中国社会的真正属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徐洪才
瑞雪兆丰年。新年伊始的这场大雪。是否预示着2010年我国股市也将是一个丰收之年呢?
2009年,我国顺利推出了创业板市场,实现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跨越。新的一年钟声刚刚敲响,又传来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推出股指期货已经得到国务院的原则批准。展望2010年,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充满期待。笔者认为,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有着以下三大机遇。
第一,资本市场的外部资金环境仍然宽松。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2010年,计划投放信贷资金7~8万亿元人民币,相对2009年略有减少,但仍然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各行业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必然会有部分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现在有人担心资产泡沫问题,我倒觉得这是发展资本市场的良好机遇,这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地顺利消化“大小非”流通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企业直接融资,我国可以加快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乘机做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具体表现,就是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产品。现在,创业板市场已经顺利推出,这使得证券主管部门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有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和基础制度建设的新的工作。有关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相关法规早已制定,相关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分,并不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更不存在什么推出时机的问题。可以说,在2010年的任何时候推出,都是好的时机。当然,从推出顺序看,我觉得2010年上半年可先推融资融券,并对现货市场交易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如实行“T+0”交易制度,使之与期货市场制度配套;然后,在下半年的适当时候推出股指期货交易。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可考虑推出一些指标股上市公司的备兑权证交易,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定价功能。
第三,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突出表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际板市场,引进外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有人担心,外国公司在我们中国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是与国内企业争夺资金,不利于国内企业融资和发展,其实,在最近两年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资本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引进国外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公司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将有着多重积极的意义。其一,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新的投机机会:其二,有助于人民币资本输出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2009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进行人民币结算改革试点,但效果很差,主要原因是外商手中缺少人民币,允许外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其三,可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和运作质量。其四,有利于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010年,随着股票“全流通”的基本实现,我国资本市场将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会有一个结构性的牛市。但是,股指突破4500点的可能性很小。投资者不应该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羊为什么会爱上狼
卢文兵
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与中国德力西电气公司的合资,被称为“狼”和“羊”之间的相爱。称施耐德为狼是因为它是世界500强,称德力西为羊是因为它是中国500强。
狼为什么哙爱上羊?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羊为什么会爱上狼呢?
狼与羊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基因,尤其是羊一直就是狼垂涎的对象,所以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羊是无论如何不会也不敢爱上狼的。
实际上。合资公司总裁到任后的三把火,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第一把火,内部人事的清理整顿。凡是与公司领导有关系的人员、凡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部门均进行了清理,它的核心是割掉内部不健康的东西,存在隐患的东西,还公司内部一个清洁的环境。实际上,这也是德力西希望的,但这些人、这些部门曾经在公司发展的初期为公司立了功,所以如果不依靠合资公司这把刀,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
第二把火,是清理供应商。中国的国情以及温州特色,决定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微妙的关系,合资公司在二年内清理掉200家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也均是与企业有裙带关系的。所以清理供应商。实际上是从外部烧掉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健康的东西。它不仅对企业是一次革新,对行业也是一次革新。
第三把火,是建立ERP体系、清理完内部环境、又清理完外部环境后,合资公司的第三把火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也让供应商、代理商、内部人员感到难受,甚至让公司董事长感到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不可思议,才是羊爱上狼的最有价值的理由。因为它直接对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人情化、松散型、自由灵活的管理环境发起7挑战。
所以,“羊爱上狼”实际上是“狼同化了羊”。这种同化的关键词是——升级!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国情的影子,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德力西通过牵手施耐德,使公司轻松得到了升级,由民营企业松散的管理过渡到现代企业的流程化、制度化管理。
如果没有施耐德呢?我相信胡成中也会跨过这一道坎,但我想可能不会这么彻底,因为胡董自己说,下面的执行力不行!其实不是执行力不行,而是长期形成的文化在发挥作用!
羊爱上狼,因为羊变成了狼!
中国的汽车价格为何比美国还贵
陈永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比上年同期增加近400万辆。到2009年末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1320万辆,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销售大国。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格局中,中国汽车业有如此向好的业绩,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重大标志。但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国人为此忧喜参半。有人为中国汽车业对经济回升作出的贡献而高兴;有人为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过剩而忧虑;有人则为中国汽车价格比美国高而感到不可思议。
按照CBN搜集到的数据,在各个汽车级别上,相同款式车辆之间,美国市场的销售价均比中国市场更便宜。以丰田凯美瑞为例,在美国2.4L精英版价格为14.9万元,而中国市场销售价格是19.98万元。奥迪A6在国内顶配版价格是69.6万元。美国市场上同类同档车价格为34.8万元,只有中国此类车价的50%(以上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来比较)让国人不解的是,中国2009年汽车销量已超过美国,为何汽车价格却比美国高出许多?联系中国人工价格只有美国的30%,加上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为1:6.82,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的车价要高出美国的二倍以上。美国白领阶层6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台车,而中国公务员则需6年的工资收入买台车。
究其原因有两条解释:
第一、中国国内的汽车企业大部分为国有垄断性企业,企业平均利 润率在30~35%左右,而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靠自由竞争、靠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左右。国内汽车企业的高利润,助推了汽车的高价格。
第二、中美两国汽车巨大价差跟中国特殊的税收政策有关。比如国内汽车厂家在生产环节要上缴17%的增值税和5%的消费税。车辆上市销售后。购车者还必须支竹约9%的购置税,车价怎样能不高?而在美国大部分州对汽车公司仅征收5%~10%的税费,终端环节也没有购置税。在日本,轿车平均税率只有11%,德国则为7%。
由此可见,只有中国能够降低汽车税率,才能把汽车价住降下来。那样中国的汽车会卖得更火,更好地起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解决随之而来的低碳排放和城市拥挤的新难题。
消费金融公司要更注重防信贷风险
余丰慧
中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6日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这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400年之久的金融业态终于在中国“破冰”。首批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
消费信贷公司是在去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提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下而应运而生的。去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正式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6日,银监会同意三家公司正式筹建。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实质性阶段。
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现在社会各方都对消费金融公司在促进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给予过高希望。其实,无论是400年之久的西方消费金融公司,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金融公司,都仅仅是金融机构体系的一个小小补充,在促进本国消费上只起到一个拾遗补缺作用的而已。
中国即将破茧而出的消费金融公司被定位为: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优势和特点在于,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定位和优势,现有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可以满足。特别是银行贷记卡的大发展,可以覆盖消费金融公司的所有业务和特点。因此,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促进消费的作用绝不可高估,只能作为对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完善而已。
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可能出现的问题则不可掉以轻心。首先,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风险不可不防。消费金融公司“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有效率高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信贷风险高的隐患。在中国信用环境尚需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信贷盲目发展,如果消费金融公司管理不善,如果对消费信贷监管不严,则可能酿造大面积信贷风险,把好事办成坏事。中国有一哄而起的习惯和“传统”,这种习俗极有可能带到消费金融公司里,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要防止消费金融公司演变成高利贷者。西方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一般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利率都高于商业银行,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如此,一方面可能使得借款者还贷负担加大,形成风险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起不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再一方面扰乱金融秩序。
再者,从国际上看,美国过度鼓励借贷消费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从国内看,随着银行贷记卡的大发展,透支逾期不还,信用卡坏账正在大举上升,我们必须警惕。
因此,真正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应该实实在在放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上,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把制约消费的高房价、高学费等降下来,为百姓提供一个有消费的坚实经济实力、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和不被高房价挤占的良好环境,这是根本出路。
应对民工荒的根本出路
蒋小华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珠三角企业来说,情况实在不妙。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珠三角地区最早受到冲击,因为无法获得订单,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纷至沓来的订单又让企业遭遇了“招工难”。
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中小企业,民工荒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国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平衡区域经济等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根据这一变化而变化,否则,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企业除了加大机械化和自动化,降低对劳工的依赖外,重点还是要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笔者提出应对民工荒“三论”。
1、培训论:重点开发“被浪费”的价值
过去讲资本主义是在剥削剩余价值,笔者认为目前还不存在剩余价值,只有没有被开发的“浪费”价值。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差,员工的应有价值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员工的热情、智慧等。事实上,大部分员工没有高效的工作,甚至是负效劳动,破坏性劳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让人人高素质、高技能是当前企业发展之根本。或许你会舍不得培训费,但你会损失得更多。有一句话说得好:培训或许很责,但不培训会更贵,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的确,当前企业大量的浪费在于员工没有经过好的培训,却制造了大量的浪费。解决劳工荒最有效的办法,不在于让招聘负责人想方设法去拉人,而是好好开发现有人员的价值,不让现有人员价值白白浪费与流失,让人材变人才,让人才变人财。
2、赚钱论:涨工资。让员工赚更多的钱
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组织,这个利润可以是国家,可以是股东,但必须是以员工为前提,因为没有员工的“利润”即不让员工赚钱是不可能实现国家、股东的利润的。毛主席说,天下是百姓的,所以要为人民服务,那么,企业归根究底是社会的,是为百姓服务的——创造就业的机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何况今天大部分员工为80后、90后,不再是过去为养家糊口而打工了,而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如果工资水平不高,企业何以留得住优秀员工呢?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不由你意志所转移的规律与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员工的工资再也不是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市场说了算,也可以说由员工自己决定。所以,当前企业要把让员工赚更多的钱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企业的目标不是简单的销售额增长,市场占有率提高,而是以员工工资增长作为竞争目标。
3、结果论:狠好,企业只为结果买单
前面谈过给员工培训、给员工涨工资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前提。即好的管理,好的执行力。笔者认为企业要狠点好,只为结果买单。意思是狠抓执行力,向员工要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劳动过程,向员工要功劳而不是苦劳,对此就需要“狠点”——不断给优秀员工涨薪水,迫使末位员工不得不改变自己。涨工资是以绩效为前提,这需要企业重视管理,真正实现像海尔提出的SST论(索酬、索赔、跳闸),要么奖励,要么赔偿,否则就是管理短路。员工必须提供价值,没有价值就是自效的,负效就应该索赔,这是基本的商业原则。企业不为结果买单就是管理的“短路”,短路就会“断电”。要结果就是要绩效,要绩效就是要考核。 民工荒卷土重来,提高管理是根本,要让企业执行力上新的台阶,让民工荒变民工慌。
火车票实名制难逃失败的命运
盛大林
近年来,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媒体上,两会上,这样的声音都可谓一呼百应。面对汹涌的民意,尤其是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铁道部不得不作出回应。2008年1月,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曾明确表示“不可行”。他说,火车票实名制“是一种理想化的建议,我们没有考虑火车票实名制”。然而,仅仅两年后,火车票实名制就开始试行了。很显然,铁道部的“自掌嘴巴”是迫于舆论的压力,难怪有评论认为,这是“民意的胜利”。
民意胜利了,春运期间的“买票难、黄牛狂”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我认为,前景不容乐观,甚至难逃失败的命运。
王勇平在认为欠车票实名制不可行的时候曾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买不到票主要是因为运力紧张,实名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春运期间客流量大,相当拥挤,而实名制将增加很多麻烦的程序,更加繁琐。在高峰时候不容易疏散旅客。第三,实行售票实名制,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打击票贩,但如果票贩子还可以有其他渠道炒票,比如制造假身份证、假票据。我始终认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都是托词。
买票难”等问题只是春运期间才会有的现象,平时购买火车票一点都不难,也很少见到“黄牛党”的影子。春运期间“买票难、黄牛狂”的根源是乘客的爆发性增长与有限的运力之间的矛盾,而实名制既不能减少乘客,也不能增加运力。因此,它不仅不能解决买票难的问题,而且会降低售票的效率、提高售票的成本。到了检票的时候就更麻烦了,因为列车停靠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一一核对乘客的身份几乎不可能,在潮水般的乘客面前,“免检”往往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果真如此,实名制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实名制本来可以对“黄牛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铁路部门在车站设置的“临时办证处”又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因为只要符合七项条件之一的,购票后丢失有效身份证件或进站时忘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就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件,这又给“黄牛”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而如果执行得过于严格,又会给旅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因为忘记或丢失身份证件等情况总是难免的,尤其是长年在外奔波的农民工们。
或许有人要问:实名制不可行,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确实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买票难”及其“黄牛党”猖獗的根源都是运力的紧张,而要消除运力的紧张,要么加强调度,要么增加运力,要么减少乘客。调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增加运力的作用更加有限,因为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实在太大了;即使能把运力扩大到那种程度也不可取,因为那势必造成铁路资源的巨大浪费,即大多数铁路资源在大多数时间是闲置的。因此,避免客流在春运期间的“爆发”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春运期间的客流本来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这种“非正常流动”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即户籍不能随着工作的流动而流动,从而让很多打工者成了“候鸟”。
“候鸟”少了,春运的客流就不会“爆发”,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等问题,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不是一朝一步所能完成的。
公考研考连年攀高之忧
王旭明
公务员已面向应届大学生为主的招录考试连年攀高,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是新闻的倒是今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期举行,共有140万考生参考,据说这是自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记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三倍。有报道说,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数。出现5年来最大井喷,超过了1997年全国考研学生总数。公考与研考连年攀升,不由得让人心生几丝忧虑。
忧之一,如此众多的大学生拥堵公务员和研究生之路,是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就业,这当然不错,但如果全部心思或更多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就业,则令人忧之。大家知道,公务员队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生力军,公务员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行政管理的水平,如果当上公务员的人清一色都是为了就业,缺少推进政府机制改革和政治民主进程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怎么能提高呢?同样不言而喻,研究生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是培养研究性的人才,如果仅从就业出发,减弱或忽视研究生的研究特质,恐怕很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总之,目标的确定与方向的定位非常重要,不能说与就业无关,但也不能通篇充斥就业思想。
忧之二,也有人说不单纯是为了就业。据笔者了解,有不少人是处于茫然状态下的随从,大学毕业了工作不大好找,继续读研吧,考公务员试试吧!也有撞大运似的,撞上什么是什么。更有甚者,糊里糊涂,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没有搞清楚,就要挤上这条船。凡此种种,对这两块事业的推进都非常不利。
忧之三是。大家知道,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总的来说并不高,公务员队伍也亟待上台阶和水平,而我国研究生教育更面临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问题,虽然研究生队伍庞大,但是我国科研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还属于落后状态,改变这种状态,实现质的飞跃,恐怕要靠研究生这支主力军了。如果研究生都简单是为就业,如何实现钱学森之辈?如何在若干年以后有地道的中国人拿到诺贝尔奖?
当然,还有许多很多忧虑,如各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有不同规律和特点的,而这种统一的考试更多的是共性,是面对群体,而个性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很难显现,这方面的人才极有可能淹没在个性化的考试中。再如,研考人数的连年升高,将大大提高教育成本,而提高的部分如果国力不足补充不上或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将造成教育经费的进一步短缺。还有,考研人数的连年升高有意无意地主张惟学历是举的陈风陋习,会导致更多的人误解研究生水平一定比本科生高,博士一定比硕士高,如此荒唐理论泛化成社会共识的时候,将会导致人人重学历轻能力的可怕后果等等。
应该说,公务员队伍不能都是高学历之人。根据公务员岗位需求。不同学历的人会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研究生更是如此,如果研究生缺乏研究能力,就不是一个好研究生,甚至还不如本科生。笔者想起不久前参加的一次会议,某地把招录大学生村官,研究生免考大学生必考当成一条经验。我明确反对。就村官而言,研究生学了几年没有研究能力,还要在村官队伍中工作,那就一定要考,甚至比本科生要求还要严格。绝不能因学历之一好而百好,更不能因学历高而遮百丑。
但愿所有这些忧虑都是多余的。爱之深,责之切,求之高。太期待我国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太期待我国科研水平提高了,而实现这两期待的美梦就寄托在这些接班人身上了!
这次中央政府调控房价能成功吗?
易 鹏
1月10日,中央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展开了密集调控,这是中央政府一个月内第5次出手调控房地产市场。只是这次出台的政策更多、更全面。 对于此番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在大家意料之中。房地产这个产业。让人喜欢让人忧。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可以带来巨大泡沫。它既可以让居者有其屋,也可以让居者蜗居。凡是做决策,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同看病吃药,药是有毒的,但不吃会死人的情况下,即使毒很大也要吃。所以,在2009年初,面临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让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政府被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刺激房地产业快速雄起。而就在不久之前的2007年底和2008年年初,因为房地产过热严重,中央政府还在整顿房地产业。
这种瞬间对房地产业态度的转变,就来自对利弊的权衡。此刻,对房地产又打算进行一番新的控制,来源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一年前截然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局面基本确立,2009年四季度的GDP增速很有可能在10%以上,全球都在宣扬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面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极为迅猛的上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翻番的局面。近有迪拜房地产危机,前有美国房地产引起的次贷危机,更远的有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这些历史教训,让决策层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产生一个极大的房地产泡沫,很有可能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改革开放前。此刻对房地产业有点忧患意识,有点未雨绸缪是必须的。
同时,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蜗居》,造就非常高的收视率,一下子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这何尝不是中国很多承受高房价之苦的群体,用奇高的收视率在表达对高房价强大的不满声音。一个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这种声音,这种力量。
不过。对于中央政府出台这些调控政策,能否收到实际效果,遏制住此刻疯涨的房价,目前还有待观察。这次出台的众多政策中,其实很多早已经出台过。比如这次通知规定,已取得预售许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但在后来的实际执行中,这个规定几乎是一张废纸,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既然以前有出台的政策,执行不好的先例,那么,各界对新出台的政策能否产生更好的效果有点质疑,也很正常。
客观来说,现在的中央政府出台经济调控政策不能起到以前那么好的效果,是有深刻原因的。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的政策出台是让大多数受益的。是普惠制,所以大家都支持。而到了现在,中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一个政策的出台,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造成的影响各自不同。有受益的肯定会支持,有受损的肯定会反对。回到房地产这个行业,这种情况更甚。围绕着房地产业受益的多个群体,都拥有社会优质资源。在政策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将这种政策的效果进一步放大。所以在2009年,房地产来了一次绝地大反击,在金融危机下逆风飞扬,超越了热得发烫的2007年。而在政策对其不利的时候,他们会利用他们的资源来阻碍政策的落实。最终导致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不了了之。
这次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检视目前中国社会的真正属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