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为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新颖独特的处理方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也为数学课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灵动小学数学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避免繁杂、重复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单纯的讲解为主,不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融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flash为学生制作了直观、形象的动画.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轴又应该装在什么位置呢?”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回答说是“圆形.”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以下几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长方形的,车子在行驶时,上下颠簸得特别厉害;第二辆车,车轮尽管是圆形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能够装在它的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是颠簸得特别厉害;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形的,车轴也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没有发生颠簸的情况,人坐在车里面也很舒服.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学生询问道:“为什么车轮只能做成圆形,而不能做成其他形状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奥秘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寻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的引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呈现的画面、活动相当有限,教师一味地讲解,无法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力.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别样的视听学习环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为学生延伸无限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能动能静的课件,先在大屏上出示了夜晚大街上霓虹灯射出的灯光、火车的铁轨、手电筒照射的光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期待.然后教师将一条弯曲的绳子映在大屏上,然后将绳子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教师紧接着又将拉直的绳子向两端延长,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延伸”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直线是“无限长”的,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强化了学生对直线的认识:“直线是直的,无端点,无限长”的认识.教学射线时,教师在屏幕上将绳子一端拉直,进行延长,而另一端不动,使学生了解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延长”的认识.在教学线段时,教师将弯曲的绳子拉直,但不能延伸.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完成新知的内化.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学习中易混的、静止的概念,进行形象的、动态的演示,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運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而数学中的概念、性质、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书中复杂、难懂的知识具象化,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教师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先将圆柱沿高切开,平均分成四份,拼成一个新的形体,然后再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圆柱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后,分别进行拼图,然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询问:当把圆柱体分得越细,如,64份、128份、256份……拼成的图形,会越接近于什么形体?“长方体.”教师这时再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将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所拼长方体的底面部分一起进行闪烁,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然后再将圆柱体的高与所拼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进行比较,学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在拼接的过程中,圆柱的体积并没有发生改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乘高.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内化新知,并为学生渗透了转化和极限思想,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让数学课堂彰显精彩.
【参考文献】
[1]许径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63.
[2]年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7(7):10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新颖独特的处理方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也为数学课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灵动小学数学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避免繁杂、重复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单纯的讲解为主,不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融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flash为学生制作了直观、形象的动画.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轴又应该装在什么位置呢?”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回答说是“圆形.”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以下几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长方形的,车子在行驶时,上下颠簸得特别厉害;第二辆车,车轮尽管是圆形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能够装在它的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是颠簸得特别厉害;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形的,车轴也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没有发生颠簸的情况,人坐在车里面也很舒服.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学生询问道:“为什么车轮只能做成圆形,而不能做成其他形状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奥秘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寻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的引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呈现的画面、活动相当有限,教师一味地讲解,无法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力.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别样的视听学习环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为学生延伸无限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能动能静的课件,先在大屏上出示了夜晚大街上霓虹灯射出的灯光、火车的铁轨、手电筒照射的光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期待.然后教师将一条弯曲的绳子映在大屏上,然后将绳子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教师紧接着又将拉直的绳子向两端延长,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延伸”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直线是“无限长”的,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强化了学生对直线的认识:“直线是直的,无端点,无限长”的认识.教学射线时,教师在屏幕上将绳子一端拉直,进行延长,而另一端不动,使学生了解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延长”的认识.在教学线段时,教师将弯曲的绳子拉直,但不能延伸.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完成新知的内化.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学习中易混的、静止的概念,进行形象的、动态的演示,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運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而数学中的概念、性质、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书中复杂、难懂的知识具象化,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教师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先将圆柱沿高切开,平均分成四份,拼成一个新的形体,然后再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圆柱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后,分别进行拼图,然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询问:当把圆柱体分得越细,如,64份、128份、256份……拼成的图形,会越接近于什么形体?“长方体.”教师这时再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将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所拼长方体的底面部分一起进行闪烁,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然后再将圆柱体的高与所拼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进行比较,学生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在拼接的过程中,圆柱的体积并没有发生改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乘高.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内化新知,并为学生渗透了转化和极限思想,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让数学课堂彰显精彩.
【参考文献】
[1]许径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63.
[2]年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