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活动内容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它不仅使教材图文并茂,更具观赏性,而且大量的来自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更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密切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活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42-001
不同的活动内容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应怎样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的功能呢?
一、利用导入新课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每框题正文的前面,一般都安排一个活动,这类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导入新课,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图片、模拟情境、歌曲、历史典故等把学生引入知识情境,使学生进入教学氛围,开始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初步认知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包含那些方面的内容,通过认识本课时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的大脑进入新的兴奋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怎样探究新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培养怎样的情感、怎样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启动师生互动的帷幕。
例如,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的第一个活动,首先展示了妈妈与冬冬的对话。爸爸给儿子雷雷讲了两个故事,爸爸给爽爽讲瓦特的故事三个情境材料,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回忆小时候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听。2、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这一活动的功能显然是要让学生首先进入“我家”,感受家庭的温暖与甜蜜,点燃感恩之情,激趣导人。至于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即无私的母爱、深沉的父爱等内容则不是这一活动的功能,不能在这里接触、展开。
再如,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首先模拟了有奖销售的一个场景,然后也设计了两个问题:1、如何看待五花八门的有奖销售活动?2、你怎样甄别以下非法的有奖销售?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各种以欺骗的方式进行销售的憎恶之情和识别各种销售方式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欲望,而怎样识别以及维权的方法、途径等则是后边的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帮助理解功能,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这类活动一般安排在基础知识之后,形式有模拟情境,美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调查、采访、填写表格、回答问题,小品表演等,主要功能是:再现教材知识的感性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所学习的概念、观点和理论;补充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内涵,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强化观点、理论的实践性,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它们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具体要求,明确自己在现实中应怎样做;引发思考,体验感悟,拓展知识面,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八年级上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活动二,教材介绍了欧洲的汽车文明,展示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一幅图片,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1、比利时城市很少有红绿灯,为什么能够秩序井然?2、你对“只有人,才是万事万物的红灯”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欧洲的汽车文明。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之处?这一活动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教材正文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尊重并加以保护”的观点,其次也使学生懂得了正文以外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哪些内容”,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初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再如,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活动五:个别学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在教室里安装监视器,对此有两种意见。然后设计两个问题:1、你认为教室里应不应该安装监视器?2、对于在银行和超市安装监视器的现象,你怎么看?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对隐私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初步培养了辩证看问题的品质。
三、利用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在每框题的最后,往往安排一些活动,这类活动的功能是通过再现情境,验证前面所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价值观,落实德育功能;指导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八年级下册《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活动五:一天,王明、徐文、钟平、黄晓芳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发现有一位同学滑进河里,王明等四位同学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
王明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同学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不会游泳的两人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
徐文想: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
钟平、黄晓芳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二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大家齐心协力将二人救上岸。1、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从自救与救人两个角度去思考)
同学们通过联系过去学过的有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救人与不救人两种观点的碰撞中,作出判断,进而从情感上佩服、赞扬救人的同学和行为,谴责徐文的不道德行为。再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作出选择——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落水同学,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最后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内化认识,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现象该如何做,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既验证了观点,又提高了认识,落实了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构建,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不同功能,灵活地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内容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活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42-001
不同的活动内容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应怎样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的功能呢?
一、利用导入新课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每框题正文的前面,一般都安排一个活动,这类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导入新课,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图片、模拟情境、歌曲、历史典故等把学生引入知识情境,使学生进入教学氛围,开始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初步认知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即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包含那些方面的内容,通过认识本课时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的大脑进入新的兴奋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怎样探究新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培养怎样的情感、怎样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启动师生互动的帷幕。
例如,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的第一个活动,首先展示了妈妈与冬冬的对话。爸爸给儿子雷雷讲了两个故事,爸爸给爽爽讲瓦特的故事三个情境材料,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回忆小时候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听。2、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这一活动的功能显然是要让学生首先进入“我家”,感受家庭的温暖与甜蜜,点燃感恩之情,激趣导人。至于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即无私的母爱、深沉的父爱等内容则不是这一活动的功能,不能在这里接触、展开。
再如,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首先模拟了有奖销售的一个场景,然后也设计了两个问题:1、如何看待五花八门的有奖销售活动?2、你怎样甄别以下非法的有奖销售?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各种以欺骗的方式进行销售的憎恶之情和识别各种销售方式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欲望,而怎样识别以及维权的方法、途径等则是后边的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帮助理解功能,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这类活动一般安排在基础知识之后,形式有模拟情境,美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调查、采访、填写表格、回答问题,小品表演等,主要功能是:再现教材知识的感性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所学习的概念、观点和理论;补充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内涵,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强化观点、理论的实践性,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它们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具体要求,明确自己在现实中应怎样做;引发思考,体验感悟,拓展知识面,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八年级上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活动二,教材介绍了欧洲的汽车文明,展示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一幅图片,然后设计了三个问题:1、比利时城市很少有红绿灯,为什么能够秩序井然?2、你对“只有人,才是万事万物的红灯”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欧洲的汽车文明。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之处?这一活动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教材正文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尊重并加以保护”的观点,其次也使学生懂得了正文以外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哪些内容”,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初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再如,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活动五:个别学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在教室里安装监视器,对此有两种意见。然后设计两个问题:1、你认为教室里应不应该安装监视器?2、对于在银行和超市安装监视器的现象,你怎么看?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对隐私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初步培养了辩证看问题的品质。
三、利用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在每框题的最后,往往安排一些活动,这类活动的功能是通过再现情境,验证前面所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价值观,落实德育功能;指导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八年级下册《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活动五:一天,王明、徐文、钟平、黄晓芳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发现有一位同学滑进河里,王明等四位同学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
王明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同学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不会游泳的两人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
徐文想: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
钟平、黄晓芳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二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大家齐心协力将二人救上岸。1、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从自救与救人两个角度去思考)
同学们通过联系过去学过的有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救人与不救人两种观点的碰撞中,作出判断,进而从情感上佩服、赞扬救人的同学和行为,谴责徐文的不道德行为。再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作出选择——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落水同学,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最后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内化认识,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现象该如何做,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既验证了观点,又提高了认识,落实了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构建,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不同功能,灵活地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内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