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定跳远是初中体育教学一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发挥立定跳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合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教学。本文就初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初中学生;立定跳远;教学
0引言
针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该运动难度小,学生通过日常的训练就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通过立定跳远,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反应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比较随意,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运动技巧,以至于学生不能在立定跳远中获得发展。因此,要想实现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1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意义
初中生作为我国社会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在培养初中生的过程中,加强其身体素质的锻炼至关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让初中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方便其学习,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开展立定跳远教学对初中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立定跳远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让学生经常做立定跳远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其次,立定跳远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要求学生在起到的时候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加强立定跳远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1]。
2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
2.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在学生讲述完理论后,再让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没有掌握规范的立定跳远技巧。因此,要想提高立定跳远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定跳远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立定跳远起跳时,两腿应稍分,膝微屈,身体前倾,然后两笔自然前后预摆两次,两腿随时屈伸,教师在讲解时,要细分起跳动作,如,两腿稍分,膝微屈,教师要边讲,边示范动作,让学生自习看教师的动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分层教学
在立定跳远中,力量是基础,特别膝、踝、髋三个关节的协调用力及爆发用力能力。然而不同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差异性,所有学生完成的目标都一样,难度系数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分层教学[2]。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懂的任务,弹跳力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其完成的目标距离,而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缩短其完成的目标距离,通过这种分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得到锻炼。
2.3激发学生学习的立定跳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3]。如,在起跳蹬地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比赛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趣味性、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起跳蹬地训练比赛,可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2.4多组织立定跳远活动
在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多做立定跳远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立定跳远的好处,以至于许多学生在立定跳远教学的时候出现应付的心理,不愿意真正付出力量,进而得不到锻炼[4]。而多做立定跳远运动,可以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真正好处,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多组织立定跳远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立定跳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立定跳远活动中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3结语
综上,立定跳远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这项运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来看,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质量还不高,许多学生对立定跳远缺乏兴趣,以至于立定跳远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而要想提高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立定跳远运动中得到锻炼、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海军.跳出新高度——浅谈初中体育教学立定跳远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J].考试周刊,2017,(74):101.
[2]張迎川.如何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有效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7,(67):111.
[3]汪林辉.初中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教学方法探析[J].新课程(中),2017,(06):78-79.
[4]张仙萍.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研究[J].运动,2015,(03):129-130.
【关键词】初中学生;立定跳远;教学
0引言
针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该运动难度小,学生通过日常的训练就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通过立定跳远,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反应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比较随意,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运动技巧,以至于学生不能在立定跳远中获得发展。因此,要想实现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1初中生立定跳远教学意义
初中生作为我国社会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在培养初中生的过程中,加强其身体素质的锻炼至关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让初中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方便其学习,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开展立定跳远教学对初中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立定跳远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让学生经常做立定跳远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其次,立定跳远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要求学生在起到的时候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加强立定跳远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1]。
2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
2.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在学生讲述完理论后,再让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没有掌握规范的立定跳远技巧。因此,要想提高立定跳远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定跳远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立定跳远起跳时,两腿应稍分,膝微屈,身体前倾,然后两笔自然前后预摆两次,两腿随时屈伸,教师在讲解时,要细分起跳动作,如,两腿稍分,膝微屈,教师要边讲,边示范动作,让学生自习看教师的动作,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分层教学
在立定跳远中,力量是基础,特别膝、踝、髋三个关节的协调用力及爆发用力能力。然而不同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差异性,所有学生完成的目标都一样,难度系数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分层教学[2]。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懂的任务,弹跳力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其完成的目标距离,而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缩短其完成的目标距离,通过这种分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得到锻炼。
2.3激发学生学习的立定跳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3]。如,在起跳蹬地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比赛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趣味性、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起跳蹬地训练比赛,可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2.4多组织立定跳远活动
在初中立定跳远教学中,要想提高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多做立定跳远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立定跳远的好处,以至于许多学生在立定跳远教学的时候出现应付的心理,不愿意真正付出力量,进而得不到锻炼[4]。而多做立定跳远运动,可以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真正好处,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多组织立定跳远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到立定跳远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立定跳远活动中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3结语
综上,立定跳远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这项运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来看,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教学质量还不高,许多学生对立定跳远缺乏兴趣,以至于立定跳远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而要想提高立定跳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立定跳远运动中得到锻炼、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海军.跳出新高度——浅谈初中体育教学立定跳远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J].考试周刊,2017,(74):101.
[2]張迎川.如何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有效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7,(67):111.
[3]汪林辉.初中体育教学中立定跳远教学方法探析[J].新课程(中),2017,(06):78-79.
[4]张仙萍.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研究[J].运动,2015,(0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