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朝晖(1972-),汉族,男,安徽巢湖人,南京工程学院党办、校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研究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使其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获得对工程哲学、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和工程艺术的认知。这四种认知交互作用,经由操作经验,构建工程图式,丰富直觉思维,最终达到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身份认知,从而使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实践环境中不断提升其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具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58-03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学术与技能、工程与技术相糅合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科学原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社会实践活动”[1]。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具身认知,使其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体验现场化、情境化的工程问题,在工程实践中提升他们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基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使其既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能领会生产协作过程中的默会性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研判能力,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从具身教育角度,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获得如下认知:
1、对工程哲学的认知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程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同样需要有哲学来作为指导。在工程创新与工程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规律,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清事物的本末、分清现象的源流,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本质,意识并发掘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和长远效益,做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明智决策。如果没有对整个人类世界、工具理性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就不能对工程活动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就不能辩证唯物地处理好工程对象和工程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工程哲学的动力在于主体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渴望,手段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觉追求,目的在于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真与善相统一的体验,使主客体间达到生命力与向善力的和谐统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工程应用型人才遇到工程活动中的各种现实问题,面对各种不同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涉及到技术、科学、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各种现实因素及其复杂矛盾。这就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认识和解决工程问题时,思考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和要素,认识工程中的“自我”价值并进行运筹谋划,推动工程项目整体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从而使其不断确立自己的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及工程文化观,丰富其工程哲学的修养和修为。
2、对工程知识的认知
工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是一个知识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教师将工程问题现场化,还原到工程实际,学生通过对变化的工作来不断调整、获取知识并了解工作过程和工作背景,以此促进其动手实操、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教学互动、自主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要掌握 “是什么” 描述性的静态化显性知识,也要掌握“怎么做”的操作性的动态化的默会知识。在生产或研发过程,学生或耳闻目濡或身体力行将教育者所传授的显性知识内省化为自身的默会知识,同时,将教育者与其他同学的默会知识通过体验、交流、共享加以扩展和吸收。从而增长对工作情境的辨别、预见、顿悟、敏锐洞察与机智应对等。使所获得的默会知识不断升华为实践智慧,最终服务于行动过程。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行动反思”系统思考,引导学生以现实情境和自传体记忆为载体,不断充实其反省认知(元认知)能力,指导和保障实践操作效果,使学生获得默会知识。
3、对工程伦理的认知
工程实践作为人性和智慧的凝结,内在地包含着伦理的向度。工程伦理是工程活动共同体的角色心理与行为规范,包括对工程行为的使命感、责任心、自觉心理与习俗等职业伦理和环境伦理。工程伦理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防范风险的精神防线,工程实践不断为工程伦理提出了新的命题。作为对工程行为的责任认知和责任判断的心理状态,工程伦理体现为工程人员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心理平衡,其实质是建立在工程实践基础上的对人格品质、心理倾向与道德认知的默会整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工程世界,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情境、组织情境甚至是政治环境中,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所从事的工程项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是否能够促进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批判地反思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揭示其背后的道德依据,树立一切工程都要造福人民、服务人类长远利益的思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
4、对工程艺术的认知
工程总是和艺术高度地统一在创造性劳动和美的规律的交融之中,工程领域和艺术领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工程项目的极致境界是对韵律的展示和美学的表达。如果工程实践仅仅是科学的、严谨的,而无需审美因素的参与,那么将会陷入粗糙的实证主义,不仅是反美学的,也是反科学的。如建筑工程,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共性和协调。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对工程设计、营造和享用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美的追求,美感的力量。在工程活动中,艺术性的要求使得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经验性、直觉性、随机性、谋略性、个性、典型性和美感性属性,通过工程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工程客体塑造典型和创造美构成工程艺术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工程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工程应用型人才遵循典型和美的原则指导,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塑造工程典型、创造美来反映和表现工程,在实现实践智慧的同时,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体验到应该怎样美好生活;教育者也不仅是进行了单纯的教授活动,也体验到教学自身的魅力,在内心产生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所获得的工程哲学的修养,构成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所获得的工程知识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构成质料,工程伦理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构成骨架,工程艺术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催化剂。这四种认知交互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操作经验
操作经验指通过亲身体验而形成对生产环节和相关事务处理的心得和技巧,是人与环境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它是行动与行动后果(意义)的结合。操作技能是一种习得性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规范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动作能力。操作技能的获得“不仅要求工程人员了解他们所操作的机器,更要通过操作那些机器系统来了解他们参与、创造的工作”诸要素和环节,[2]其过程、步骤以表象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操作技能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习得而无法“明言”,如技能表现诸环节中的相对时间、相对力量与动作频率。“人们通过砌房子来成为建筑工匠,通过演奏乐器成为乐师”。[3]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具身参与情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在教师启发下与学生的实践过程发生联系,使其理解并内化,进而促进学生构建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与思维创新。熟练的技能一般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当练习巩固到不再出现失误的状态时,就不易遗忘。如果仅仅是学到“会”就停手极容易遗忘,后续的学习时间成本也很高。[4]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将操作问题现场化,还原到工程实际,以此促进学生亲临现场、动手实操、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5]
(2)构建工程图式
工程图式是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经历所获得工程知识结构,即对工程实践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和提炼,内容包括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作规划、运行决策、项目管理等。在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如何解决工程问题是受到其头脑中的工程图式潜在地左右着的。工程图式可在潜意识中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辅助意识),即:特定类型工程项目的内在本质结构特征,解决工程问题所具有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这就直接影响他们对工程现场所呈现的诸信息的理解,使其能从一类状况迅速地联系到其他状况,明确关键环节,迅速破解或处理工程现场所存在问题。如果将工程原理视为一般,则具体工程情境下的问题就是个别,学生需要发展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看清各种具体工程情境中的问题与线索的相似性,进而根据已有的工程经验(图式)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抽取、比较新旧信息的相似性,利用图式对当前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理解的过程被称为从辅助意识到集中意识“from—to”的动态过程,这是一种默会能力,获得这种能力,是学生进入工程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条件,将使其在职业生涯中终生受用。
(3)丰富直觉思维
直觉是指不经过显性的逻辑推演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具有非演绎性、非归纳性、突发性、模糊性、意象性等特点。显性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考往往为直觉思维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寻求对策及方案的心理动机驱使下,这些信息就会处于随时激发调用状态,并彼此粘连、耦合。一旦受到某种敏感信息的触发,随即就会进行类比、概括、联想、想像等思维加工,产成灵感、顿悟、直觉等。直觉思维在工程实践中起着选择、预见和突破的作用。在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方案的选择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使经过最缜密的可能性分析依然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时要作决策时,通常依靠工程人员的直觉判断,敏锐洞察某一方案或条件的价值,预见其可能产生的利弊;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当“渐进式的逻辑思维受到阻力无法前进时,正是直觉或灵感突破思维运动的阻力,让个体对相关概念或关键线索变得愈加敏感,并且提高了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的激活水平”[6],潜意识地动员更多的认知资源,当达到或超过意识阈限,就能在瞬间迸发出问题的答案。
(4)确立职业精神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职业性需求为目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及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认知。这种职业认知是学生在对所处的真实生产实践与就业环境具身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未来从业的心理准备和岗位知识储备;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要求的认知,并分析判断二者的符合程度;在实践中体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端正择业与求职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等等。[7]职业认知特别是职业兴趣、职业情感的培养需要学习者用身体去参与、去探究、去体验。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是“关于……的学习” ( learning about),更重要的是其过程和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的学习” ( learning to be)[8]。 其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交办的工作,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这一过程不再把高等教育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环境的熏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积淀对工程哲学、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和工程艺术的认知,经由操作经验,构建工程图式,丰富直觉思维,最终达到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身份认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是运用这些创新思维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而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真善美的世界之间建立起可感、可知、可悟并息息相通的联系,有效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学以致用、了解社会、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默会知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批准文号2014SJB236);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批准文号GLCXZL01)。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2]Rainbird,H.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40.
[3]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M].Penguin Books (London), Revised edition,1976:63.
[4]郝静鹏.定位“应用型人才”的熟练操作技能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8):24~25.
[5]孙颖,王芳,杨英英.“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工程教育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96~100.
[6]吕汉东.直觉思维与创造工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1):28~31.
[7]Brown J, Duguid P. 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0.
[8]李云媛.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教学因素分析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使其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获得对工程哲学、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和工程艺术的认知。这四种认知交互作用,经由操作经验,构建工程图式,丰富直觉思维,最终达到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身份认知,从而使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实践环境中不断提升其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具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58-03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学术与技能、工程与技术相糅合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科学原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社会实践活动”[1]。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具身认知,使其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体验现场化、情境化的工程问题,在工程实践中提升他们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基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使其既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能领会生产协作过程中的默会性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研判能力,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从具身教育角度,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工程情境中获得如下认知:
1、对工程哲学的认知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程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同样需要有哲学来作为指导。在工程创新与工程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规律,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清事物的本末、分清现象的源流,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本质,意识并发掘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和长远效益,做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明智决策。如果没有对整个人类世界、工具理性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就不能对工程活动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就不能辩证唯物地处理好工程对象和工程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工程哲学的动力在于主体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渴望,手段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觉追求,目的在于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真与善相统一的体验,使主客体间达到生命力与向善力的和谐统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工程应用型人才遇到工程活动中的各种现实问题,面对各种不同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涉及到技术、科学、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各种现实因素及其复杂矛盾。这就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认识和解决工程问题时,思考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和要素,认识工程中的“自我”价值并进行运筹谋划,推动工程项目整体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从而使其不断确立自己的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及工程文化观,丰富其工程哲学的修养和修为。
2、对工程知识的认知
工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是一个知识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教师将工程问题现场化,还原到工程实际,学生通过对变化的工作来不断调整、获取知识并了解工作过程和工作背景,以此促进其动手实操、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教学互动、自主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要掌握 “是什么” 描述性的静态化显性知识,也要掌握“怎么做”的操作性的动态化的默会知识。在生产或研发过程,学生或耳闻目濡或身体力行将教育者所传授的显性知识内省化为自身的默会知识,同时,将教育者与其他同学的默会知识通过体验、交流、共享加以扩展和吸收。从而增长对工作情境的辨别、预见、顿悟、敏锐洞察与机智应对等。使所获得的默会知识不断升华为实践智慧,最终服务于行动过程。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行动反思”系统思考,引导学生以现实情境和自传体记忆为载体,不断充实其反省认知(元认知)能力,指导和保障实践操作效果,使学生获得默会知识。
3、对工程伦理的认知
工程实践作为人性和智慧的凝结,内在地包含着伦理的向度。工程伦理是工程活动共同体的角色心理与行为规范,包括对工程行为的使命感、责任心、自觉心理与习俗等职业伦理和环境伦理。工程伦理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防范风险的精神防线,工程实践不断为工程伦理提出了新的命题。作为对工程行为的责任认知和责任判断的心理状态,工程伦理体现为工程人员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心理平衡,其实质是建立在工程实践基础上的对人格品质、心理倾向与道德认知的默会整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工程应用型人才置身于工程世界,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情境、组织情境甚至是政治环境中,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所从事的工程项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是否能够促进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批判地反思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揭示其背后的道德依据,树立一切工程都要造福人民、服务人类长远利益的思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
4、对工程艺术的认知
工程总是和艺术高度地统一在创造性劳动和美的规律的交融之中,工程领域和艺术领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工程项目的极致境界是对韵律的展示和美学的表达。如果工程实践仅仅是科学的、严谨的,而无需审美因素的参与,那么将会陷入粗糙的实证主义,不仅是反美学的,也是反科学的。如建筑工程,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共性和协调。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对工程设计、营造和享用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美的追求,美感的力量。在工程活动中,艺术性的要求使得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经验性、直觉性、随机性、谋略性、个性、典型性和美感性属性,通过工程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工程客体塑造典型和创造美构成工程艺术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工程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工程应用型人才遵循典型和美的原则指导,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塑造工程典型、创造美来反映和表现工程,在实现实践智慧的同时,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体验到应该怎样美好生活;教育者也不仅是进行了单纯的教授活动,也体验到教学自身的魅力,在内心产生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所获得的工程哲学的修养,构成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所获得的工程知识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构成质料,工程伦理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构成骨架,工程艺术认知成为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催化剂。这四种认知交互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操作经验
操作经验指通过亲身体验而形成对生产环节和相关事务处理的心得和技巧,是人与环境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它是行动与行动后果(意义)的结合。操作技能是一种习得性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规范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动作能力。操作技能的获得“不仅要求工程人员了解他们所操作的机器,更要通过操作那些机器系统来了解他们参与、创造的工作”诸要素和环节,[2]其过程、步骤以表象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操作技能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习得而无法“明言”,如技能表现诸环节中的相对时间、相对力量与动作频率。“人们通过砌房子来成为建筑工匠,通过演奏乐器成为乐师”。[3]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具身参与情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在教师启发下与学生的实践过程发生联系,使其理解并内化,进而促进学生构建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与思维创新。熟练的技能一般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当练习巩固到不再出现失误的状态时,就不易遗忘。如果仅仅是学到“会”就停手极容易遗忘,后续的学习时间成本也很高。[4]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将操作问题现场化,还原到工程实际,以此促进学生亲临现场、动手实操、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5]
(2)构建工程图式
工程图式是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经历所获得工程知识结构,即对工程实践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和提炼,内容包括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作规划、运行决策、项目管理等。在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如何解决工程问题是受到其头脑中的工程图式潜在地左右着的。工程图式可在潜意识中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辅助意识),即:特定类型工程项目的内在本质结构特征,解决工程问题所具有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这就直接影响他们对工程现场所呈现的诸信息的理解,使其能从一类状况迅速地联系到其他状况,明确关键环节,迅速破解或处理工程现场所存在问题。如果将工程原理视为一般,则具体工程情境下的问题就是个别,学生需要发展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看清各种具体工程情境中的问题与线索的相似性,进而根据已有的工程经验(图式)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抽取、比较新旧信息的相似性,利用图式对当前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理解的过程被称为从辅助意识到集中意识“from—to”的动态过程,这是一种默会能力,获得这种能力,是学生进入工程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条件,将使其在职业生涯中终生受用。
(3)丰富直觉思维
直觉是指不经过显性的逻辑推演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具有非演绎性、非归纳性、突发性、模糊性、意象性等特点。显性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考往往为直觉思维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寻求对策及方案的心理动机驱使下,这些信息就会处于随时激发调用状态,并彼此粘连、耦合。一旦受到某种敏感信息的触发,随即就会进行类比、概括、联想、想像等思维加工,产成灵感、顿悟、直觉等。直觉思维在工程实践中起着选择、预见和突破的作用。在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方案的选择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使经过最缜密的可能性分析依然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时要作决策时,通常依靠工程人员的直觉判断,敏锐洞察某一方案或条件的价值,预见其可能产生的利弊;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当“渐进式的逻辑思维受到阻力无法前进时,正是直觉或灵感突破思维运动的阻力,让个体对相关概念或关键线索变得愈加敏感,并且提高了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的激活水平”[6],潜意识地动员更多的认知资源,当达到或超过意识阈限,就能在瞬间迸发出问题的答案。
(4)确立职业精神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职业性需求为目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及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认知。这种职业认知是学生在对所处的真实生产实践与就业环境具身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未来从业的心理准备和岗位知识储备;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要求的认知,并分析判断二者的符合程度;在实践中体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端正择业与求职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等等。[7]职业认知特别是职业兴趣、职业情感的培养需要学习者用身体去参与、去探究、去体验。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是“关于……的学习” ( learning about),更重要的是其过程和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的学习” ( learning to be)[8]。 其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交办的工作,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这一过程不再把高等教育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环境的熏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积淀对工程哲学、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和工程艺术的认知,经由操作经验,构建工程图式,丰富直觉思维,最终达到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身份认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是运用这些创新思维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而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真善美的世界之间建立起可感、可知、可悟并息息相通的联系,有效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学以致用、了解社会、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默会知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批准文号2014SJB236);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批准文号GLCXZL01)。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2]Rainbird,H.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40.
[3]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M].Penguin Books (London), Revised edition,1976:63.
[4]郝静鹏.定位“应用型人才”的熟练操作技能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8):24~25.
[5]孙颖,王芳,杨英英.“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工程教育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96~100.
[6]吕汉东.直觉思维与创造工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1):28~31.
[7]Brown J, Duguid P. 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0.
[8]李云媛.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教学因素分析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