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共同富裕及其建构逻辑

来源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l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消灭剥削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支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有:推动生产力“质”的转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在“双轮驱动”中促进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情社会协同发力中推进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循序渐进中推进共同富裕;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共建普遍繁荣的世界中推进共同富裕等.
其他文献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孝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孝道的发展历程中,虽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和质疑,但是随着国家所倡导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近些年传统孝道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当今社会孝观念淡漠、孝行为缺失的问题,需要重新解读和定义孝道,挖掘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并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使传统孝道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副词“有点(儿)”及其相关句式的语义色彩倾向是不能光看单一句式的,要有系统性观念.多种动因共同影响“有点(儿)”的语义色彩倾向,较为关键的动因有:一是构式的压制作用,中性词语进入“有点(儿)X”句式后,句式主要传递贬义色彩;二是“礼貌原则”的“委婉策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