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發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生活、工作环境,把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城市环境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目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目前国内生态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不是十分明确或缺少法律基础,造成规划编制缺少明确的指导方向和依据。这使得规划师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么按照个人的理解进行编制,要么按照领导的个人意图进行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使得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无法与现行的规划体系(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和管理制度(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衔接,无法将生态城市规划在现行的规划和制度下进行实施与贯彻。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生态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复杂的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互为因果。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大致由环境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组成,它们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而,必须是一个多学科背景的规划团队,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生态城市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体制等原因,国内的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这造成很多规划实际上成为规划师个人理想或者政府部门意志的体现。尤其是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一部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的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3、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主要是按照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是城市事业发展中人们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活动极限度。城市变革规划里必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
(1)对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加以控制,因而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消耗,优化人口数量对于城市生态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本城市能够承载的生态能力实施规划预测, 且结合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态进行保护。
(3)理解承载力原则必须要维持良好的产业结构, 对整体布局实施有效处理,从而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对于一些可以再处理利用的资源必须要慎重考虑使用,主要是针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科学规划,以满足资源循环运用的效果;对生态型建筑实施科学规划的同时,要不断改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以保证自己的承载能力得到加强。
(5)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依靠人工处理外,还要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其对于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有很大的作用。不断扩大兴建城市生态森林广场的面积,运用立方体绿化扩大绿色面积,改善城市对空气污染的自净能力。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结语
认真切实的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注意对自然景观与湿地的保护,积极地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住宅,争取使生态建设达到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城市与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梁本亮,施凤英.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2010,09,02
[2]刘玉,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3]李宝珠,刘扬.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21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生活、工作环境,把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城市环境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目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目前国内生态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不是十分明确或缺少法律基础,造成规划编制缺少明确的指导方向和依据。这使得规划师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么按照个人的理解进行编制,要么按照领导的个人意图进行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使得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无法与现行的规划体系(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和管理制度(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衔接,无法将生态城市规划在现行的规划和制度下进行实施与贯彻。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多学科的交叉和整合。生态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复杂的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互为因果。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大致由环境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组成,它们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而,必须是一个多学科背景的规划团队,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生态城市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体制等原因,国内的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这造成很多规划实际上成为规划师个人理想或者政府部门意志的体现。尤其是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一部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的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3、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主要是按照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是城市事业发展中人们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活动极限度。城市变革规划里必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
(1)对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加以控制,因而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消耗,优化人口数量对于城市生态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本城市能够承载的生态能力实施规划预测, 且结合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态进行保护。
(3)理解承载力原则必须要维持良好的产业结构, 对整体布局实施有效处理,从而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对于一些可以再处理利用的资源必须要慎重考虑使用,主要是针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科学规划,以满足资源循环运用的效果;对生态型建筑实施科学规划的同时,要不断改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以保证自己的承载能力得到加强。
(5)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依靠人工处理外,还要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其对于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有很大的作用。不断扩大兴建城市生态森林广场的面积,运用立方体绿化扩大绿色面积,改善城市对空气污染的自净能力。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结语
认真切实的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注意对自然景观与湿地的保护,积极地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住宅,争取使生态建设达到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城市与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梁本亮,施凤英.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2010,09,02
[2]刘玉,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3]李宝珠,刘扬.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