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玉米生长的黄金带,玉米播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东丰县粮食产量,左右着该县农村经济。双斑萤叶甲是近年新发生的玉米主要害虫,一般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5%左右。文章对该虫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东丰县;双斑萤叶甲;发生情况;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11-1
双斑萤叶甲在东丰县最早发生于2007年,在玉米制种田,只少数乡镇点片发生,危害叶片时不被注意,群聚取食花丝、花药时才被重视。因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又具有迁飞性,只3~4年时间,就遍布全县14个乡镇,玉米田有虫率达38.5%,被害株率超过35%,平均百株虫量89只,重发田块达700只以上,单株最高虫量22头,发展之迅速,危害之重,而且防治难,一方面防治时期玉米高度已超过人的身高,加之目前玉米种植密度大,进地打药实在是不方便,另一方面,7~8月份正值高温酷暑,喷药时容易引起人员中毒。所以,我们必须将此害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尽早防治,减少危害损失,减少成虫产卵控制越冬基数。
自2007年7月起,东丰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技术人员对双斑萤叶甲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方法进行了祥细的研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多项筛选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法,以更加有效的防治双斑萤叶甲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
1 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体长3.5~4.0毫米。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鞘翅端子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触角丝状,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基部3节黄色,余为黑色。卵圆形,初产时棕黄色,0.6毫米,宽约0.4毫米,卵壳表面有近等边的六角形网纹。幼虫体长,白色,少数黄色,长约6毫米,但行动时可伸长至9毫米,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蛹白色,长2.8毫米~3.5毫米,宽约2毫米,体表具刚毛。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史
在吉林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0~15cm深处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自然条件下,孵化率很不整齐,幼虫共3龄,幼虫期30~40天,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幼虫主要取食玉米、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一般未经翻耕、杂草丛生的地块表土中。初羽化的成虫喜在田边杂草上生活,约经15天转移到玉米、豆类、高粱、蔬菜上为害,7月初始见成虫,此后一直持续危害至9月份,成虫期3个月左右,7~8月进入为害盛期,此时也正是玉米雌穗吐丝盛期及豆类作物开花结荚期,它取食玉米花丝,高粱及谷子花药,豆类作物的嫩荚以及初灌浆的嫩粒。作物秋收后,成虫转移到蔬菜上为害,尤期喜食十字花科蔬菜。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卵散产或几粒粘在一起,一生可产卵二百多粒。
2.2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玉米双斑萤叶甲与虫源数量、气侯条件、管理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有相关性。 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在粘土地上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管理粗放、田间、地边杂草多的地块重。玉米田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生重。免耕田重于深翻耕田。此外,受其群聚习性的影响,同一田块不同位置发生差异亦较大,地边虫口数量往往多于中部;在同一村组不同田块间发生差异较大。该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一旦条件适宜该虫发生量大,危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从7月上旬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下旬。
3 危害特点
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可以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蔬菜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和杂草等。该虫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危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弱的假死性、較强的迁飞性和趋嫩危害习性。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稗草,以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从而减少虫卵基数;深松土壤,以破坏越冬场所,也达到降低越冬虫卵基数的目的;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早期发生时,及时人工捕捉。
4.2 生物防治
在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首蓿)以草养害,以害养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达到理想的生态平衡。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
4.3 化学防治
对于双斑萤叶甲的防治,一定要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即成虫盛发期(7月下旬到8月)。因为防治期间正处于高温酷暑季节,所以,一定要在上午9~11时和傍晚16~19时进行防治。
(1)防治指标:百株虫达到100头、被害株率达30%以上时进行防治。(2)统防统治:成虫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的习性,所以一定要统防统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3)合理用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5%s—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8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20%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玉米田重点喷在雌穗周围,严重地块喷药后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可有效控制该虫对作物的危害。也可选用硫丹、锐劲特(氟虫氰)等药剂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郭素杰(1963-),女,吉林东丰人,东丰县农业广播学校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
网络出版时间:2013-4-23 11:24: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30423.1124.003.html
关键词:东丰县;双斑萤叶甲;发生情况;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11-1
双斑萤叶甲在东丰县最早发生于2007年,在玉米制种田,只少数乡镇点片发生,危害叶片时不被注意,群聚取食花丝、花药时才被重视。因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又具有迁飞性,只3~4年时间,就遍布全县14个乡镇,玉米田有虫率达38.5%,被害株率超过35%,平均百株虫量89只,重发田块达700只以上,单株最高虫量22头,发展之迅速,危害之重,而且防治难,一方面防治时期玉米高度已超过人的身高,加之目前玉米种植密度大,进地打药实在是不方便,另一方面,7~8月份正值高温酷暑,喷药时容易引起人员中毒。所以,我们必须将此害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尽早防治,减少危害损失,减少成虫产卵控制越冬基数。
自2007年7月起,东丰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站技术人员对双斑萤叶甲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方法进行了祥细的研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多项筛选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法,以更加有效的防治双斑萤叶甲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
1 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体长3.5~4.0毫米。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鞘翅端子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触角丝状,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基部3节黄色,余为黑色。卵圆形,初产时棕黄色,0.6毫米,宽约0.4毫米,卵壳表面有近等边的六角形网纹。幼虫体长,白色,少数黄色,长约6毫米,但行动时可伸长至9毫米,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蛹白色,长2.8毫米~3.5毫米,宽约2毫米,体表具刚毛。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史
在吉林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0~15cm深处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自然条件下,孵化率很不整齐,幼虫共3龄,幼虫期30~40天,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幼虫主要取食玉米、杂草等植物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一般未经翻耕、杂草丛生的地块表土中。初羽化的成虫喜在田边杂草上生活,约经15天转移到玉米、豆类、高粱、蔬菜上为害,7月初始见成虫,此后一直持续危害至9月份,成虫期3个月左右,7~8月进入为害盛期,此时也正是玉米雌穗吐丝盛期及豆类作物开花结荚期,它取食玉米花丝,高粱及谷子花药,豆类作物的嫩荚以及初灌浆的嫩粒。作物秋收后,成虫转移到蔬菜上为害,尤期喜食十字花科蔬菜。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卵散产或几粒粘在一起,一生可产卵二百多粒。
2.2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玉米双斑萤叶甲与虫源数量、气侯条件、管理水平以及耕作制度等有相关性。 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在粘土地上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管理粗放、田间、地边杂草多的地块重。玉米田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生重。免耕田重于深翻耕田。此外,受其群聚习性的影响,同一田块不同位置发生差异亦较大,地边虫口数量往往多于中部;在同一村组不同田块间发生差异较大。该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一旦条件适宜该虫发生量大,危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从7月上旬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下旬。
3 危害特点
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可以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蔬菜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和杂草等。该虫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虫危害叶片、花丝、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远看呈小面积不规则白斑。玉米抽雄吐丝后,该虫喜取食花药、花丝、影响玉米正常扬花和受粉。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弱的假死性、較强的迁飞性和趋嫩危害习性。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稗草,以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从而减少虫卵基数;深松土壤,以破坏越冬场所,也达到降低越冬虫卵基数的目的;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早期发生时,及时人工捕捉。
4.2 生物防治
在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首蓿)以草养害,以害养益,引益入田,以益控害,达到理想的生态平衡。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
4.3 化学防治
对于双斑萤叶甲的防治,一定要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即成虫盛发期(7月下旬到8月)。因为防治期间正处于高温酷暑季节,所以,一定要在上午9~11时和傍晚16~19时进行防治。
(1)防治指标:百株虫达到100头、被害株率达30%以上时进行防治。(2)统防统治:成虫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的习性,所以一定要统防统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3)合理用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5%s—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8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20%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玉米田重点喷在雌穗周围,严重地块喷药后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可有效控制该虫对作物的危害。也可选用硫丹、锐劲特(氟虫氰)等药剂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郭素杰(1963-),女,吉林东丰人,东丰县农业广播学校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
网络出版时间:2013-4-23 11:24: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30423.112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