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他与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自然的亲子关系。他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是错误的,学习上从不给孩子报辅导班,而是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他喜欢读历史、国学方面的书,经常用历史故事启发孩子;家里经济艰窘,他却给了孩子们最好的教育,身体力行传承着低调、奋进、拼搏的家风。3个孩子乐于助人,勤奋刻苦,其中两个儿子都在著名高校硕博连读,女儿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因为教子有方,家庭和谐,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教育无痕,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1992年11月18日,河南省夏邑县骆集乡一中教师孟文建喜添爱女。他很欣赏清代才女孟丽君,为女儿取名孟李君,改“丽”为“李”,也是向怀胎十月的妻子李兰勤表达敬意。3年后,妻子又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婴。孟文建对抗金英雄岳飞十分仰慕,他为大儿子取名孟子飞,小儿子取名孟子岳,寄望孩子们将来学好本领,精忠报国。
3个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快乐,也使得孟文建夫妇更加忙乱。孟文建每天从学校回到家,再累也要帮着照看孩子。孩子虽小,但也能和父母互动,多和孩子在一起,孟文建觉得有利于建立父子间的亲密关系。
在當地农村,父母与孩子之间依然遵循着封建家长制的理念,父母对孩子不苟言笑,孩子对父母保持敬畏。村里有个乡亲的孩子读初中后,有段时间亲子对立严重,儿子对父亲动不动就以长辈的身份威慑的做派颇为不满,他和父亲理论,说父母和孩子要像朋友那样才能处好关系。没想到父亲呵斥道:“自古以来,君臣父子,界限分明,哪朝哪代父亲和儿子都不可能成为朋友!”儿子还要和父亲理论,被激怒的父亲脱下鞋子就要教训儿子。打那以后,儿子对父亲关闭了沟通的心门,两人形同陌路。
这个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孟文建颇有感触。他觉得,现代社会新型亲子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像朋友那样和谐自然,这样孩子才能向父母敞开心扉。秉承这样的理念,在孩子们懂事后,他一直致力于和孩子们建立朋友关系。饭桌上,他和孩子们分别说说自己当天的收获,每天一则“睡前故事”也成了孩子们睡觉前的期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无痕”理念。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润物细无声”。孟文建认为这两者有共通之处,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平时,孟文建最注重的是身教重于言教,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行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浸润孩子的心田。孩子不会的题,他就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探讨,把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巧妙地糅进去,让孩子们得到启发。
孟文建清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童年时代就应该多玩,不必太在意他们的成绩,孩子能考80多分就差不多了。这个阶段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他们的玩耍时间不应该被辅导班占据。该玩的时候由着性子玩,该学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学,他很注重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无论电视节目多么精彩,只要孩子们开始写作业,他和妻子一定会关掉电视,还孩子们一个安静的空间。
学习方面,孟文建主张孩子们要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敢于承认,然后再去弥补。小学阶段,孩子们对于知识丰富的老爸十分钦佩,认为老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了中学,随着知识面和阅读面的扩大,孩子们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老爸解答不了的。但让他们佩服的是,老爸回答问题从来不模棱两可,而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和他们一起去查资料,从不为了面子而欺骗他们。
一天,读初三的女儿在饭桌上突然吟出两句古诗,孟文建当即给孩子们讲解这首诗的出处,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人当时创作这首诗的心境,反映的社会现实。孩子们听得很入神,对老爸的讲解表示叹服。
孰料,孟文建在学校时,突然想到饭桌上和孩子们讲解诗词的事情,便认真查阅了一下有关那首诗的资料,发现自己对那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讲解得不太准确。下一个双休日,趁着孩子们都在家时,他重新把那首诗的背景讲解了一遍,还自我批评,说自己治学不严,不求甚解,这点应该改正。孩子们对老爸的严谨和诚实都很钦佩。
时下,很多家长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占用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孟文建认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求学是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就算起跑比别人晚,也可以通过积蓄力量,中途发力,率先到达终点。3个儿女从小学到中学,他从没给他们报过辅导班。身为教师,他懂得寓教于乐的道理。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和孩子们一起猜谜语、对对联,还让孩子们教他英语。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既和孩子培养了感情,又让孩子学到了知识。
不比吃穿,
家中书香氛围浓
两个儿子出生不久,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李兰勤不得不从乡卫生院辞了职。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并上了学。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女们学习努力,成绩在年级都名列前茅。
2006年,两个儿子该上初中了,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孟文建在县城考察了多所初中,最终选择了一所教学环境宽松的学校。考虑到孩子们今后的求学,孟文建决定在县城买房作为孩子们读书的住所。他看中了一套离学校较近的学区房。当时家里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四处筹借,终于凑够了房款,如愿拿到了房子钥匙。
孩子们到县城求学后,孟文建坚守工作岗位,妻子在家种地。儿女们在县城需要照料和陪伴,正当孟文建分身乏术作难时,父亲孟献修站了出来。老人说,他愿意带着老伴陪孙子孙女在县城读书。孟献修是一名在教育一线奋斗了几十年的乡村教师,对待子女开明民主,很注重孩子学习上的主动性,孟文建不少教育理念都是受父亲影响而来的。有老人照顾孩子们,孟文建一百个放心。
平时孩子们在学校读书,每到双休日,孟文建和妻子就会到县城和儿女团聚,孩子们和他们交流一周来的学习情况。孟文建清楚,孩子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因此,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他总是不吝赞美之辞。
教育无痕,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1992年11月18日,河南省夏邑县骆集乡一中教师孟文建喜添爱女。他很欣赏清代才女孟丽君,为女儿取名孟李君,改“丽”为“李”,也是向怀胎十月的妻子李兰勤表达敬意。3年后,妻子又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婴。孟文建对抗金英雄岳飞十分仰慕,他为大儿子取名孟子飞,小儿子取名孟子岳,寄望孩子们将来学好本领,精忠报国。
3个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快乐,也使得孟文建夫妇更加忙乱。孟文建每天从学校回到家,再累也要帮着照看孩子。孩子虽小,但也能和父母互动,多和孩子在一起,孟文建觉得有利于建立父子间的亲密关系。
在當地农村,父母与孩子之间依然遵循着封建家长制的理念,父母对孩子不苟言笑,孩子对父母保持敬畏。村里有个乡亲的孩子读初中后,有段时间亲子对立严重,儿子对父亲动不动就以长辈的身份威慑的做派颇为不满,他和父亲理论,说父母和孩子要像朋友那样才能处好关系。没想到父亲呵斥道:“自古以来,君臣父子,界限分明,哪朝哪代父亲和儿子都不可能成为朋友!”儿子还要和父亲理论,被激怒的父亲脱下鞋子就要教训儿子。打那以后,儿子对父亲关闭了沟通的心门,两人形同陌路。
这个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孟文建颇有感触。他觉得,现代社会新型亲子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像朋友那样和谐自然,这样孩子才能向父母敞开心扉。秉承这样的理念,在孩子们懂事后,他一直致力于和孩子们建立朋友关系。饭桌上,他和孩子们分别说说自己当天的收获,每天一则“睡前故事”也成了孩子们睡觉前的期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无痕”理念。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润物细无声”。孟文建认为这两者有共通之处,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平时,孟文建最注重的是身教重于言教,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行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浸润孩子的心田。孩子不会的题,他就俯下身子和他们一起探讨,把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巧妙地糅进去,让孩子们得到启发。
孟文建清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童年时代就应该多玩,不必太在意他们的成绩,孩子能考80多分就差不多了。这个阶段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他们的玩耍时间不应该被辅导班占据。该玩的时候由着性子玩,该学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学,他很注重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无论电视节目多么精彩,只要孩子们开始写作业,他和妻子一定会关掉电视,还孩子们一个安静的空间。
学习方面,孟文建主张孩子们要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敢于承认,然后再去弥补。小学阶段,孩子们对于知识丰富的老爸十分钦佩,认为老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了中学,随着知识面和阅读面的扩大,孩子们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老爸解答不了的。但让他们佩服的是,老爸回答问题从来不模棱两可,而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和他们一起去查资料,从不为了面子而欺骗他们。
一天,读初三的女儿在饭桌上突然吟出两句古诗,孟文建当即给孩子们讲解这首诗的出处,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人当时创作这首诗的心境,反映的社会现实。孩子们听得很入神,对老爸的讲解表示叹服。
孰料,孟文建在学校时,突然想到饭桌上和孩子们讲解诗词的事情,便认真查阅了一下有关那首诗的资料,发现自己对那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讲解得不太准确。下一个双休日,趁着孩子们都在家时,他重新把那首诗的背景讲解了一遍,还自我批评,说自己治学不严,不求甚解,这点应该改正。孩子们对老爸的严谨和诚实都很钦佩。
时下,很多家长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占用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孟文建认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求学是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就算起跑比别人晚,也可以通过积蓄力量,中途发力,率先到达终点。3个儿女从小学到中学,他从没给他们报过辅导班。身为教师,他懂得寓教于乐的道理。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和孩子们一起猜谜语、对对联,还让孩子们教他英语。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既和孩子培养了感情,又让孩子学到了知识。
不比吃穿,
家中书香氛围浓
两个儿子出生不久,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李兰勤不得不从乡卫生院辞了职。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并上了学。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女们学习努力,成绩在年级都名列前茅。
2006年,两个儿子该上初中了,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孟文建在县城考察了多所初中,最终选择了一所教学环境宽松的学校。考虑到孩子们今后的求学,孟文建决定在县城买房作为孩子们读书的住所。他看中了一套离学校较近的学区房。当时家里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四处筹借,终于凑够了房款,如愿拿到了房子钥匙。
孩子们到县城求学后,孟文建坚守工作岗位,妻子在家种地。儿女们在县城需要照料和陪伴,正当孟文建分身乏术作难时,父亲孟献修站了出来。老人说,他愿意带着老伴陪孙子孙女在县城读书。孟献修是一名在教育一线奋斗了几十年的乡村教师,对待子女开明民主,很注重孩子学习上的主动性,孟文建不少教育理念都是受父亲影响而来的。有老人照顾孩子们,孟文建一百个放心。
平时孩子们在学校读书,每到双休日,孟文建和妻子就会到县城和儿女团聚,孩子们和他们交流一周来的学习情况。孟文建清楚,孩子内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因此,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他总是不吝赞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