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虽然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地上自然环境的保护创造条件,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源,但是现代城市由于地下空间建设决策盲目性所导致的地下空间环境失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类棘手问题,将可持续性评价范围扩展到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层次,对于解决城市空间结构和决策性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指导思想、评价方法只有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不断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地下空间规划,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升城市宜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一、总体评价目标及体系构建方法
从正相关系上说,城市科技文明越发达,从自然获取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问题就越多;另一方面,从负相关系上说,环境出现的问题越多,反之对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也就越大。但是,如果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促进相互和谐的,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与资源、环境的再生能力及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对自然系统的再投入是相适应的,那么城市整体系统便是协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城市地下空间因规划的失误而普遍存在各种结构性冲突和矛盾,对城市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目标,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保证地下空间规划的整体建设实施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保证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满足相应功能区的功能要求。因而,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检验和确定地下空间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为地上自然环境的保护创造条件。在城市整体空间层面,这也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源,大幅提高了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打造了功能完备、结构完善的城市绿地与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从而逐步建成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二、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方法
1、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必须和城市相对应和协调。这种协调和对应首先表现在区位上,地下空间的开发通常选择城市密集的地方。然后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2、以城市轨道的交通网络为骨架
地铁是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覆盖面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按照城市人流方向形成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铁反映了城市结构。以地铁为骨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
3、以大型地下空间为发展资源
城市地下空間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地铁经过的地方一种是地铁不经过的地区。在地下空间规划的时候,对于那些地铁经过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的重要性,可以在其四周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写字楼等,形成商业娱乐、文化一条龙。对于那些没有地铁经过的地方,可以以地下商业街或是大型的广场作为结点,利用地下商业街将其链接成一个整体。地下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需要逐渐的形成,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
三、城市地下空间体系构建方法
1、构建技术路线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的构建需要明确的技术路线,并以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学科特质为基础出发点。主要构建技术路线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定和实施流程
2、构建技术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构建需要从宏观角度,采取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的两层次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由于评价体系必须能反映城市自然生境、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水平,并鼓励地下空间建设为绿色发展做出努力,为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城市本身地下空间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地下空间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构建的评价体系要考虑以下原则:需要具有良好的可定量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具有规划引导功能:通过指标指引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途径;既注重成效也鼓励各种尝试和努力;既显示公平性又显示竞争性。地下空间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是期望通过数学算法、模型以及相关其他综合分析手段,对地下空间中环境数据、指标进行整合与分析,进而对规划和设计预期可持续发展性做出综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
四、定性评价体系构建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构建首先要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找出不协调的地方,以便提出修改完善规划的建议;分析规划实施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提出更加科学发展的策略。从微观角度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规划方案下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1、规划方案SWOT分析
使用态势分析法,又称为优劣势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SWOT),确定项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通过调查列举出相关的4种因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可持续性发展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2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对地下空间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它们是地下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历史与现状,而且要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衡量,如图2所示。 图2 SWOT工作流程图
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构建中引入SWOT分析的目的,是通过SW内部因素评价来识别优势和劣势,通过OT外部因素评价识别机会和威胁因素,并用系统学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够发挥优势因素,遏制劣势因素,抓住機会因素,消除威胁因素,得出未来发展的可选择战略对策。
2、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经济学家西奥多·潘那约托特别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商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但这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必然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单一的形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也就是超过环境的“承载阈值”时,那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受到环境的限制,甚至遭到环境的报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城市居民的收入反而会下降。如图3所示。
图3 环境-收入理论关系
图3中,L2为环境“承载阈值”,L1为环境安全警戒线。当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超过环境安全警戒线时,如果政府和民众还不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那么环境系统有可能崩溃。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呈ABCD曲线走势,而非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ABCTEF呈倒“U”形走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承载阈值”并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它随着环境污染状况的恶化而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的时间随着环境状况的恶化而提前。
五、结束语
为了实现城市整体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城市地下空间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础,初步构建了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体系,并对评价采用的技术方法、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做了深入的探索。将可持续性评价范围扩展到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层次的研究,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和决策性问题做出了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1]钱七虎,陈志龙,王玉北,等,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13,31(4):53-58.
[3]卢济威,陈泳.地下与地上一体化设计——地下空间有效发展的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01).
[4]郑怀德.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规划师,2012(03)
【关键词】 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一、总体评价目标及体系构建方法
从正相关系上说,城市科技文明越发达,从自然获取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问题就越多;另一方面,从负相关系上说,环境出现的问题越多,反之对社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也就越大。但是,如果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促进相互和谐的,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与资源、环境的再生能力及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对自然系统的再投入是相适应的,那么城市整体系统便是协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城市地下空间因规划的失误而普遍存在各种结构性冲突和矛盾,对城市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目标,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保证地下空间规划的整体建设实施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保证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满足相应功能区的功能要求。因而,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检验和确定地下空间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为地上自然环境的保护创造条件。在城市整体空间层面,这也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源,大幅提高了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打造了功能完备、结构完善的城市绿地与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从而逐步建成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二、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方法
1、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必须和城市相对应和协调。这种协调和对应首先表现在区位上,地下空间的开发通常选择城市密集的地方。然后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2、以城市轨道的交通网络为骨架
地铁是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覆盖面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按照城市人流方向形成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铁反映了城市结构。以地铁为骨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
3、以大型地下空间为发展资源
城市地下空間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地铁经过的地方一种是地铁不经过的地区。在地下空间规划的时候,对于那些地铁经过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的重要性,可以在其四周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写字楼等,形成商业娱乐、文化一条龙。对于那些没有地铁经过的地方,可以以地下商业街或是大型的广场作为结点,利用地下商业街将其链接成一个整体。地下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需要逐渐的形成,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
三、城市地下空间体系构建方法
1、构建技术路线
地下空间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的构建需要明确的技术路线,并以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学科特质为基础出发点。主要构建技术路线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定和实施流程
2、构建技术方法
地下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构建需要从宏观角度,采取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的两层次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由于评价体系必须能反映城市自然生境、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水平,并鼓励地下空间建设为绿色发展做出努力,为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城市本身地下空间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地下空间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构建的评价体系要考虑以下原则:需要具有良好的可定量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具有规划引导功能:通过指标指引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途径;既注重成效也鼓励各种尝试和努力;既显示公平性又显示竞争性。地下空间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是期望通过数学算法、模型以及相关其他综合分析手段,对地下空间中环境数据、指标进行整合与分析,进而对规划和设计预期可持续发展性做出综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
四、定性评价体系构建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构建首先要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找出不协调的地方,以便提出修改完善规划的建议;分析规划实施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提出更加科学发展的策略。从微观角度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规划方案下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1、规划方案SWOT分析
使用态势分析法,又称为优劣势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SWOT),确定项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通过调查列举出相关的4种因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可持续性发展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2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对地下空间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属于客观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它们是地下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历史与现状,而且要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衡量,如图2所示。 图2 SWOT工作流程图
地下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构建中引入SWOT分析的目的,是通过SW内部因素评价来识别优势和劣势,通过OT外部因素评价识别机会和威胁因素,并用系统学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够发挥优势因素,遏制劣势因素,抓住機会因素,消除威胁因素,得出未来发展的可选择战略对策。
2、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经济学家西奥多·潘那约托特别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商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但这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必然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单一的形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也就是超过环境的“承载阈值”时,那么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受到环境的限制,甚至遭到环境的报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城市居民的收入反而会下降。如图3所示。
图3 环境-收入理论关系
图3中,L2为环境“承载阈值”,L1为环境安全警戒线。当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超过环境安全警戒线时,如果政府和民众还不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那么环境系统有可能崩溃。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呈ABCD曲线走势,而非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ABCTEF呈倒“U”形走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承载阈值”并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它随着环境污染状况的恶化而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的时间随着环境状况的恶化而提前。
五、结束语
为了实现城市整体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城市地下空间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础,初步构建了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体系,并对评价采用的技术方法、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做了深入的探索。将可持续性评价范围扩展到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层次的研究,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和决策性问题做出了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1]钱七虎,陈志龙,王玉北,等,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袁牧,张晓光,杨明.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13,31(4):53-58.
[3]卢济威,陈泳.地下与地上一体化设计——地下空间有效发展的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01).
[4]郑怀德.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规划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