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云北庄山谷里的黄岩口村距离京城市中心90公里,需沿着水库和庄稼地一转再转,如果凭借足够坚强的方向感和莫名其妙的直觉终于进到村里后,也不可能发现特别惊人之处。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把村子建得杂乱无章,但干柴枝、石头屋的四周还有环绕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及城里到了入夜都缺少的安静。
却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在挑高屋顶下泡泡浴,能看到黢黑夜空里的闪亮星星而完全不用担心被偷窥。“山里逸居”毫无声息地隐藏在村落里,于是也把很多不一样的东西隐藏在这块山谷里。
娜尔苏和她的“山里”
山里逸居的设计师娜尔苏有一半蒙古血统。蒙古语里“娜尔苏”是松树的意思,朋友们平时唤她“老娜”。娜尔苏在北欧长时间生活过,给宜家做过设计师,骨子里有着草原的直爽敞亮。11年前娜尔苏离开瑞典,带着两个孩子回国,在上海生活了5年后回到北京。“在瑞典的生活和自然很近,在北京,我也想让孩子们能够继续这样的生活。”于是她找到黄岩口村,决定为自己与两个孩子在郊区盖一栋房子,有花草,有果树,出门望得见山,不远就能蹚到水。简单的构想常常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栋院子起好后,起先自己住,后来朋友住,再后来建个小网站,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山里逸居就正式营业了。娜尔苏的朋友们帮她撺掇出来这一切。由这个起点出发,最终娜尔苏逐步拥有了“坡上”“半坡”“老钱家”“山脚下”“石房子”五栋风格迥异的宅院。
宅院的名字能直接望文生义,没有丝毫牵强附会,“坡上”就在坡上,“半坡”就在半山腰,“山脚下”在山脚下,“老钱家”原来的住户叫老钱,“石房子”是石头垒的,都是当地超过百年的老房改造的。边泡澡边看星星的房间出自“坡上”,娜尔苏喜欢那里,不是为泡澡,“柿子树下晒太阳,看到房子,也能看到山那边的长城,整个感觉都是我想要的”。“坡上”保留了一小部分老房子,新建部分起了两层,室内布置带着娜尔苏熟知的北欧风格,原木茶几、餐桌和椅子,用纯色或图案并不复杂的布艺做衬,所有的门用草席面包裹,一些风格独具的陈设品都是娜尔苏亲自从跳蚤市场淘来的。房间挑顶很高,灰砖加落地玻璃窗让室内阳光明媚。院子里的苹果树硕果累累,随便摘一个,蹭蹭霜就能入口了。坐在柿子树下的娜尔苏沐浴在阳光里的树影斑驳中,点评今年果树的收成:“今年是小年,收成算好,但也没有特别好。往年的苹果要比今年多得多。”
“半坡”“老钱家”“山脚下”“石房子”尽可能保留当地传统住宅的格局,三间房,大点的再加两间,一个院子,有些房间做了北方人睡的炕,“山脚下”的天花板像老辈人一样糊上了写大字的纸。还是一样的老房,因为娜尔苏在北欧长时间的生活经验,改善了采光和厨卫,让北京农村Style的壳里有了北欧人在恶劣环境中努力营造的舒适与敞亮。
一个设计师的四年
娜尔苏在设计和创意上的热情支撑了她改造的四年。她没学建筑,学的是染美和服装,山里逸居是生平第一个建筑作品,考虑与兼顾到了她能想到的所有细节。室内软装亲历亲为,石、砖、木头都是当地取材,当地人做。所有的老宅加了上下水,做了厨房和洗手间,请来工匠垒上两米高的石墙;村里有水库、有河流,却没有自来水,她为每个宅院做了储水的水箱。不过五个宅院,院院各不相同,装饰细节各有侧重。“山脚下”“半坡”“石房子”隐于村落47户人家之中,娜尔苏在屋里的装饰上做了很用心的设计,雕花木桌椅、板凳,宫格窗户,梁上的吊灯,用纸糊天花板……房子里隐藏着许多细节上的惊喜。“坡上”居高俯瞰,视野不一般,娜尔苏在室内的装饰趋于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细节,“反正大家来了就直接冲到院子里”。院子是围着树造的,只不得已砍掉一棵。层叠的山、蜿蜒的长城、累累果实挂满的果树、午后透过枝叶的斑驳阳光、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的星星就是“坡上”的主要关键词。“老钱家”坐落山脚下的水库边,不能一览众山小却能隔岸观水,于是这里有了宽阔的水岸露台。
“当地人不理解,觉得城里人来这里盖房子,盖得不高级,用的也就是当地的材料。我不想让房子把周围的自然环境给抢了,我想让房子融入到背后的山和石头里面。我在黄岩口这里看到过很漂亮的老房子,上百年历史,完全用石头做的,在我看来,这种材质是最高级的。”
娜尔苏对设计和创意的热情,也让她在这四年中遇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麻烦。因为农村的土地政策,山里逸居的宅基地是长期租赁,诸多的手续与批复让只想专注设计的娜尔苏不胜其烦,她有一个合伙人,但仍然无法让自己从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建造中需要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要承受他们的不理解带来的节外生枝。宅院盖完,山里逸居需要对外营业时,娜尔苏发觉她面临的挑战超过她的预想。“我本身不是做服务业的,就请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帮我。”价值观的相互磨合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当娜尔苏与村民们慢慢达成谅解时,她觉得,设计之外的很多东西往往决定了设计本身的价值体现。对设计师来说,这种面对既无奈又必要。
存续对未来的信心
山里逸居没有餐厅,需要自带食材,自己做饭。预订房间时,客人会被礼貌地提醒,虽然有河有水库,仍然要节约用水,也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这一切都是娜尔苏尊重当地环境所做的环保举措,或者说,她根本也是这样生活的。山里逸居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度假村,从为孩子能跟大自然亲近而建的简单初衷,一直到现在,娜尔苏只是把她喜爱和正在过着的生活通过山里逸居传达出去。
娜尔苏喜欢自然和户外运动,爬遍了黄岩谷周围的山,走过村里所有的地方,这种爱好源自多年的国外生活习惯。山里逸居最初的客户群以外国人为主,顺理成章地像她一样,认同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最近一两年起了变化,越来越多国内上班的年轻人喜欢周末一起到郊外过生日、开Party,这种转变让娜尔苏不由心生希望:“将来有条件了,很多人一定会城里有套公寓,周末时大家到郊外山野里放松。”
山里逸居像一个生活方式的实验产品,娜尔苏很想知道将来会怎样。“作为一个实验者,我并不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创始者或者设计者,我只是复制了一种已有的东西。里面可能有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人有这种生活需求,像我们中国很多事情一样,我充满信心。”
改造仍有许多缺憾,所以山里逸居不是娜尔苏的终极理想型,但娜尔苏谈起它,仍像一个母亲提起自己并不完美却依然令她骄傲的孩子一样。对于娜尔苏而言,建造山里逸居是一段很重要也很特殊的经历,里面有尝试、有学习,也有分享。而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继续分享她所钟情的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黄岩口并非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旅游点,但娜尔苏已经觉得游客太多了,会毁了很多东西,包括山里逸居。“中国的旅游业最可怕的一点是中国人想赚钱的心态。急功近利,所有事情都一锤子买卖,不会有一个延续性,不会想着把这里保护好了,慢慢来。”说到底,娜尔苏认为山里逸居只该是一种舒适的日常生活,而不该是吆喝赚钱的噱头。
却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在挑高屋顶下泡泡浴,能看到黢黑夜空里的闪亮星星而完全不用担心被偷窥。“山里逸居”毫无声息地隐藏在村落里,于是也把很多不一样的东西隐藏在这块山谷里。
娜尔苏和她的“山里”
山里逸居的设计师娜尔苏有一半蒙古血统。蒙古语里“娜尔苏”是松树的意思,朋友们平时唤她“老娜”。娜尔苏在北欧长时间生活过,给宜家做过设计师,骨子里有着草原的直爽敞亮。11年前娜尔苏离开瑞典,带着两个孩子回国,在上海生活了5年后回到北京。“在瑞典的生活和自然很近,在北京,我也想让孩子们能够继续这样的生活。”于是她找到黄岩口村,决定为自己与两个孩子在郊区盖一栋房子,有花草,有果树,出门望得见山,不远就能蹚到水。简单的构想常常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栋院子起好后,起先自己住,后来朋友住,再后来建个小网站,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山里逸居就正式营业了。娜尔苏的朋友们帮她撺掇出来这一切。由这个起点出发,最终娜尔苏逐步拥有了“坡上”“半坡”“老钱家”“山脚下”“石房子”五栋风格迥异的宅院。
宅院的名字能直接望文生义,没有丝毫牵强附会,“坡上”就在坡上,“半坡”就在半山腰,“山脚下”在山脚下,“老钱家”原来的住户叫老钱,“石房子”是石头垒的,都是当地超过百年的老房改造的。边泡澡边看星星的房间出自“坡上”,娜尔苏喜欢那里,不是为泡澡,“柿子树下晒太阳,看到房子,也能看到山那边的长城,整个感觉都是我想要的”。“坡上”保留了一小部分老房子,新建部分起了两层,室内布置带着娜尔苏熟知的北欧风格,原木茶几、餐桌和椅子,用纯色或图案并不复杂的布艺做衬,所有的门用草席面包裹,一些风格独具的陈设品都是娜尔苏亲自从跳蚤市场淘来的。房间挑顶很高,灰砖加落地玻璃窗让室内阳光明媚。院子里的苹果树硕果累累,随便摘一个,蹭蹭霜就能入口了。坐在柿子树下的娜尔苏沐浴在阳光里的树影斑驳中,点评今年果树的收成:“今年是小年,收成算好,但也没有特别好。往年的苹果要比今年多得多。”
“半坡”“老钱家”“山脚下”“石房子”尽可能保留当地传统住宅的格局,三间房,大点的再加两间,一个院子,有些房间做了北方人睡的炕,“山脚下”的天花板像老辈人一样糊上了写大字的纸。还是一样的老房,因为娜尔苏在北欧长时间的生活经验,改善了采光和厨卫,让北京农村Style的壳里有了北欧人在恶劣环境中努力营造的舒适与敞亮。
一个设计师的四年
娜尔苏在设计和创意上的热情支撑了她改造的四年。她没学建筑,学的是染美和服装,山里逸居是生平第一个建筑作品,考虑与兼顾到了她能想到的所有细节。室内软装亲历亲为,石、砖、木头都是当地取材,当地人做。所有的老宅加了上下水,做了厨房和洗手间,请来工匠垒上两米高的石墙;村里有水库、有河流,却没有自来水,她为每个宅院做了储水的水箱。不过五个宅院,院院各不相同,装饰细节各有侧重。“山脚下”“半坡”“石房子”隐于村落47户人家之中,娜尔苏在屋里的装饰上做了很用心的设计,雕花木桌椅、板凳,宫格窗户,梁上的吊灯,用纸糊天花板……房子里隐藏着许多细节上的惊喜。“坡上”居高俯瞰,视野不一般,娜尔苏在室内的装饰趋于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细节,“反正大家来了就直接冲到院子里”。院子是围着树造的,只不得已砍掉一棵。层叠的山、蜿蜒的长城、累累果实挂满的果树、午后透过枝叶的斑驳阳光、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的星星就是“坡上”的主要关键词。“老钱家”坐落山脚下的水库边,不能一览众山小却能隔岸观水,于是这里有了宽阔的水岸露台。
“当地人不理解,觉得城里人来这里盖房子,盖得不高级,用的也就是当地的材料。我不想让房子把周围的自然环境给抢了,我想让房子融入到背后的山和石头里面。我在黄岩口这里看到过很漂亮的老房子,上百年历史,完全用石头做的,在我看来,这种材质是最高级的。”
娜尔苏对设计和创意的热情,也让她在这四年中遇到了许多难以理解的麻烦。因为农村的土地政策,山里逸居的宅基地是长期租赁,诸多的手续与批复让只想专注设计的娜尔苏不胜其烦,她有一个合伙人,但仍然无法让自己从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建造中需要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要承受他们的不理解带来的节外生枝。宅院盖完,山里逸居需要对外营业时,娜尔苏发觉她面临的挑战超过她的预想。“我本身不是做服务业的,就请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帮我。”价值观的相互磨合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当娜尔苏与村民们慢慢达成谅解时,她觉得,设计之外的很多东西往往决定了设计本身的价值体现。对设计师来说,这种面对既无奈又必要。
存续对未来的信心
山里逸居没有餐厅,需要自带食材,自己做饭。预订房间时,客人会被礼貌地提醒,虽然有河有水库,仍然要节约用水,也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这一切都是娜尔苏尊重当地环境所做的环保举措,或者说,她根本也是这样生活的。山里逸居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度假村,从为孩子能跟大自然亲近而建的简单初衷,一直到现在,娜尔苏只是把她喜爱和正在过着的生活通过山里逸居传达出去。
娜尔苏喜欢自然和户外运动,爬遍了黄岩谷周围的山,走过村里所有的地方,这种爱好源自多年的国外生活习惯。山里逸居最初的客户群以外国人为主,顺理成章地像她一样,认同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最近一两年起了变化,越来越多国内上班的年轻人喜欢周末一起到郊外过生日、开Party,这种转变让娜尔苏不由心生希望:“将来有条件了,很多人一定会城里有套公寓,周末时大家到郊外山野里放松。”
山里逸居像一个生活方式的实验产品,娜尔苏很想知道将来会怎样。“作为一个实验者,我并不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创始者或者设计者,我只是复制了一种已有的东西。里面可能有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人有这种生活需求,像我们中国很多事情一样,我充满信心。”
改造仍有许多缺憾,所以山里逸居不是娜尔苏的终极理想型,但娜尔苏谈起它,仍像一个母亲提起自己并不完美却依然令她骄傲的孩子一样。对于娜尔苏而言,建造山里逸居是一段很重要也很特殊的经历,里面有尝试、有学习,也有分享。而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继续分享她所钟情的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黄岩口并非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旅游点,但娜尔苏已经觉得游客太多了,会毁了很多东西,包括山里逸居。“中国的旅游业最可怕的一点是中国人想赚钱的心态。急功近利,所有事情都一锤子买卖,不会有一个延续性,不会想着把这里保护好了,慢慢来。”说到底,娜尔苏认为山里逸居只该是一种舒适的日常生活,而不该是吆喝赚钱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