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0日,特朗普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方针》的报告,主题是明确、强化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这是否意味着,特朗普正在把“切断与中国关系”从威胁恫吓变成现实?
对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第一,特朗普政府在通过发出更为清晰的战略竞争信号,模糊“中美脱钩”威胁恫吓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界限,升级对中国的极限施压。第二,特朗普政府在把威胁恫吓,变成具体的、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明确锁定中美关系的战略竞争路径。
“模糊界限”很符合特朗普不可预测、威胁恫吓的个性。“锁定路径”则契合美国对华关系调整的历史脉络。两者略有差异,但“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目标指向一致,都是迫使中国做出“行为改变”—实质上是做出美国所希望的让步。
考虑到时差关系,美国这份报告提交的时间,已是北京时间5月21日。那一天,是中国两会的第一天。选择在中国年度最重大的政治时刻提交对华战略报告,可以说是华盛顿向北京的“另类喊话”,有政治施压的动机。
这份报告属于行政文件,虽然内容充满冷战思维,但在法律效力上与美国在冷战期间针对苏联的一系列法案,还不属于同一层级。所以,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该报告即是中美全面脱钩、正式开启冷战的历史节点。
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份报告带有国内消费的意味—通过打“中国牌”来提升自己的选情。根据皮尤民调数据,目前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高达66%,正面看法仅为26%,双双创下了2005年开启这项调查以来的历史纪录。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报告更为突出的意义在于,把特朗普执政三年多以来“零碎”的对华政策,变得更为“系统”。具体表现在:第一,更为清晰地将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关系”;第二,明确中国在经济、价值观、国家安全上对美国构成挑战;第三,界定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目的,即保护美国利益、促进美国繁荣、以实力求和平、拓展美国影响力。
对比美苏冷战历史与中美关系现实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现阶段的对华外交,依然带有威胁恐吓的色彩。在政策行为与政策宣示上不断冲击底线的同时,也为中美关系彻底决裂留有“出口”,意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即美中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如果美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下一步就是冷战。
但同時也应看到,特朗普政府正在把中美关系锁定在战略竞争的路径上。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在对华政策上给人的印象,是即兴发挥大于战略谋划。但最近的对华战略报告的突出特点,是追求可操作性并且开始带有“战略”色彩。
比如,该报告重视调动美国的内部资源,要求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公司企业、民间组织等配合,在战略意图上做冷战式样动员;强调同盟与伙伴关系的作用,以期达到对华施压力度倍增的效果;注重跟盟友和伙伴的“战略对接”与政策协调等。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变得更清晰的大背景,是全球新冠危机加速国际格局的重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份带有冷战思维的战略报告,绝不能仅将其视为“冷战威胁”。
特朗普政府发出的冷战信号,无论是威胁恫吓还是可能变成现实,中国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如果留意中国官方的表态可以发现,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剧烈震荡,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定性,始终是“重要关口”,没有任何冷战式话语的暗示。并且在这个定性的基础上,强调“政策一贯”。这,就是战略定力。
从美国政治圈、战略界角度看,虽然在中美关系战略竞争的认定上有高度的共识,但对于中国对美战略意图,并没有形成共识。美国国内也有声音认为,中国的战略意图是与美国共存。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之一。
5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说:“中国无意改变美国,更不想取代美国,而美国也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改变中国,更不可能阻挡14亿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事实上,这就是中国的战略意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任何遏制中国的图谋都是徒劳的。
对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第一,特朗普政府在通过发出更为清晰的战略竞争信号,模糊“中美脱钩”威胁恫吓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界限,升级对中国的极限施压。第二,特朗普政府在把威胁恫吓,变成具体的、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明确锁定中美关系的战略竞争路径。
“模糊界限”很符合特朗普不可预测、威胁恫吓的个性。“锁定路径”则契合美国对华关系调整的历史脉络。两者略有差异,但“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目标指向一致,都是迫使中国做出“行为改变”—实质上是做出美国所希望的让步。
考虑到时差关系,美国这份报告提交的时间,已是北京时间5月21日。那一天,是中国两会的第一天。选择在中国年度最重大的政治时刻提交对华战略报告,可以说是华盛顿向北京的“另类喊话”,有政治施压的动机。
这份报告属于行政文件,虽然内容充满冷战思维,但在法律效力上与美国在冷战期间针对苏联的一系列法案,还不属于同一层级。所以,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该报告即是中美全面脱钩、正式开启冷战的历史节点。
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份报告带有国内消费的意味—通过打“中国牌”来提升自己的选情。根据皮尤民调数据,目前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高达66%,正面看法仅为26%,双双创下了2005年开启这项调查以来的历史纪录。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报告更为突出的意义在于,把特朗普执政三年多以来“零碎”的对华政策,变得更为“系统”。具体表现在:第一,更为清晰地将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关系”;第二,明确中国在经济、价值观、国家安全上对美国构成挑战;第三,界定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目的,即保护美国利益、促进美国繁荣、以实力求和平、拓展美国影响力。
对比美苏冷战历史与中美关系现实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现阶段的对华外交,依然带有威胁恐吓的色彩。在政策行为与政策宣示上不断冲击底线的同时,也为中美关系彻底决裂留有“出口”,意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即美中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如果美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下一步就是冷战。
但同時也应看到,特朗普政府正在把中美关系锁定在战略竞争的路径上。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在对华政策上给人的印象,是即兴发挥大于战略谋划。但最近的对华战略报告的突出特点,是追求可操作性并且开始带有“战略”色彩。
比如,该报告重视调动美国的内部资源,要求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公司企业、民间组织等配合,在战略意图上做冷战式样动员;强调同盟与伙伴关系的作用,以期达到对华施压力度倍增的效果;注重跟盟友和伙伴的“战略对接”与政策协调等。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变得更清晰的大背景,是全球新冠危机加速国际格局的重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份带有冷战思维的战略报告,绝不能仅将其视为“冷战威胁”。
特朗普政府发出的冷战信号,无论是威胁恫吓还是可能变成现实,中国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如果留意中国官方的表态可以发现,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剧烈震荡,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定性,始终是“重要关口”,没有任何冷战式话语的暗示。并且在这个定性的基础上,强调“政策一贯”。这,就是战略定力。
从美国政治圈、战略界角度看,虽然在中美关系战略竞争的认定上有高度的共识,但对于中国对美战略意图,并没有形成共识。美国国内也有声音认为,中国的战略意图是与美国共存。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之一。
5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说:“中国无意改变美国,更不想取代美国,而美国也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改变中国,更不可能阻挡14亿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事实上,这就是中国的战略意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任何遏制中国的图谋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