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司开林(1979—),男,安徽安庆人。基础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摘要]文明有不同的形态,从而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政治文明亦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质的规定性根据不同的具体历史环境各具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基本规定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关键词]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谐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1—0028—02
文明有不同的形态,从而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政治文明亦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性根据不同的具体历史环境各具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基本规定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辨证统一。”基于这样的特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进程必须着力于以上三个方面。然而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的理论层面是对三者的关联进行科学的解析:三者的内涵、功能与联结机制是怎样的?出现矛盾怎样协调?演变趋势是怎样的?怎样达到和谐一致?等等问题都值得深究。本文就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浅肤的探讨。
一、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与和谐
“党的领导”,按照大家都认可的理解,是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事务的统帅,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是对国家和社会生活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广义上包括“党的执政”(党的执政处理的是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关系)。这里谈的党的领导是狭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理论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本人侧重于从实体价值和程序意义角度,定义为人民管理自己事务的一种制度性结构和安排。
首先,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和谐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表现为:第一、本质的融通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而,二者实质是一体两面;第二、宗旨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第三、归宿的同向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同服务于和致力于政治的和谐与人的解放;第四、功能的互动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切实实现和提高同样有利于党的领导的改进与完善;第五、途径的相连性。其桥梁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总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的保障和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的归宿和价值指向。
其次,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也有不和谐的一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发展,党的组织成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干部和党员觉悟不高、能力不强,这就很可能影响到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第二,党的领导是有限领导,即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政治运作中发挥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第三,随着人民群众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日益提高,他们迫切地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过程更好地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权益,经济方式、就业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着的实际客观上要求党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日益变动的社会秩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利益分化和价值冲突必然以或强烈或温和的势态表现出来,特别是新的阶层和群体萌生的契约、自由、民主、法治、平等、权利等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很强的不认同,更希望诉诸于意思自治来解决;第四,况且有些群众素质不高,也有盲从、易冲动的一面,这就需要党员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正确引导,更有效地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和谐发展。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高度统一的。但新的情况也不能忽视,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与和谐,可以从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作为党内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状态和精神,主要遵循要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讨论原则、选举原则、集体领导原则、多数决定原则、监督原则和纪律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营造生动活动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第二,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法治化。党经过法定程序将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其他重大决策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规范,使之具有全社会必须一体遵行的权威性和强制力。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分不开,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全与发展。新的形势也迫切地要求党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高政治过程运行的质量和层次,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第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促进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宝贵的意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党的生活与人民政治生活和谐局面的早日实现。
二、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依法治国,按照权威的界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首先,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和谐性。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表现在:第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法律;第二,依法治国给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规格和要求,它的顺利推进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在法治的平台上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更科学地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也存在不和谐的一面。第一,党的领导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一个过程,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略、领导体制、领导能力必须要与依法治国的进程相匹配,并且推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否则二者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第二,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的主体,二是治国的依据,三是治国的对象。依法治国要求由法定的治国主体,依照既定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事务,这就向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即必 须在宪法和法律之下进行领导,否则就为越权。
最后,促进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第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根本的一条是党要真正做到“依法执政”,“就是要把宪法、法律、法规作为科学、民主地行使权力所应依据的原理、原则的制度化成果,在执政中坚定不移地遵守和执行”[1]。这就意味着党在改革开放前形成的革命型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机制、领导模式要调整刷新,升华为发展型的制度模式;第二,倡法治,抑人治。法是集体的智慧,而集体的智慧高于一人的智慧;法律没有感情,不偏私;法律稳定可循,一般不会朝令夕改;法律是公开的、明确的,无内在矛盾,可预期;法律(宪法)高于政府,这也是近代和现实宪政之精义所在。
三、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首先,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和谐性。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是“民主”问题,依法治国说到底是“法治”问题。第一,民主是法治产生的依据,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离开了民主,法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民主只有体现为法治,或者说升华为法治·得到国家权力的确认和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才会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法治规定民主权利的范围、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才能既保证公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也才能既反对一切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又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行为。可见,发扬民主、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有利于依法治国,反之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又有利于民主的巩固与提高;第三,人民当家作主规定法治的基本属性、要求和方向,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升华和制度凝结,它的完善程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水准和人的解放程度;第四,法治国要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上,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取向和价值依归,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也存在不和谐的一面。第一,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人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况且人民对政治生活的了解和认同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适应和提高;第二,国家和社会法治化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政治参与的途径的拓展需要逐步推进,政治体制运行质量的提高也需要逐渐的改革来实现,这也客观上显示出民主的法治化是一个历史进程;第三,两者都有各自的独立的内涵、要求、机制和价值取向,依法治国给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路径和平台不是天然的,更不是一步到位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依赖于法治制度、法治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更取决于经济、文化、社会、人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在达到社会的法治化和人的法治化的完美统一前,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的和谐境界是不会到来的。
最后,促进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第一,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权、监督权、质询权等权力,凸显人大权威,把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四,在国家、党内和社会层面上切实贯彻民主选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五,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群众自治,群众自己的事情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第六,充分发挥法治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作用,公民依法享有法律上、事实上广泛的、充分的、真实的权利和自由,人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从绝对的意义上讲只是一种目标和远景;成败的斗争取决于三者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推陈出新: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模式、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参与的具体途径、具体制度的畅通和创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立法、行政、司法、守法、护法的加强和进步。总之,我们的国情、党情、民情、法情有特殊性,可以归结为党的领导的关键性、人民当家作主的至上性、依法治国的现实迫切性的统一与和谐,这才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出路和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之基。
[参考文献]
[1]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振华]
[摘要]文明有不同的形态,从而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政治文明亦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质的规定性根据不同的具体历史环境各具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基本规定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关键词]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谐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1—0028—02
文明有不同的形态,从而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政治文明亦如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性根据不同的具体历史环境各具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基本规定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辨证统一。”基于这样的特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进程必须着力于以上三个方面。然而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的理论层面是对三者的关联进行科学的解析:三者的内涵、功能与联结机制是怎样的?出现矛盾怎样协调?演变趋势是怎样的?怎样达到和谐一致?等等问题都值得深究。本文就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浅肤的探讨。
一、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与和谐
“党的领导”,按照大家都认可的理解,是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事务的统帅,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是对国家和社会生活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广义上包括“党的执政”(党的执政处理的是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关系)。这里谈的党的领导是狭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理论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本人侧重于从实体价值和程序意义角度,定义为人民管理自己事务的一种制度性结构和安排。
首先,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和谐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表现为:第一、本质的融通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而,二者实质是一体两面;第二、宗旨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第三、归宿的同向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同服务于和致力于政治的和谐与人的解放;第四、功能的互动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切实实现和提高同样有利于党的领导的改进与完善;第五、途径的相连性。其桥梁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总之,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的保障和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的归宿和价值指向。
其次,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也有不和谐的一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发展,党的组织成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干部和党员觉悟不高、能力不强,这就很可能影响到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第二,党的领导是有限领导,即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政治运作中发挥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第三,随着人民群众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日益提高,他们迫切地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过程更好地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权益,经济方式、就业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着的实际客观上要求党有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日益变动的社会秩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利益分化和价值冲突必然以或强烈或温和的势态表现出来,特别是新的阶层和群体萌生的契约、自由、民主、法治、平等、权利等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很强的不认同,更希望诉诸于意思自治来解决;第四,况且有些群众素质不高,也有盲从、易冲动的一面,这就需要党员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正确引导,更有效地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和谐发展。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而,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高度统一的。但新的情况也不能忽视,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与和谐,可以从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作为党内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状态和精神,主要遵循要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讨论原则、选举原则、集体领导原则、多数决定原则、监督原则和纪律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营造生动活动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第二,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法治化。党经过法定程序将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其他重大决策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规范,使之具有全社会必须一体遵行的权威性和强制力。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分不开,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全与发展。新的形势也迫切地要求党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高政治过程运行的质量和层次,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第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促进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宝贵的意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党的生活与人民政治生活和谐局面的早日实现。
二、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依法治国,按照权威的界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首先,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和谐性。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表现在:第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法律;第二,依法治国给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规格和要求,它的顺利推进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在法治的平台上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更科学地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也存在不和谐的一面。第一,党的领导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一个过程,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略、领导体制、领导能力必须要与依法治国的进程相匹配,并且推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否则二者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第二,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的主体,二是治国的依据,三是治国的对象。依法治国要求由法定的治国主体,依照既定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事务,这就向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即必 须在宪法和法律之下进行领导,否则就为越权。
最后,促进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第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根本的一条是党要真正做到“依法执政”,“就是要把宪法、法律、法规作为科学、民主地行使权力所应依据的原理、原则的制度化成果,在执政中坚定不移地遵守和执行”[1]。这就意味着党在改革开放前形成的革命型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机制、领导模式要调整刷新,升华为发展型的制度模式;第二,倡法治,抑人治。法是集体的智慧,而集体的智慧高于一人的智慧;法律没有感情,不偏私;法律稳定可循,一般不会朝令夕改;法律是公开的、明确的,无内在矛盾,可预期;法律(宪法)高于政府,这也是近代和现实宪政之精义所在。
三、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
首先,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和谐性。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是“民主”问题,依法治国说到底是“法治”问题。第一,民主是法治产生的依据,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离开了民主,法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民主只有体现为法治,或者说升华为法治·得到国家权力的确认和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才会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法治规定民主权利的范围、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才能既保证公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也才能既反对一切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又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行为。可见,发扬民主、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有利于依法治国,反之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又有利于民主的巩固与提高;第三,人民当家作主规定法治的基本属性、要求和方向,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升华和制度凝结,它的完善程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水准和人的解放程度;第四,法治国要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上,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取向和价值依归,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也存在不和谐的一面。第一,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人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况且人民对政治生活的了解和认同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适应和提高;第二,国家和社会法治化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政治参与的途径的拓展需要逐步推进,政治体制运行质量的提高也需要逐渐的改革来实现,这也客观上显示出民主的法治化是一个历史进程;第三,两者都有各自的独立的内涵、要求、机制和价值取向,依法治国给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路径和平台不是天然的,更不是一步到位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依赖于法治制度、法治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更取决于经济、文化、社会、人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在达到社会的法治化和人的法治化的完美统一前,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的和谐境界是不会到来的。
最后,促进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第一,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权、监督权、质询权等权力,凸显人大权威,把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四,在国家、党内和社会层面上切实贯彻民主选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五,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群众自治,群众自己的事情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第六,充分发挥法治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作用,公民依法享有法律上、事实上广泛的、充分的、真实的权利和自由,人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与和谐,从绝对的意义上讲只是一种目标和远景;成败的斗争取决于三者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推陈出新: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模式、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参与的具体途径、具体制度的畅通和创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立法、行政、司法、守法、护法的加强和进步。总之,我们的国情、党情、民情、法情有特殊性,可以归结为党的领导的关键性、人民当家作主的至上性、依法治国的现实迫切性的统一与和谐,这才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出路和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之基。
[参考文献]
[1]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