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人文关怀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是区分个体最终要的身体部位,即便是将身体的其他部位遮住我们依然可以辨认。
  关于“脸”的艺术(也就是肖像艺术)大致可以上溯至12世纪,如欧洲哥特式建筑上的雕像,他们大多是石匠身边人的面孔。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本性得到解放,艺术家也更加关注个人化的情绪,肖像艺术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直到达盖尔发明了相机,肖像画不在成为传统贵族的专属,摄影开始逐渐成为取代绘画成为新“肖像”的创作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镜头来记录和发现,肖像摄影也成为较为常见的形式。整个五月,在“草场地摄影季”的带动下,许多艺术空间精心策划了不同主题的摄影展,肖像摄影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同样都是面孔却给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和情感。
  南希?柏森
  第一和第二美的组合
  18.4 cm x 21 cm
  电脑合成图像银色凝胶印刷
  版数/3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是迷人的、漂亮的,并希望自己看起来拥有所有美丽的特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美的标准是不同的。基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南希的这组作品中,南希创造了两幅肖像,第一幅结合了贝蒂?戴维斯、奥黛丽?赫本、格蕾丝?凯利、索菲亚?罗兰和玛丽莲?梦露的面部特征(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第二幅结合了简?方达、杰奎琳?比塞特、戴安?基顿、波姬?小丝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面部特征(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不难看出相隔30年,美的标准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经希望自己的长相像某个明星一样?
  吉赛尔?维多利亚?戈麦斯 (策划)
  15岁庆典照片系列
  尺寸不等
  在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姑娘们到了15岁就意味着成人了,对于当地的女孩来说,庆祝15周岁的成人式使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庆祝和纪念的活动之一。
  这一天,姑娘们会打扮的像新娘一样度过这有着不平凡意义的一天,她们的家庭会为此大操大办,参加成人式的亲朋好友都着正装出席,场面就像中国人嫁女儿一般,但当女儿出嫁时反而没那么隆重了,似乎长大是一件更值得庆贺的事情。
  画面中的女孩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成长”:身着洋装留下美丽一刻;或者大胆的裸露自己的身体,记录性感的身躯;亦或骑坐在摩托车上,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只是,成长会那么轻而易举地伴随着15岁的到来而来吗?
  Alain le Bacquer
  地下北京系列
  这一组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外国摄影师所看到的北京生活,整个拍摄计划从2001年开始,历时6年。在摄影师眼中,北京的一切都是他创作的能量,他觉得各种艺术创作在“此时此刻”的北京都成为可能,他体会到了欧洲曾经的黄金时代。而镜头记录下的则是北京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生活,艺术家、摇滚歌手、作家、热爱电子音乐的少女、酒吧里的女孩、大学生、打工仔,他们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Angèle Etoundi Essamba 缺席1 70 x 100 cm 1986
  “如果你仅仅想告诉世界我们的贫穷,请不要在这里拍照,因为我们并未感觉如此。”一位平凡的莫桑比克妇女这么说。如今许多人仍然习惯将非洲与战乱、疾病、贫穷、愚昧以及落后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印象只是印象,如今的非洲已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
  Angèle Etoundi Essamba 镜头下的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天堂,那里的女性有着黝黑光滑的皮肤、健康饱满的精神和清澈的眼眸,祥和安谧的画面下透着本真的生命张力。透过镜头,艺术家表达了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她镜头下的女性优雅和美丽也成了一种针对历史傲慢与文化偏见的有力回应和反驳。
  特技化妆师的作品选辑 银盐照片 平均尺寸6cmx6cm 中国 上世纪50年代
  二十世纪初叶话剧在中国出现,为一直以歌剧为主的剧场文化带来了新面貌。随着民国的诞生,这种现代剧场也经历了重大改变,各地主要城市也出现了许多剧场。
  话剧里的角色都必须反映出他们社会背景里的实况,政治思想和社会问题,而话剧本身则为社会上各种人物类型赋予定义(从懦夫、愚者、酒鬼到军人、知识分子,以及外来人)。
  上图是用作训练特技化妆师的教材。
  印度手绘人像摄影 一 系列手工绘制的照片 手工绘制的银盐照片 1880-1940年
  在印度,摄影技术的发明并没有给绘画带来多大的冲击,反而让印度绘画得以重生。
  在印度,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从抽象符号到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都充满了鲜艳缤纷的色彩,这也是当年黑白摄影无法征服印度的主要原因。然而,后来有人想到把黑白摄影和有几百年历史的印度微型画绘制技术结合,这除了让摄影成功走进印度文化,更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动影像作品。
  当时有很多摄影作品都会有一层半透明的水彩颜料,并经常会让人看不见照片的原貌。这些手绘人物肖像形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它超越了照片用来反映拍摄对象的标识式功能,而且更夸大相中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性格被照片所释放出来,他们被鲜艳的颜色、贴金,以及绘画师的想象力,在梦幻般的景色里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印度手绘照片是一种完全由手工制作的摄影作品。
  李晓斌 上访者 1977年11月
  这幅照片拍摄于1977年11月。我是骑着自行车在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的路上与“上访者”相遇的。当这个形象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立刻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激动和紧张,只觉得胸口和太阳穴咚咚直跳,手在微微颤抖。
  我赶快把车骑到他前面约50米处,站在一棵大树后,准备好相机。他进入取景框,我连续按了三次快门。第三张拍完,我骑上车掉头就跑。因为我已察觉到附近的行人对我拍这种形象流露出不理解的眼光。当时若因此被没收相机或强迫将胶卷曝光,是算不上奇闻的。我一边骑车,一边回头看有没有人跟着。为防止意外,我绕了一大圈,确信平安无事,才回到就离拍摄地点不远的家里。
  冲胶卷时,我也顾虑重重。找私人冲,怕效果不好;送出去冲,又怕冲出来后被没收。犹豫再三,只好先藏起来。直到1978年2月,我才把它送到中国图片社冲洗。取卷时,我非常紧张,甚至事先就设想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遇到任何麻烦就取到了照片。当时有朋友预言《上访者》能在20年后发表就算不错,但是9年后这幅作品就得以公开发表。”——李晓斌
  李晓斌 “星星美展”主要成员马德升在家中 1980年春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文艺界各种民间思潮正逐渐形成,如“星星画会”、“四月影会”。那个年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频繁,图为“星星美展”主要成员马德升,画面中的幻灯是李晓斌摄影作品集《自然?社会?人》中的一个小标题,马德升当时很喜欢这段话,觉得正是他自己的写照,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
  马德升身有残疾,走路必须拄拐,但是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他当年所工作的工厂有个口号“远学王铁人,近学马德升”,他的形象激励的许多人。“星星美展”另一个重要发起人黄锐曾回忆说,“如果没有马德升,我想这个在我心中酝酿了很久的想法(策划‘星星美展’),永远只是个想法而已。”
  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 康登县系列
  康登县系列开始于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最危险城市的名单。在名单的最前面,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发现了康登?纽泽西的名字,一个距离纽约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的地区。提起康登的名字,人们一贯想到的是耻辱和刻板,但是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在这种印象后面看到了康登人民的贫穷的脸。这里的人都很粗暴,但是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被他们的笑声深深打动。
其他文献
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系统,对山茶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茶叶片日变化Pn呈现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胞间CO2
会议